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总集 > 皇明经世文编 | 上页 下页
卷之四百十七


  华亭徐孚远闇公 宋征璧尚木 陈子龙卧子 何刚悫人选辑
  彭宾燕又参阅

  沈龙江文集一(疏)
  沈鲤

  ◎疏
  亲王之国疏
  请复建文年号立景泰实录疏
  庙享事宜疏
  议改北岳疏
  乐律疏
  刊布宗藩名封疏

  ○亲王之国疏〈亲王〉

  奉 旨于明春释日举行谨题为敬陈 亲王之国旧例以明职掌事,近该工科左给事中陈与郊福建道试监察御史张天德户科给事中陈尚象相继上疏请 命 潞王之国,臣等不知其疏中之所云如何,乃外议徒见其疏久不下,意其词旨若委咎于臣等之不先 请者,臣等不得不一明职掌以俟 裁定,且以为他日持守之据焉,盖凡 亲王之国,一切择日具仪。此亦祖宗防微之旨虽系礼官掌行皆由传奉 特旨无敢辄便题 请者。历年事例。除年远文卷无存。及礼应避讳者。不敢槩举外。查得成化三年正月内本部传奉 宪宗皇帝圣旨朕弟德王之国,凡诸合行事宜,所司详具以闻,钦此,自是以后,传 旨之国者,秀王系成化六年七月,崇王系成化九年十一月,吉王系成化十三年八月,岐王系弘治七年十二月,益王系弘治八年六月寿王系弘治十一年六月,衡王系弘治十一年十二月,汝王系弘治十四年闰七月,泾王系弘治十五年二月,荣王系弘治十六年六月,其时传奉太监。怀恩韦泰萧敬陈宽也。臣等犹恐不的。复从史馆恭奉 累朝实录。历历查考。凡各 亲王之国。亦止开载仪注。不见有本部题请之疏。嘉靖三十九年虽曾具题一次。亦缘内阁辅臣。奉有 御札。传示所司。非敢辄便具题也。夫树屏建藩。 国家盛典。孰不有欣然趋事之心。乃自 累朝以来。 亲王之国。俱繇 上命。旧规相沿。已二百年其中必有精意臣等职在守法。不敢不阙其所疑以存典故。此所以不先题请也。若以时事而论。即使例所当请。亦须待秋成以后。始于择日为便焉。盖凡 亲王之国。俱水陆二路。骖从齐发。所经之处。劳费不可胜言。适今 畿南诸郡。河南山东。与卫辉封国所在连岁饥荒。继之灾疫。 皇上尝多方赈济之。若非稍待秋成。闻有豊稔之报。而 明旨巳下。便当择期。远近缓急。何以斟酌。此亦事体之不可不虑者也。夫论旧例则不敢擅请。论时事则不敢轻请。总之皆职掌关心。反复思惟。遂成迂缓。若言官于天下之事。无不得言。之国之请。据理而论。乃其职也。伏乞查照 累朝事例早赐 宸断以襄 盛典,臣等不胜幸甚。

  ○请复建文年号立景泰实录疏〈建文年号景泰实录〉

  疏上得 旨景皇实录候旨修建文年号罢行然其后数年建文年号卒复而 景录至今如故也。

  臣等看得国子监司业王祖嫡奏称建文年号巳奉革除,景泰事迹,仍为附录,均于信史失真要乞 圣衷裁断,复建文位号,仍将四年事迹,修辑为录,景泰则自为一录,削去郕戾旧名,各一节,窃惟 人君有位号。则有纪年。有政令。则有实录。此春秋不易之法。自古及今。无有以兴亡隆替。而因革予夺其间者。我朝自 太祖开基。 列圣相承。 金匮石室之藏具在。乃建文以革除而槩称洪武。景泰以分附而并系英宗。则皆为我 朝阙典矣。所据司业王祖嫡因在史馆纂修。知其始末。所以有此建议。臣等请先述二事大略而后及所以当正之故。为 皇上陈之。我 太祖高皇帝在位。 懿文太子先薨。至洪武三十一年。太孙嗣位。改元建文。建文者。 太祖之嫡孙也。在位四年。 成祖文皇帝靖难。 登极。乃削去建文年号。仍以洪武纪年。及重修 高庙实录。遂将四年实历。附作洪武虚数。此则革除之大略也。正统十四年。北虏入犯。 英宗睿皇帝躬驭六师。自行天讨。至土木北狩。 景皇帝时为郕王。奉 皇太后命监国。旋正大位。次年八月恭遇 英庙回銮。后七年 复辟。是为天顺元年。其时奸臣石亨辈。奏将 景皇帝废为郕王。加谥曰戾。成化元年修 英庙实录。遂以景泰七年事迹附于正统之后。天顺之前。注曰郕戾附。至成化十一年十二月 宪宗纯皇帝。追体 英宗本意。始 敕廷臣复 景帝位号。上 恭仁康定尊谥。改修 陵寝。无所不用其情。惟景泰七年事迹。原附 英庙实录者。仍称郕戾王附。此则附录之大略也。嗣是以来。 朝野公议。非不昭然。而修遗举坠。独未之闻者。则有繇矣。盖郕戾附录纂修。在成化元年位号之复。在成化十一年也。当时惟以复位号为重。而 实录之改与不改。以为往事。历数十年。竟无与言及之者。乃因循以至于今。非为其不可而遂巳之也。夫 宪庙追尊之举为 帝王盛德之冠。乃独于附录一节。不行厘正。于推广 德意。毋乃有阙乎不知位号既复。则 实录自当改正许其大不许其细是未体夫 宪庙之心而巳矣建文年号。在 成祖登极诏书。不过以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然犹称为少主未闻降削位号。是在 成祖亲亲之心。亦必有不忍绝者。而一时宣力归命诸臣。或务张功伐。或苟存形迹。遂赞成革除之事。其亦未达夫 成祖之心耳。夫 成祖奉 天靖难。再造邦家。 骏烈宏功。自古人主不克终者有降爵无废号之理缵承 高庙正使年号不除何损万一而曲为掩讳若此且天下后世。各有耳目。安可尽泯。稗官野史。各有纪载。安可尽革此不但无益于事适足示人以疑耳故议复革除者。非为建文。为 成祖也。议更附录者。非为 景帝。为 英宗也兹皆所不必讳者也方今 圣明在上。修遗举坠。以弘 先德。正此其时。臣等不敢为更张之。议惟以附录改正。如子郭等功尚未详安可不改不过将 英庙实录。于正统以后。天顺以前。摘中间七年事迹。名曰 恭仁康定景皇帝实录。无相混淆。如斯而已。至于建文位号。 诏书中原无降削之文。今亦无凭议复。亦惟于 高庙实录中。摘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事迹。此中是非尤多未当特是时意在追复恐建议重修反至阻隔故姑为此言耳复称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以存其年号。传信万世如斯而已。夫以我 太祖甫定天下。即首 命儒臣纂修元史。又追谥其主为顺帝。渊哉圣心。至公至厚矣。 成祖 英宗之心。同符 太祖而建文景泰。又非胜国之君之比也。元主可谥。何忍没其号于建文。元史且修。何可阙其录于景泰。且 景帝之位号既可复。则建文年号亦可复文皇已有练子宁可用之言建文之死事诸臣且蒙我 皇上之恤录而况其君乎况其为太祖之胤乎慰 祖宗在天之灵。伸寰海久抑之意。彰微显阐幽之烈。寓兴灭继绝之仁。斯举也实 圣德圣政之第一事也。独可称 昭代之信史而巳耶。惟巨典湮于 累朝。而一旦顿复。公论关乎万世。而传信无穷。皆出自 人主独断。非臣等所敢擅拟。伏候 圣明裁定,惟复 敕下多官,虚心会议,另行题请定夺。

  ○庙享事宜疏〈庙享〉

  谨题为循职掌献愚衷恳乞 圣明俯赐采议以重祀典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太常寺卿裴应章等题为照得帝王宗庙陵寝之礼。至太礼也。古人极为严重。所以考核精详。随时变易。必协诸义而无弗协。斯可以肇禋祀而仁祖考矣。我 国家开创之初。建立 陵庙。尽制尽伦。讵不欲垂之万世而无弊哉。第相沿二百年余。中间因革损益。不无可议者。盖先是诸臣巳曾建议及之竟以议论不同而止,臣等待罪礼曹,乃其职掌,心所未安久矣,而该寺复有此议,诚于祀典有禆,臣等谨将所陈四事,逐一议拟开立前件上 请伏乞 圣明裁定 敕下臣等钦遵施行谨题请 旨

  一曰

  太庙侑享之礼。臣等谨查得 国初建 四亲庙。岁凡五享。以 亲王从祀于东庑。功臣配享于西庑。各遣官分献。洪武九年。进 亲王于 殿内东壁。功臣西壁。嘉靖间。仍序列东西两庑。二十四年。新建 太庙成。复进列东西两壁。罢分献。唐初宗子有大功者竟列功臣国家亲王礼绝臣僚遂以祔庙及考仪礼诸书。与前代故事。无亲王祔享之仪。我 太祖高皇帝特以义起之意若以展亲报功。皆至情之不容巳者。乃该寺则据礼而论。谓 诸王本从 祖祔食。今 四祖之庙巳祧。正德中御史徐文华辈以族无后者祭终兄弟之孙之身而议祧者而 诸王无所于祔则议罢礼也。但欲祔之祧庙。似犹有未安焉。盖祧以藏毁庙之。主为祖也。非为孙也礼有祧不闻有配祧者也当 诸王之侑享于庙也夫故事特以纸为位。祭毕而焚之而已矣。必且祧而祔之于 迁祖之庙将更为设主乎不乎不为之主。何据而祧。为之主。是本无而反益之也。无乃非故乎。 宗庙之享袷为重。故礼称弥远而弥尊。夫既以时享不可预。而顾以预于袷。安知他日不又有为该寺之说者。此臣等之所以为未安也。嘉靖中称寿春王为皇高伯祖考宝应七王为皇曾伯祖考者误也盖据礼则当以坟墓之近 皇陵者。祔享于 皇陵之庙。近 祖陵者。祔享于 祖陵之庙。而后于礼为无嫌。亦。可以不失 太祖之遗意。但考洪武元年初享十五王之文。则有曰朕念亲亲之道。无间存殁。凡我伯考兄侄。悉追封为王。伯妣先嫂。皆为王夫人。列祀家庙。著为常典。臣等庄诵 圣谟。而深惟 太祖之意。以酌于情礼之间。有不敢轻议罢享者。无巳。则仍遵初制。序列东庑。犹为近礼乎。至于功臣配享。 彛章具在。而该寺复为此议者。谓庙中有 列后在上。则异姓之臣。礼当别嫌。而 至尊拜俯于上。于诸臣之灵。亦必有蹵然不宁者。宜照旧于西庑配享。仍各于东西两庑遣官分献。始为合礼。伏乞 圣裁。

  一曰

  内殿祭告之规。臣等看得 朝廷建 奉先殿于 大内。凡车驾出告反面。日月上膳荐新。及 册封朔望诸礼。皆于是行之。盖于 太庙五享之外。又以是而广其如在之思也。夫曰 大内。则非外廷可得而与者。以故祭品办自光禄寺。告文及执事人员。俱取自 内庭。太常寺虽职专祀事。而此实不与焉及至嘉靖以来。 册封诸藩。有遣官例于时始用该寺人员执事。而祭品祝文。则仍旧取之于内也。万历元年该寺照例以遣官请复奉 旨亲自行礼二年又申明旧例。以执事人员请。则奉 旨仍自 内庭供事。自是该寺止先期以册封祭告题请而已。而其他无与也。乃近年以来。斯稍有不同者。遇 上位亲行。则照例于 内庭供事。或奉 旨遣官。则凡执事人员。及祝文祭品。俱取办该寺矣。然犹可先期预备。于遵守亦未尝不便也。惟近者 皇贵妃册封。祭告 奉先殿祝文执事。皆出 内庭。而祭品又取之该寺。于是始事体不一。遵守未便。倘或有奉 旨亲行。忽临期而遣代者。则事出仓卒。备办犹难。故该寺复有此议。委宜酌为定规。以便遵守。臣等谨议得该寺职掌专主祀事。而光禄则掌王膳羞之官。其 内殿祭告。则犹取象于生时上食之义。也且 大内禁地。容外人出入。有干 明禁。合无查照旧例凡遇祭告 内殿。奉先之祭家人之礼也即遇遣官皆是勋旧执事员役宜用内廷今议代祭用该寺者以内廷多骄贵未必肯趋走于公候之前也无论 上位亲行。及先期临时奉 旨遣官。其祭品俱由光禄寺备办。惟告文及执事人员。遇 上位亲行。则办之 内庭。或奉 旨遣官则暂用该寺。庶内外各官。无推诿误事之弊。而奉遣行礼者。亦无僣用内执事之嫌。礼得中而可行。事画一而易守矣。伏乞 圣裁。

  一曰

  诸妃祔陵之祭。古不墓祭上陵之礼起于汉代臣等看得 陵寝之祭。与 宗庙之制不同。 庙祭止于正后。而 陵寝之祭则诸后妃皆与焉先是 长 献 景 裕 茂 康 六陵诸妃祔葬者。祭于 陵寝。而葬 金山诸处者。祭于本坟。迨嘉靖十七年秋。 六陵妃俱配享各 陵殿。罢本坟祭。所以明萃涣之义。笃宫闱之亲者。真可为万世法程矣。乃 世庙诸妃安厝于 金山等处者。至今已二十余年。曾无一祔享于 陵殿。何先后之不一若此也。今该寺欲比照前例。奉 世庙诸妃坟所神主。俱升之 永陵之殿。一体配享。而罢其本坟之祭。深为有见。相应依拟一并举行。庶乎事体归一。而善制之遵行可久矣。臣等又查得每岁清明霜降。各遣官五员行礼。其中有专祀一陵者。有一人而兼祀二三陵者。各衙门陪祀诸臣。亦各随遣官行礼。据初意岂不以 陵寝相近。则礼可摄行。而不必专官乎。乃其中殊多有未便者。盖诸臣既至 陵所必候长陵举事方敢行礼今专祀者。行礼巳毕。而兼祀者。尚在趋跄。昏夜茂林。疾驰山径。卒遇风雨。犹属仓皇。故有主祭巳至。而陪祭未至者。有行礼将半而至者。亦有卒不及至者。即有监礼诸臣。时当昏夜。何从认识。盖不但继以倦怠而已。合无自今以后。除遣官行礼。仍旧五员。其陪祀诸臣。则各照 陵所。一一专派。宁少无兼。斯可以竭诚将事而感格 神明矣。伏乞圣裁

  一曰

  陵祭品物之式。臣等查得各 陵寝岁时之祭。祝文牲帛。无弗同者。元旦为岁时之首。礼宜加隆焉可也。顾 九陵 恭让 恭仁之陵。止于酒果。而 越靖等及诸王妃。则又有牲帛祝文。反从其厚。此该寺所以有画一之议也。然以臣等度之。似亦有谓。盖元旦。岁除之次日也。先是 九陵帝后。岁暮巳祫祭于 庙矣。旬日内且复有孟春之享。故元旦之祭。亦祭不欲数之义在 陵殿止用酒果者非俭也礼也若 诸王诸妃。则祫享春祭既皆不与若元旦一祭更复从简不几于疏乎其特用牲帛祝文者非过为豊也亦礼也称情立文。在当时议礼之意。原自有在。所未尽者。特 恭让 恭仁。既不与祫享于 庙中。又不设牲帛于 陵殿。是亦礼文之缺。而议者偶未之及耳。臣等谓宜增 二陵之祭。而补其所未备。其余则惟复仍旧。庶几为妥。至于祝享有文。所以达致祭之意。而冀神之听之也。今 诸王及诸妃坟所祝文。俱系安厝时所用。迨今薨逝既久。世代屡更。而祝享之文。犹复仍旧。揆之于义。多有未协。如 永清太长公主。俱称曰尔者。在当时固以尊临卑之词也。自今用之。得无有不宜乎祭废后吴氏之文。曰惟灵仙逝。日月不居。 英妃魏氏曰。惟灵仙逝。冬至倏临。皆礼官苟且沿袭之误诸如此类。难以枚举总之皆初时祝告之词也今年运而往矣。尚犹可不变乎合无 敕下太常寺。通查各项祝文。凡有未妥如此类者。俱开送翰林院。改撰通用祭文一道。只直叙岁时遣官之意尽削去伤悼余词仍分别 王妃夫人。各从其类。共为一祝。后有增入者。除掩圹之初。特撰一次。其以后节序之祭。不必别撰。庶乎情顺礼安。祝告之余。神居然歆之矣。伏乞 圣裁。

  ○议改北岳疏〈北〉

  近岁闽中黄大宗伯重论北岳于此稍有异同然祀典卒如故也。

  臣等谨查得浑源州志。内开恒山在州南二十里。古北岳也。上有岳庙。陶唐氏所建。舜时北巡狩至于北岳。值大雪。遥祀之。忽飞一石坠帝前。名曰安王石。乃建庙于大茂山。又五载再巡狩。其石又飞于曲阳。复建庙于曲阳。今州之恒山有观。乃唐武德中道士高明素所建也。又有洪武十二年重修古北岳庙碑文。内载浑源恒山为古北岳。自有虞氏岁十二月北巡狩。躬行望祀。后飞石东迁。卒建祠于曲阳。历代因之。而恒山之祠。废不复举。是则北岳之纪于浑源州志者如此。及考得尚书禹贡冀州恒卫既从。注云恒水出常山郡上曲阳县恒山北谷。在今定州曲阳县西北恒山也。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注云在上曲阳县。盖职方之并州。即禹贡冀州所分也。史记赵简子藏宝符于恒山。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注亦云在上曲阳西北。杜佑通典及文献通考皆云定州曲阳县。北岳常山在焉。而通鉴地理通释。亦云常山在定州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常水出焉。盖汉置恒山郡。避文帝讳。改曰常山。皆今真定也。宣帝神爵元年诏太常寺祀五岳四渎。而北岳在常山之阳。即常山郡之属县也。唐武德贞观之制。祭北岳恒山于定州。盖至唐复置恒山郡。宋初缘旧制亦祭北岳于定州。汉碑不存。无所于考。唐宋碑刻具载北岳祠事录则曲阳之祀北岳不始于五代之际明矣元起朔漠正宜祀于浑源。乃代祀碑记。仍在曲阳。迨至 国朝洪武二年二月首奉 太祖高皇帝之命。肇祀北岳。及三年六月 降诏正名。定为常典。 列圣继统。遵行无斁。是则北岳之著于曲阳县者如此。及考曲阳县。在隋为恒阳县。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浑源州。元初为恒阴县。恒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或曰皆指恒山而名。未可知也。后魏立五岳四渎庙于桑乾水之阴。考之北史。盖其时建都平城。因总祭岳渎于此非因北岳所在而专祀也。又查得弘治六年七月内该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马文升题为厘正祀典事。该本部覆题北岳恒山。之神。祀于曲阳。自汉唐宋以至 国朝。上下几二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虽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碑志无考。礼云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今一旦废此举彼。恐有窒碍。奉 孝宗皇帝圣旨是。钦此。钦遵今该前因通查案呈到部看得巡抚大同都御史胡来贡题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恒山。即 命大臣出关祭告各一节。除今次祭告巳经题奉 钦依无容别议外。照得改岳事体。关系重大。据今所查。反复参详。窃谓载籍虽博。必折衷于经传。典礼至重。难轻信乎传闻。今据本官所请。固非无据。第其引虞书魏史之文。亦止言祭于恒山。而未见恒山所。在至禹贡恒水出常山郡上曲阳县。恒山北谷。即今定州曲阳县。则恒山之在曲阳。既巳明著于经文。而汉神爵元年。祠北岳上曲阳。唐武德贞观祀北岳定州。则曲阳之祀恒山。又非肇始于五代。盖历二千余年而明禋如一日。诚考据精确。非漫然沿袭也。其谓五代之后。祭于曲阳者。盖因宋失幽并。遥祭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岳祠中遂误以为望祭北岳耳至于浑源之称北岳。止见于州志碑文。而稽之经传。茫无可考。想其纪载之辞。亦出传闻之误。即志内飞石等语。在本官亦谓其不经矣。而可据其文以改祀乎。恒山太行终南太白之属皆非一山而皆以此受名西北诸山大约如此大抵恒山自太行东来。绵亘千里。同一分野。在南在北皆可取名。即以山之向背而言则祀于阴者终不若祀于阳者之为正也近者亦议以都燕则曲阳在京师之南而何以称北岳不若祀于浑源舜都蒲贩则曲阳亦不可为北也然周汉皆都长安华山在长安之东亦未尝不称西岳耳昔金世宗时议者以都燕请别议五岳。太常卿范洪力言其不可而止。则改岳之事。自昔重之而先臣尚书倪岳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之者。诚千古之确论矣。况我 太祖高皇帝神圣开天。极重祀典。当时山川地里。无不图上。而曲阳之祀仍旧。即今 大明集礼所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与史俱合可见当时考核巳自精详。二百余年 国有大事。必行遣告。豊碑巨刻。林立祠下。则今恒山实为畿内重镇。孕灵已久。一旦毁庙。貌废碑刻。举而改建于边徼之地。窃恐未可轻易也。而况在彼无稽。在此有据。又彰彰如是乎。臣等再三酌议 北岳恒山之神。委应遵依 宪典。仍祀于曲阳县。其浑源州恒山。既有洪武年间重修庙宇。合无查照弘治中原题行该镇巡抚衙门转行彼处官司量加修葺。用存古迹。庶为两全。但事关典礼臣等未敢擅便。伏候 圣裁

  ○乐律疏〈乐律〉

  祠祭清吏司案呈原任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知县广东南海县人何予方令其门人梁应和赍其所撰乐书八本具奏 进献奉 圣旨这乐书与见用有无异同著礼部查看了来说,钦此随将所进乐书封送太常寺查对去后今据该寺呈据神乐观回称会同协律郎等官陶拱绶等将乐书校正异同开欵到寺据此。照得我 朝乐制所用不同。有 朝会之乐。有宴飨之乐。有祭祀之乐。本寺所隶者。第祭祀之乐耳。查得洪武初年。 太祖高皇帝尝命协律郎泠谦考正音律。嘉靖九年。 世宗肃皇帝又尝命本寺少卿张鹗更定 郊庙之乐。声音节奏。亦既犂然备一代之制矣。顾历年既远。传授无人。本寺协律郎等官不过按其成法。汉去古未远然如制氏巳不能言其义矣戞击搏拊以调协律章耳。其间精微蕴奥。鲜有能窥其妙者。盖所谓其数可陈。其义难知也。今据协律郎陶拱绶等会同原来儒生梁应和等,将本寺见用乐律与所进乐书参互考证,较其异同,开具前来,本寺复加详核,然皆不过器数制度之末。至于元声元气之所以异同者。俱无能考其一二。盖缘习以而不察。故语焉而未详耳。若欲洞窥制作之原。究极精微之蕴,则必学有传授,穷年究心者,而后可以与于斯也,复开本寺见用乐与乐书相同者五件,革皷祝敔钥羽,本寺见用乐与乐书互异者九件,本寺编钟编磬各律吕十二,外加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四清声共十六,内止用黄钟太簇姑洗仲吕林钟南吕黄钟清大吕清别声李照议乐即不用四清声而论者以其有本而无应今乐书所载只十二钟磬,无四清声,而十二声俱用,本寺琴十张一样七弦,今乐书所载八张有大中小三样五弦,本寺瑟四张,一样二十五弦,今乐书所载四张,有大中小三样二十五弦,本寺笙十攒,十七簧长一尺六寸,今乐书所载二样,大笙长四尺十九簧,小笙长四尺十三簧,本寺笛十枝八孔,今乐书所载十二枝六孔,本寺排笛二架长者九寸,短者四寸五分十六孔,今乐书所载长一尺四寸,短一尺二寸十一孔,本寺埙二个,一样六孔,今乐书所载,大小二样六孔,本寺箎六枝,长一尺四寸六孔,今乐书所载大小二样大者一尺四寸八孔,小者一尺二寸七孔,本寺文武旌节各二杆,今乐书所载九色节九杆,本寺原有而乐书所无者五件笛搏拊干戚麾旛,本寺原无而乐书所有者十二件,镈钟特磬管竽缶鼙皷县皷节皷九变九成九德九韶之奏,九德之歌堂上堂下乐舞士各方位图等,因呈部送司案呈到部,臣等谨查得我 朝乐律载在 大明会典,及 大明集礼等书,各有一定之制,太常寺协律郎等官谱其声调,守而用之,二百余年于兹矣,今原任知县何予方奏进古乐义八册,则专以复韶乐为主,及考其图象,与其器数而律以今时之制或大同小异,或迥然不同,已经太常寺查审明白逐一开欵是的,至欲取虞书之文。而节为九德之歌。随五方之色。而列为五行之舞。又不但乐器不同。而声容亦异矣。查得嘉靖十七年辽州同知李文察奏进乐书,该本部题奉 钦依改太常寺典簿协同肄乐至二十四年,复奉 世宗皇帝圣旨,这所奏乐律,窒碍难行,只照旧演习备用,钦此夫以 世宗皇帝天纵聪明,覃精制作,无所不备,而独于斯义谦让未遑者。岂其无谓。盖五帝三王不相沿乐。其来久矣。我 太祖高皇帝驱百年左袵之俗。复中华文物之旧 圣德神功。隋文之所以怒牛弘等也旷古所无。其彼之管弦。形之缀兆亦所以象我 明之功德而非象有虞之功德也即使韶乐可。复谓求同于美善之实则可必欲比其迹而使之相沿也。其无乃胶柱而皷瑟乎。夫惟考定黄钟以求声气之元。则委为古今不易之论。乃今所称律管十二虽亦各有分寸。而不言何代之尺。黄帝以身为度而后世有请时君之指以为律者独欲比中妇人之手指为度。而取竹于昆仑之山。则臣等有不能知者。盖乐学之失传久矣,虽予方此书,亦自谓韶乐无传,与六代之舞,皆不可考,则知是书之编。亦不过杂采旧闻。附以己意。非必有师友渊源。可的为印证者也。但其苦心考索。颇具条理。留备采择。未为无益。合无恭候 命下容臣等将所进乐书誊写一通,存之本部,以俟不时参考,亦以见川泽茹纳之意,其原本誊毕 奏缴,伏候 圣明裁夺,抑臣等又考之戴记其论乐亦大都以和为主,而孟轲之告齐宣王,则以为今乐与古乐无异,惟在于与民同乐,盖谓同乐于民,而后为和之极也,厥后司马迁作乐书亦本之偃兵息民,而盛称汉文之时家给人足烟火万里,曰可谓和乐者乎,其言乐如斯而已矣,方今水旱时闻,民多怳瘁,臣等姑不敢轻议所愿,惟 人主和德于上,使闾阎无疾苦愁叹之声,朝廷有都俞吁咈之美则上下和豫交通,而声气之元,不必谐之于律吕,征之于文献有余也,伏乞 圣明留意焉

  ○刊布宗藩名封疏〈宗藩名封〉

  宗室承袭之际越例奏扰动经查勘皆始于限外之妾花生之子请封之时不及详核而争冒起矣此法既立甚便奉行然各王府之保结亦非无弊者更当设法以稽之尤为澄本之道

  据仪制清吏司案呈查得 宗藩条例各 王府亲郡王将军中尉之子,不分嫡庶,俱限以年岁,奏 请名封,并选婚配,本部随抄到日,即将玉册堂稿,备查其父母封位生年奏报,及毋妾内助奏选缘由,比对相同,按季题覆,但 天潢派衍。册籍浩繁。架阁日久。不无浥澜失落。吏胥誊写。间有遗漏差讹。兼之舞文者。有洗改补缀之奸。妄请者。有朦胧欺捏之弊。以故历年以来,有父母查无封位者,有本身查无奏报者,有妾媵查无行选者,种种情弊,不可枚举,欲一槩题请,则 明例有碍,欲遂与立案,则 宗室受抑,于是不得不与之行勘。或一事而驳勘数次。王府之勒诈抚按之题覆费皆不支或一勘而动经数年中间靡费多端。贫室困苦殊甚。至有无藉之徒,投充校尉。诱骗诸宗,如往年张国臣假捏 代府宗室廷垕等名封,及近日吴贵和私捏 淮府永丰王翊鈠等妻封,虽各犯旋即正法。而贻害巳不可胜言矣。今若 轸念宗藩。遏绝奸弊。欲为经久之法。合无于题 请之后。按季刊刻成书。分布各 王府。及相关衙门。以备互相参考。庶于 宗藩便益。相应呈堂议请案呈到部臣等看得 宗室名封题稿。即他日子孙承袭之地。本部据此以题覆者也。纪载未备互考无征。无惑乎弊孔目多。而 宗室坐困矣。臣等近为恭进 宗藩要例以备 御览事奉 圣旨览奏知道了要例留览今后各王奏请例内应得的你部里查据明确即与题覆如有未合的还奏请定夺务体朕惇睦至意毋容下人作弊留难钦此,臣等即奉 明旨严切,敢不益加详慎所有题过名封,正宜及时严行稽核,以绝他日奸弊,今据该司查呈前因相应题 请合无恭候 命下,本部每遇题 请名封婚礼,奉 旨俞允,每季终,即将 请过名封婚礼各若干位照依原题位数,移文工部关取匠役木料工食尽付刊刻。年终则将四季总汇一册。用本部印信钤盖。除本部收贮备查外。先于在 京相关各衙门。如 宗人府之查对 玉牒。翰林院之撰 赐名号。吏部之关给 诰命。户部之支给禄粮。礼科之稽查章奏。各送一册。仍于天下 王府。及各布政司。亦各布一册。凡遇本部勘合。务要比对前册。是否相同。盖刊刻既定。可无洗改补缀之奸而 颁布既广。亦无散失遗漏之患。且一展卷之间。而所请事情。居然可见。数年之后。不惟本部行勘之繁可以尽省诸宗勒索之苦可以尽释而诸无藉之徒亦莫由施其搀假之计若奉 旨以后。本部接管官员。有听信吏书舞文。自不知便。因架言拦阻。不复接续举行者。听该科查明参劾。庶乎法行可久而 宗藩带砺之盟。可垂之万年无弊矣。缘系仰体 圣明惇睦至意乞刊布 宗藩名封以遏弊源及省行勘烦扰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 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