虚阁网 > 总集 > 皇明經世文編 | 上页 下页
卷之十五


  華亭陳子龍臥子 宋徵璧尚木 徐孚遠闇公 彭賓燕又選輯
  盛翼進隣汝參閱

  楊文貞公文集一(勑 疏 頌)
  楊士奇

  ◎勑
  勑諭文武羣臣求言并復弋謙朝參
  勑諭吏部申明薦舉
  太皇太后諭二兄書

  ○勑諭文武羣臣求言并復弋謙朝參【求言】

  用文貞言復弋謙朝參并令代草求言勑

  朕以眇躬、處億兆之上、御天下之大、幾務之繁、殆難獨理、是以數詔求言、冀匡不逮、此朕之實心也、自即位以來臣民上章以數百計、朕未嘗不欣然聽納、言之而當、即與施行、苟有不當、未嘗加譴、此皆羣臣所其知者、間因大理少卿弋謙、所言過於矯激、多非實事、朕一時不能無槩於心、而羣臣有迎合朕意者、交章奏其賣直沽名、誰為此奏者難為顏矣欲寘諸法、朕特優容、令在職視事、不得朝參、而自是以來、言者葢少、豈以為無事可言歟、抑懷自全之計、而退為默默歟、自今冬不雪、春亦少雨、陰陽愆和、必有其咎、豈無可言、而為人臣者、惟念保身、亦何以為忠、朕之一時、不能含容、葢未嘗不自省。爾文武羣臣、亦各思以君子之道自勉、攄其嘉謀嘉猷、凡於國家軍民、利有未興、弊有未革、及政令有未當者、咸直言之、勿以前事為戒、而有所諱庶幾君臣相與之義、弋謙自明日以後、仍舊朝參、故諭。

  洪熙元年三月初七日

  ○勑諭吏部申明薦舉【保舉】

  文貞以吏部未能盡知人才建議令大臣保舉方面及守令官自是吏多稱職治功著焉

  勑諭吏部至理之務、必先安民、安民之方、必擇守令、自昔聖帝明君、咸循茲道、朕孜孜夙夜、以恤民為心而詢諸四方、民不得所、多緣守令非人、即位之初、首詔求賢今既數月矣、薦者無幾、賢才之生、何地無之、惟賢知賢、各以其類、寧有不知者乎、薦賢為國、事君之義、其令在京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給事中、在外布政司按察司正佐官、及府州縣正官、各舉所知、除見任府州縣正佐官、及犯贓罪者、不許薦舉、其餘見任及屈在下僚官員、并軍中有廉潔公正、才堪撫字者悉以名聞、務合至公、以資實用、不許徇私濫舉、如所舉之人受贓、有犯贓罪者、併舉者連坐、蔽賢不舉、國有明憲、夫天下生民之安否、係於守令之得失、爾尚慎重簡?、以副朕惓惓斯民之心、欽哉故諭。

  洪熙元年八月初六日

  ○太皇太后諭二兄書【戒勑外戚】

  此書仰見聖德淵謨遠過東漢明德皇后與諸兄書也

  太皇太后致書長兄彭城伯張目?永、三兄都督張昇、吾起於寒微、叨蒙國恩、榮及祖宗、顯受褒寵、諸兄嗣膺重爵厚祿、合門貴富、與功臣等、此皆 列聖天地之賜也、顧豈常有汗馬之勞哉、夫受非分之福、宜存非分之虞、古之人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不思保全永遠之道哉吾不幸 仁宗皇帝早逝、長子 宣宗皇帝又繼逝矣、今 長孫皇帝以幼冲嗣大寶、內間保持輔翼、實係於吾、夙夜兢兢、如執玉如捧盈、不遑寧處、懼弗堪負荷、上負 宗廟聖靈、及辱吾先人因念外家、欲令皆善、二兄同氣至親、可不體吾之此心哉、尚其循禮度、修恭儉、以率子孫家人、俾咸慎蹈、毋作愆過、庶以光 國家之榮命、而吾先人之祀、亦永有依賴矣、勉之哉、勉之哉、二兄自今惟朝朔望、公朝有政議、悉勿預聞、惟二兄亮之。

  宣德十年二月十五日

  ◎疏
  請開經筵疏
  辨方政被誣疏
  論勾補南北邊軍疏
  論旌褒景東知府陶瓚等疏
  計議除授方面等官疏
  論遣將征勦麓川疏
  論褒諡黃福疏
  論荒政

  ○請開經筵疏【經筵】

  伏惟 皇上肇登寶位、上以繼承 列聖下以統御萬邦、必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以興唐虞三代之治、則宗社永安皇圖永固、天下蒙福、永遠太平、然其根本、在致力於聖學、自古賢聖之君、未有不學而能致治者也、去年十月內、 宣宗皇帝御左順門、召臣士奇諭之曰、明年春煖、 東宮出文華殿讀書、凡內外侍從、俱用慎擇賢良廉謹之臣、臣士奇叩頭對曰、此國家第一事。正惟其時。伏望 皇上留心。不幸 宣宗皇帝上賓、中外皆同哀戚之心、臣未敢遽言、然此事至重、不敢久默、伏望山陵畢日、開經筵故事甚速如此早開經筵以進聖學、臣等深切惓惓之至、謹具合行事宜陳奏、伏惟 采納、謹具以聞。

  一自古人君成德、必先於學、未有不學而能成德者、尚書曰、王人求多聞、時維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經筵侍講之官、實為學之資、今 皇上進學養德、當預擇講官、必得問學貫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識達大體者數人、以共其職、庶以上副 先帝之意、乞預命吏部禮部翰林院、公同推舉、具名陳奏、取自 上裁。如或其人學術不正。立心行已。素無善譽者。不得濫預葢師友之臣即他日輔導之臣不可不謹擇。

  一 天子就學。其事體與 皇太子親王不同。乞先命禮部翰林院詳定講筵禮儀陳奏。

  一 皇上聖德正在今日輔養本源、此正本之論未知王搌爾時已在左右作威福否書曰、僕臣正、厥后克正、僕臣諛、厥后自聖、后德惟臣、不德惟臣、蓋言僕臣賢否、係君德重輕如此、自古聖賢之君、左右使令必用正人。今 皇上富於春秋。几起居出入。一應隨侍及使用之人。皆宜選擇行止端莊。立心行已正當者。使在左右。庶不正之言。不正之習。悉皆屏遠。不得以上惑聰明。此事關係最重、伏望 太皇太后陛下、 皇太后殿下二聖稱謂不同、皆留 聖心、為 皇上慎選左右隨侍。及使用之人。如或其人舉動輕佻。語言褻慢。立心行已。不正者。皆宜早去之。若不早去隨侍既久情意相洽不覺其非言聽計從。後來欲去。其勢難矣。古語云、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與不善人處。如入鮑魚之肆。葢言慎所漸染也。此在常人。尚須謹擇。何况天子之左右。伏望 太皇太后陛下、 皇太后殿下、萬萬留意、臣深受 國恩、無能補報、惓惓愚忠、不敢不盡、伏乞 采納、 宗社生民萬年太平之福。

  ○辨方政被誣疏【邊將】

  邊將不安則事体難以措辦文貞此奏特有擔當

  蒙 欽發下鎮守大同太監郭敬題本二本、奏總兵官都督方政專權等事、臣看得所奏事件、未知虛實、葢方政自永樂宣德年間奉 命率兵在外、皆有功績、此人實是廉勤公正上能敬事 朝廷、下能撫恤軍民、眾所共知、眾所共推、豈有纔到大同、未及三月、便有許多過失、且聞郭敬在彼、與曹儉通同為非。專務貪利不理邊備。以致累次失機。 宣宗皇帝屢遣勑切責之、仍不悛改、且郭敬初聞 朝廷命方政往大同總兵。心已不喜。如此立辯其誣曾親來文淵閣對臣等極毀方政之短。極誇曹儉之能。臣等已料其到彼、必然不合、或致設計傾陷方政。今已果然。臣伏思於今邊務緊急之時。將臣可任用者。 朝廷當保全之。欲請 勑諭郭敬。命其改過自新。自今與方政協和辦事。又慮方政知郭敬奏其違法等件。虛實未明。必然心中趦趄。若不寫 勑去釋方政之疑。令其如舊安心辦事。則官軍窺覷。必不聽其號令。有誤邊備。為此今擬寫勑稿二道封進、謹題請旨。

  ○論勾補南北邊軍疏【勾補軍丁】

  衞藉曠遠不能水土則多逃死此疏斟酌情法詳剴可行

  為兵備事、切見今差監察路御史清軍、有以陝西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之人起解南方極邊補伍者、有以兩廣四川貴州雲江西福建湖廣浙江南直隸之人、起解北方極邊補役者、彼此不服水土。南方之人死於寒凍。北方之人死於瘴癘。且其衞所去本鄉或萬里。或七八千里。路遠艱難。盤纏不得接濟。在途逃死者多。到衞省少。長解之人。往往被累。非但獲罪。亦有艱難死於溝壑而不知者。深為可憫。論甚切事况今西北二邊急於防守而西北壯勇之人乃發南方甚是未當查得永樂十年二月初五日、 太宗皇帝聖旨、北京人民有在各處充軍、今後事故來勾丁補役、不要發去、只就河間立一衞、或一所、都著就那裏當軍、原衞軍伍、別著人補、若在北京衞分當軍的不動、宣德二年三月初一日、 宣宗皇帝准兵部奏、令雲南四川兩廣福建湖廣該勾軍丁、除逃軍正身及巳解軍丁外、其餘留所在附近衞所、帶管食糧操備、本年十二月十五日、又准兵部奏、今後一體存留收操緣海地方的、也就留在那裏衛所操備、宣德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又准兵部奏、今江西貴州等布政司軍丁該解遼東甘肅等處、幷山西等布政司軍丁該解雲南兩廣等處、動經萬里、及七八千里者、皆照例留附近衞所、帶管收操當軍、又奉 聖旨、腹裏地方、該勾的軍離原衞二千里以裏的還發去、二千里以外的都留在附近衞所收操、此皆 祖宗成憲、盖洪武中有犯罪死者。 恩宥免死。不分南北。發極遠充軍。所以懲治有罪。此 太祖皇帝之仁也。其後有罪者已死。補役者皆犯罪之人 朝廷憫其遠道艱難。留於附近衞所操備。此 太宗皇帝 宣宗皇帝之仁。也陛下即位以來。以陝西該解腹裏山東河南大寧都司等處衞所軍丁、俱收發陝西靖虜衞、又以廣西缺軍、命發南方貴州雲南廣東廣西四處該勾遼東等處軍丁、悉發廣西都司屬衞收操、亦是仰體 祖宗之仁、近來該部執稱原舊隊伍難以改發。有司因循之弊不過如此此只是畏避文案繁勞。而不思兵備之無實。不念下人之艱苦。近日兵部雖因清軍御史之言、奏 請清出軍丁。暫發附近衛所帶管收操、緣南北俱有邊境。今俱少軍。若只於本處附近收用近邊衞分。緩急亦不得濟。臣等愚見。今所急缺邊軍者。欲乞除逃軍外。以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北直隸今後清出軍丁。各就所近。發甘肅寧夏延安大同宣府永平遼東等處補伍。雲南兩廣貴州四川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南京直隸今後清出軍丁。各就所近。發四川雲南貴州兩廣及邊海衛所補伍。皆就定其衞所發去。待補足其缺之後再有清出者卻於腹裏衛所補伍如此則兵備有實、下人不困、臣謹陳愚見、伏乞 特命公侯伯之老成者、及都督尚書侍郎都御史會議可否謹具奏聞、伏候恩旨。

  ○論旌褒景東知府陶瓚等疏【激勸土官】

  為激勸事、該兵部傳、奉 聖旨、陛授景東府知府陶瓚散官太中大夫、資治少尹、及褒封陶瓚祖母阿曩為太淑人、令臣寫 勑施行、此誠 皇上旌忠報功之盛德、臣竊聞自古帝王、得馭夷狄之道者曰守在四夷。曰以夷狄攻夷狄。二者而已。論禦夷得策葢先以恩德結近邊之夷則遠外之夷為其所制勢不能為患於邊大抵蠻情頑獷勁悍。必其同類制之。則易為力。今景東之勝。葢出於此。然其中有忠義之心。願奮力報 國者。正當厚恩待之。以堅其良心。其陶瓚及祖母阿曩、率領頭目巳量功陞賞、實授以職、惟陶瓚以土官知府。難陞職事。并其祖母止授散官及封號。臣等愚見欲乞 聖恩皆給賜誥命。及賜以對品之帶各一。使得永遠寶藏。庶感戴尤切。而圖報之誠益堅矣。其木邦宣慰使罕葢法與祖母美罕板忠義報國之誠、亦與陶、瓚阿曩同、兵部巳請 勑褒封賞賚、奉 聖旨令臣寫勑、臣愚見欲乞 恩旨同陶瓚阿曩一體頒給、庶於邊夷有所激勸、葢所費者約。而所勵者益多。謹具題奏、伏惟 聖裁

  ○計議除授方面等官疏【保舉】

  昨日太監金英傳奉 聖旨、今後除授方面官及府州正官、若專用保舉、即是恩出於下、還依洪武永樂年間例行、欽此、本官後又令臣計議、臣伏思宣德七年以前其前項官員、多不得人、百姓受害、欽奉 宣宗皇帝勑旨、布政司按察司官、及知府知州得其人、則民安、非其人則民受害、該部往往循資陞授、不免賢否混淆、自今布政司按察司官、及知府知州有缺、吏部行移在京三品以上官舉保、及布政司按察司堂上官連名舉保、必取廉公端厚識達大體、能為國為民者、吏部審其保果當、具名奏聞、量授以職後犯贓罪、併罰舉者、欽此以後凡所保者。多得其人。 皇上臨御以來、悉遵 先皇帝勑旨而行、今各處方面官、與府州正官、十有八九。得人停當。所以百姓得安其間保荐之失自當少于循資除授耳或十有一二。舉不得人。卻是保舉之人。審察不明。亦或實是徇私。為是該部不行糾舉。以致四品等官。舉保知縣者十有三四。舉保不當然所保得當者還多。自今舉官之人。亦已多知謹畏。不敢輕易濫舉。恐累及自身。臣愚見伏望 聖明仍遵 宣宗皇帝勑旨而行、大抵 宣宗皇帝仁民之心皆是上體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 仁宗皇帝三聖仁民之心而行、非是有所更改。但因時損益耳。替者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相承之政。皆因時損益。所謂因時損益者。或太過則當損。不足則當益。以合於時宜也。替我太宗皇帝於洪武之政。 仁宗皇帝於永樂之政。皆有因時損益之宜。亦皆是上體 祖宗保民之心。而行。故當其時無人曾有異議。 宣宗皇帝臨御之時。保官一事文貞贊成聖政惟此為大故辨之甚力體 祖宗之心以行保民之政者尚多。此保官一令是第一事葢用人者帝王之首務也伏望 皇上奮獨斷之明。今後舉保方面。及府州正官。宜悉遵 宣宗皇帝勑旨而行。替唐太宗行仁義之政。命在京三品以上官。舉郡守縣令。後來致天下斗米三錢、外戶不閉之效。明鑒所在。可無疑也。 聖旨所諭、保官則恩出于下。切緣眾臣舉保之後。吏部審擇具名奏請。必得 聖旨賜允。然後授官。如不賜允。即不得除授。凡授官者莫不感戴 聖恩恩實非出于下也此令行於 宣宗皇帝在位之時數年。不聞人有異議、惟近年始有一等京官不才輕薄。無人保舉者。造為謗語。傳播中外。其意專欲隳壞 先帝之良法不行則此等無狀小人。皆得升用。此等小人升用則百姓受害天下何繇治平凡行一善事必有小人損壞在上力持之耳自古朝中用一正人行一良法則小人皆不便之毀之壞之。如孔子初攝魯相。國之小人。作歌謗之。及久而定也。國人愛之。作歌頌之。又惟恐其死也。在古聖賢尚然。可以觀小人之心矣伏望聖明只依 先皇帝勑旨而行。但所舉之。後有犯贓。須明正濫舉之罪。并罷其官。下此語便足服人便是臣濫舉亦請究治不宥庶幾其餘有所警省。臣受 四朝大恩。常切慚愧。無能補報。惟念用人賢否。關係生民休戚。 國家治忽。今若知而不言。是臣不忠之罪大矣。是以謹竭愚誠、冐凟 天聽、伏惟 聖裁。

  ○論遣將征勦麓川疏【計處麓川】

  昨日欽蒙 上命、寫召李隆勑書、臣已謹遵寫稿進呈、伏竊思之、南京根本之地、李隆受先朝簡拔、守備十六七年、本官謹慎小心、克稱委託、軍民獲安、 朝廷無南顧之憂、今以麓川之事 召之、然麓川遐荒小夷。屢拒 朝命、固當問罪、今以蔣貴之才勇。復擇一二人善戰者為之佐輔。又以文臣王驥歷練老成贊理之。足任其事。况李隆之才。長於守備。未聞其有攻戰之能。若論攻戰。李隆必不及李安。又蔣貴新封為伯。李隆嗣承伯爵三十餘年。 朝班次序。蔣貴當在李隆之下。若使蔣貴總兵。而李隆為副。似有未當。雖出 上命。李隆固不敢違。然彼此心不相孚。亦難行事。臣愚見欲俟蔣貴至日、與之計議、佐輔必欲得人、亦未為遲、如此庶幾事得穩當、而成功可冀、臣又有愚忠、冐凟 天聽、麓川之事本厲貪功文貞此疏殊為讜正昔 太宗皇帝征討有罪。必先遣人再三撫諭及其不從。然後加兵。今麓川拒 命。臣亦深切惡之。非欲釋其罪。但思古人有言。兵者凶器、戰者危事、自古聖帝明王。皆不輕用者。恐害及無辜。有傷天地之和氣也。又慮用兵遠方。雖有將有兵。而糧食不足。猝難為力。亦所當計。臣又思自麓川拒命。比 先朝廷所遣撫諭 勑書。善為觧紛恐有阻隔未曾到彼。又雲南總兵官。將彼所差之。悉置於死。是以此賊心懷疑懼。不敢再遣人來。近其所遣忙怕力線觀來。已蒙 皇上恩賞。特旨許令改過。赦宥其罪。就命齎 勑回還。臣竊計此 勑到彼。賊必遣人再來。視其情偽。為之虎置。皆是將帥激之必反近者又有 勑令沐昂等留之不遣。則使此賊終不知 皇上天地大恩。無繇改過。將來必勞天兵。伏望 皇上體天之心。今且日務選將操兵積糧。以備征用。姑先放忙怕力線觀齎 勑回彼使知 皇上大恩。以圖改悔。亦是一策縱使彼執迷不改亦且緩其備敵之心待雲南糧儲有積。將士操習精銳。即一鼓進兵勦滅。以昭 天討。亦未為遲。况留此二三人實不足為輕重但恐留之日久。使賊之逆志益堅。而為備愈固。或啟其竄伏之計。况彼烟瘴之地。大軍難以久駐。而賊得窺伺官軍進退。以為出沒。急難成功。臣惓惓愚忠、非敢為緩兵之計、但願大兵之行、必出萬全、以為 國家久安長治之道、冐凟 天聽伏惟 聖裁。

  ○論褒諡黃福疏【褒謚老成】

  為激勸事、近據禮部手本、別部亦可參贊不必樞部該本部奏南京參贊機務少保戶部尚書黃福喪禮、傳奉 聖旨、行移本院撰述祭文、欽此、臣等伏惟 皇上臨御以來、禮待臣下、悉出於厚、今福蒙 祭營葬、光榮甚盛、存沒感戴矣臣等竊思黃福、洪武年間自衛幕官、因言事、 太祖皇帝深見嘉獎超陞工部侍郎、 太宗皇帝初登大位、即陞工部尚書、後建北京、新設行部、 命為行部尚書、及平定交阯、初設布政司按察司、又 命黃福仍尚書之職、前往交阯撫綏其民、布政按察二司印信、竝付福掌管、一切公務、皆總於福、自黃公去交南不數年遂不守福在交阯十有餘年。處事甚得人心。 仁宗皇帝監國。備知其賢。即位之初。特遣人齎 勑召還 命兼詹事。輔導儲君。宣宗皇帝在位。念南京重地。以福老臣。命於南京戶部管事。 皇上嗣位之初、陞福少保、令參贊機務、中外之人。皆忻悅 朝廷用人之當。福感戴 聖恩。與襄城伯李隆同心協力。以副委任。葢福為人廉潔正直。剛果無私。且明識大體。身雖老病。念念在公。官雖貴顯。不營私蓄。四十年來大臣之中正色居官少見其比今蒙 聖恩固巳深厚。此時文臣賜謚者尚少但臣等欲望 天恩賜謚二字。及贈一官。用褒賢良。用垂勸勵。葢自古治平之朝。及 祖宗之世。皆用此典。臣等所目見者、 太宗皇帝於太子少師姚廣孝、大學士胡廣、皆賜謚贈官、 仁宗皇帝登極、贈謚尤多。尚書侍郎下至少卿少詹事贊善院判之賢且良者。皆得蒙 恩。今黃福比前之得贈謚者歷官尤久。効勞尤多。操節之正。始終一致。文貞于黃公沒後為之請卹而野史謂黃公之改南以三楊諸公見忌置之散地非事實也伏望 天恩、特命該部依 先朝例賜謚贈官、庶使在位臣僚、觀感興起、臣等非敢私於黃福、但欲 國家典禮、施之公當、謹陳愚見、伏惟 聖裁。

  ○論荒政【救荒】

  為預備事、伏聞堯湯之世、不免水旱之患、而不聞堯湯之民、至于甚艱難者、葢預有備也、凡古聖賢之君、皆有預備之政、我 太祖高皇帝、惓惓以生民為心、凡於預備。皆有定制。洪武年間、每縣於四境設立四倉。用官鈔糴穀儲貯其中。又在近倉之處。僉點大戶、看守。以備荒年賑貸。官籍其數斂散皆有定規。又於縣之各鄉。相地所宜開濬陂塘。及修築濱江近河損壞隄岸。以備水旱。耕農甚便。皆萬世之利。自洪武以後。有司雜務日繁。前項便民之事。率無暇及。惟文移為虗具故實事皆不立該部雖有行移、亦皆視為文具、是以一遇水旱飢荒、民無所賴、官無所措、公私交窘、只如去冬今春、畿內郡縣艱難可見、况聞今南方官倉儲穀、十處九空、甚者穀既全無。倉亦不存。皆鄉之土豪大戶。侵盜私用。卻妄捏作死絕。及逃亡人戶借用。虛立簿籍。欺謾官府。其原開陂塘養魚者。有陻塞為私田耕種者。葢今此弊南方為甚。雖聞間有完處。亦是十中之一。其實廢弛者多。其濱江近河。汙田隄岸。歲久坍塌。一遇水漲。渰沒田禾。及閘壩蓄泄水利去處。或有損壞。皆為農患。欲修惠實政惟在守令而已大抵親民之官得人則百廢舉不得其人則百弊興此固守令之責。若養民之務。風憲之臣。皆所當問。年來因循。亦不及之。此事雖然若緩。其實關係甚切。伏望聖仁特命該部行移各布政司按察司、及直隸府州除近有災傷去處、暫且停止、俟後來豐熟舉行、其見今豐熟去處、悉令有司遵依洪武間舊制、凡倉穀陂塘隄岸、並要如舊整理倉有損壞者、即於農閒時日、用人修理、穀有虧欠者、除赦前外、赦後有侵盜者、根究明白、悉令賠償、賠償完足、亦免其罪、不許妄指無干之人、搪塞。若其侵盜證佐明白、而不服賠償者、准土豪及盜用官糧論罪、有司仍將舊有及賠償實數開奏、其陂塘隄岸、亦令郡縣凡有損壞、悉於農閒用人修理、有強占陂塘私用者、犯在赦前、亦免其罪、即令退還、不還者、亦准土豪及盜官物論罪、其退還陂塘及圩岸閘壩應修去處、亦令有司開奏應修築者以次用功、完日具實奏聞、仍乞令戶部行各布政使司府州縣、除近被災傷去處外、凡今秋成豐稔之處府州縣官於見有官鈔官物、照依時價兩平。支糴穀粟。儲以備荒。免致臨急倉惶失措年終將所糴實數奏聞。郡縣官考滿給繇。令開報境內四倉儲穀。及任內修築陂塘隄岸實數吏部仍行該部查理。討其治績以定殿最。各按察司分廵官、及直隸廵按御史所歷州縣、並要取勘四倉實儲穀數、及陂塘隄岸有無損壞、修理實績、歲終奏聞、以憑查考、如有仍前欺弊怠事者、亦具奏罪之、若所廵歷之處、仍前不問不理或所奏扶同不實、從本衙門堂上正官糾劾奏聞、庶幾官有實積、荒歲人民不至狼狽耕農無旱潦之虞祖宗恤民良法、不為小人所壞、臣等愚見如此

  ◎頌【三篇】
  瑞應麒麟頌
  出師頌
  御書閣頌

  ○瑞應麒麟頌【有序 祥瑞】

  瑞麟入貢著撫夷之有道故識之

  宣德八年閏八月、西南海外諸番國或其王親行。或遣子弟。或遣大酋泛海越數十萬里而來朝貢。麒麟獅象。珠玉珍貝奇異之品用達誠意麒麟凡四。而出非一所。其言曰。蠻夷之人。邈處海外。瞻仰中國。如天之上。比十數年來。海波無虞山島所聚。種作蕃阜。民威安適聞之老長言。此太平之象也必有 聖人奉天命主中夏。施仁布義肆延被我遐裔。巳而祥麟出焉。老長又言。是上天所生以為中國 聖人瑞者。其??山王?獻焉。敢祗以獻。遂頫伏呼萬歲於時羣臣百職以及陛衞虎賁萬眾。歡覩舞蹈稱賀。臣聞自古帝王受天命有天下者。能體天之心。用天之道以稱天之付?。天必悅鑒而昭荅靈貺。歷考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其效可見已。恭惟 皇帝陛下以大聖之德。躬膺天命。嗣 祖宗之大寶。臨御以來。一以至仁。覆幬天下。旰食宵衣。圖惟庸濟。無間遠邇。撫綏一心。是以凡天地所覆載日月所照臨之處靡不歸誠向化。朝覲貢獻。日聚闕下。四境清寧。纖塵不作。此皆 陛下聖德之得人心者也。夫得人心者得天心之本也。是以連歲四方上奏嘉禾秀麥豐年之禎、上而星文之祥、下而物產之瑞、駢起疊臻、不可數計、雖間者霖雨稍稽、而恤民為祈天之實、弘敷德音、覃布仁澤、 璽書所至、抃舞載道、甘霖隨降、田穀以豐、此 陛下聖德之得天心者也。亦豈必麟見而後始驗於今日哉、然麟仁獸也。四靈之首。王者至仁則出出則天下平。非若其他禎祥之比。得進頌之旨今茲之出、實以彰上天嘉祐 聖仁之隆且厚也。而率來自遠方者。又以彰 聖德之無遠弗屆也臣士奇叨在侍近、日睹嘉祥、倍萬忻懌、謹譔瑞應麒麟頌一篇上進、伏惟電覽焉、頌曰、 天眷下民、爰命仁聖、俾育其生、俾復其性、惟 皇奉天、允篤於下、爰育爰訓、孜孜夙夜、曰時兆庶、咸予赤子、仁之所施、權輿于邇。薄海內外。爰間爰限。如浸之潤。繇邇漸遠。惟 皇聖仁。顓顓一心、曰天付予、予罔弗欽、茫茫九有。仁浹義孚。生息有遂。蹈履弗渝。既富既穀。亦泰以嬉。仰足于公、俯給于私、三光昭明五緯順軌、四序調均、百祥韡韡、爰暨四方、達于八紘、民用康寧、物用阜盈、乃有靈祥、麕身牛尾、圓蹄肉角、崇丈又二、音中律呂、步中矩規、粲粲其文。循循其儀。厥名曰麟。四靈之首、有似雲之油油語見于夷邦、夷其敢有、曰天生之、實瑞 天王、我惟祗獻、用告嘉祥。乃蹈鯨波、乃造龍墀、金門含耀、紫殿騰輝、在廷文武、舞蹈愉懌、惟天降祥、允昭 聖德、惟 皇施仁、六合一春、表仁之祥、孰大於麟、來自遐邦、昭德覃布、踰三倍二、與時合數、天鑒在上、丕顯嘉徵、 皇仁在御、丕隆治平、簡冊有紀、播示無極、臣工有頌、洋洋川溢、臣叨禁近、陳詩稽首、惟 皇萬年、惟 皇萬壽。

  ○出師頌【有序 征安南】

  永樂四年、安南黎寇作亂、明用師之非得巳 朝廷屢遣詔使諭之。弗悛益驕賊弒其主。毒虐國人。甚於水火。走奔訴告。咸集闕下 皇上震怒、召文武羣臣諭曰、予承天命。保康兆億民、一民弗獲、惟予弗恭、有弗廸而遽誅、斯遏抑厥自新乃有弗廸底于再三、而釋弗誅、惟予弗君、今盜滋弗廸、予必不釋、羣臣合辭。力贊必决。乃昭告天地宗社山川、 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大將軍章率左右副將軍、左右參將、暨神機橫海驃騎游擊鷹揚五將軍、率兵八十萬、討賊、七月某日師行、時尚在南都 上臨江送之既禡、申命總兵能若曰、汝其率師、往行天討、惟盜父子、沿襲悖兇、神人共忿、必誅不釋、厥暨同惡、必誅不釋、凡厥脅從、咸釋弗誅、汝往欽哉、惟茲安南、咸朕所統、厥民滋困于盜、罔攸訴告、汝其往弔、罔有侵害、或有侵害、既殄戮盜、猶底汝罰、汝往欽哉、能拜稽受命、祗承惟謹、遂大饗將士、是日天宇朗霽、雲物不作、戈矛耀日。旗斾亘雲。士壯馬肥。紀律齊肅。巨艦蔽江長風翼颿神邁電馳。不疾而速。浩浩乎已氣吞趺鳶之壤於萬里之外矣。 天顏悅懌。豫必成功。鸞斾旋闕。瑞彩騰霄。臣執筆從屬車。親聆 玉旨之敷仁。覩總戎之恭 命。士氣之奮發。嘉應之孔昭。敬作出師頌一首、其詞曰、 天眷 皇明、咸?所覆、凡厥有生、俾育得所、惟 皇奉天仁懷義撫、日月所照。恬嬉鼓舞。逖彼交夷。在國南裔。乃有蝮虺為毒為厲哀哀無辜。罹厥啗噬。屢詔申誨。弗遷益悖。 皇赫斯怒。爰急拯焚。乃敷綸言。乃告明神。諏日誓師。大江之漘。天宇澄霽。廓無纖氛。如虎如貔。師徒勁堅。如雲如霓。旗旐飄翩。甲冑弓矢。戈矛戚干。其列秩秩。其氣桓桓。帝謂汝能。汝仁且武。其總率師。往靖夷土。除惡務首。綏良務溥。仁義之行。毋違天者。臣能拜稽。臣敢忘敬。帝德承天。臣職奉命。惟 帝之聖。舜禹為君。惟能之賢。方召為臣。此頌亦彷彿韓昌黎然成公甫視師旋卒不克終南交氛土?壹不日澄鮮。王師勞勛。不日凱旋。八表一統、 皇明御天、小臣作頌、豫歌太平。

  ○御書閣頌【有序 御書】

  臣士奇自布衣被召、 太宗皇帝入繼大統、首擢翰林編攸、初建內閣於奉天門內、此內閣臣所自肇也簡任翰林之臣七人其中、所職代言、屬時更新、凡制詔命令誡勑之文日夥、而禮典庶政之議、及事之關機密者、咸屬焉、 車駕屢賜臨幸、七人恆早朝、退則趨閣治職事、莫乃出、七人者、士奇與焉、越三月、進侍講、又明年、冊 仁宗皇帝為皇太子、簡內閣六人兼春坊官、士奇與兼左坊中允、兩職之務、敬修惟謹、又明年、陞德、仍兼侍講、永樂七年、 車駕將廵北京、 命皇太子監國、簡留文臣四人輔導其兩人出內閣士奇與焉犹不忘故官 上進而諭之曰、唐太宗簡輔監國、必命房玄齡、卿等其識朕此意、加敬慎之、四人頓首受命。自是 車駕北狩、監國之輔無改。然四人者。其半有事去。始終在侍兩人士奇與焉進翰林學士仍兼諭德、侍 皇太子覲北京、遂改左春坊大學士、輟翰林兼職、專輔問學、 仁皇嘗指兩人諭羣臣此吾左右臂也既嗣大位屢進少保、又進少傳兼兵部尚書、繼事 宣宗皇帝者十年、 三聖所以寵任保全之皆一心。嗚呼。今 龍御升遊皆遠矣。每捧讀向之所受寶章宸翰。追惟天地生成。日月照臨之大德。未嘗不拊心悲摧。攀附無所。欽遇 皇上嗣臨大寶、用人循舊、進臣少師仍兼尚書大學士、然是時三楊之業少衰矣所以信任之褒寵之葢有加焉。顧臣衰病餘齒、樸朽無庸、何能少裨分寸、但感刻之誠、惓惓惟固、凡所受 四朝誥勑及詩、敬用錄副、勒諸貞石、藏於私家、垂之綿永、且搆屋以庋之、名 御書之閣、謹拜手稽首而頌曰、 天命 明聖、統有萬邦、啟于帝堯、暨舜禹湯、憲天為理、仁霈下民、有教有育、有典有章、東西朔南、來享來王、天監于德、曰忱予肖、爰篤厥祜、彌永以厚、爰錫文武、俾左俾右、咸奮勵績、疏附奔奏、惟 帝念茲、靡勤弗酬、或隆之褒、或崇之爵、 四聖一道、秉持有確、有效于勤、敬受靡怍、顧臣耄愚、材樗量勺、寵福齊均、負乘惕若、維 皇四聖、天德洋洋、鳳翥龍騰、慶雲五章、豈臣眇微、獨蒙厥慶。斗牛之下。高山大江。與被嘉榮、華潤悠長。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