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古今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第五十五卷


  星辰部彙考十二

  《周禮》

  《春官》

  「《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

  〈注〉《星,土》星所主。土封,猶界也。〈訂義〉劉執中曰:「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牛女揚州,虛危青州,室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參益州,井鬼雍州,柳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薛氏曰:「星土之說,不明舊矣。有為北斗之說者,以為七星主九州。若雍屬魁星,冀屬樞星,兗青屬機星,徐揚屬權星,荊屬衡星,梁屬開星,豫屬搖星之類是也。有為五行」之說者,以為十二次主九州,若「降婁、元枵主於岱,歲星位焉;鶉首、實沈主於華,太白位焉」之類是也。以今攷之則不然。星、土蓋分星之十二次分屬九州。十二次雖分十二土,然合而言之,為九州而已。成周盛時,諸侯封域棋布九州,大者百里,次者七十里,小者五十里。附庸小國又不能五十里者,固不容皆有分星之次。大率所封之分星,皆以九州舉之。自春秋之時,不明九州之星土,即分星之所次,至韓、趙、魏三家分晉,而堪輿之說起,初分十二諸侯,上配天文十二次。彼戰國時,強者陵弱,大者并小,其分疆錯壤,雖連亙數千里,然侵奪去取,初無定論,果能盡合于天文之度乎?況星紀于天文在東北,乃以當東南之吳、越;鶉首于天文在東南,乃以當西北之嬴秦。周都關河,天地之中,而鶉火則南方之次;齊都營丘,實負東海,而元枵則北方之次。止分十二國,猶不當天地之度,況乎國千八百,欲盡以天文分星概之邪?先儒謂九州中諸國分星,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謂「堪輿」非古數是也;謂亡其分星之書,則未之思矣。豈知諸國之分星,即分其九州之星土,其為分星乎?吾固謂十二次之星,麗于九州則為星土,分于天下諸侯則為分星。何則?青州之星土,則元枵也,齊之分星屬焉;揚州之星土,則星紀也,而吳、越之分星屬焉。以至兗之壽星、荊之鶉尾,皆星土,而為鄭與楚之分星。雍之鶉首,冀之大梁,皆星土,而為秦與趙之分星。若夫梁州之實沈,其地入于雍、豫,則星土亦分于雍、豫,而為豫之分星。徐州之降婁,其地入于青、兗,則星土亦分于青、兗,而為魯之分星。今以《傳》論之,《左傳》昭公十年,有星出于婺女,鄭裨竈曰:「今茲歲在顓帝之墟,姜氏、任氏,實守其地。」釋云:「顓帝之墟,謂元枵也。」則知元枵為齊之分星,而青州之星土也。《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夏,吳伐越。晉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釋云:「歲在星紀」,故知星紀為越之分星。揚州之星土也。《爾雅》云:「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釋云:箕,龍尾。斗,南斗。天漢之津梁,為燕分,而幽之星土也。《左傳襄公九年》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故商主大火,宋為商之後。故知大火為宋分,而豫州之星土也。《昭公十七年》,「星孛于大辰及漢。」梓慎曰:「漢,水祥也。衛,顓頊之墟,故為帝丘,其星為大水。」此娵訾為衛之分星,而冀州之星土也。《襄公二十八年》,梓慎

  曰:「歲在星紀,淫于元。枵蛇乘龍。」 龍,宋、鄭之星。故知壽星為鄭分,而豫州之星土也。《鄭語》周史曰:「楚重黎之後,黎為高辛氏火正。」 則知鶉尾為楚之分。《左傳》昭元年:鄭子產曰:「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 是因知實沈為晉分,而并州之星土也。皆分星之見于書傳可攷也。然諸國之封域,既列于九州之內,則諸國之分星,即九州之星土,尚何泥于《北斗五行》之說乎?

  《禮記》

  《月令》

  季冬之月,星回于天。

  〈注〉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而早晚不同。至此月而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回于天。」

  《左傳》

  《昭公七年》

  日月之會是謂「辰」,故以「配日。」

  〈注〉一歲日月十二會所會謂之「辰。」

  《春秋緯》

  《元命苞》

  「昴、畢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當山。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立為楊山。」「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荊之為言強也,陽盛物堅,其氣急悍也。虛、危之精流為青州,分為齊國,立為萊山。《天弓》星流為徐州,別為魯國。徐之言舒也,言陰牧內安詳也。五星流為兗州,兗之言端也,言隄精端,故其氣纖殺。《鉤鈐》星別為豫州,豫之為言序也,言陰陽分布,各得處也。」「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觜參流為益州,益之言隘也,謂物類並決,其氣急切決列也。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國,并之為言誠也,精舍交并,其氣勇抗,誠信也。」

  《說題辭》

  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下生為星。

  《洛書緯》

  《甄耀度》

  嶓冢山上為狼星。武開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大別為地理,以天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上為天苑星。政山在崑崙東南,為地乳,上為天廩星。汶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星。桐柏為地穴,鳥鼠同穴,山之幹也,上為掩畢星。「熊耳山,地門也,精上為畢附」耳星。

  《越絕書》

  《列國分野》

  韓故治,今京兆郡。「角、亢」也。

  《鄭》,故「治《角亢》」也。

  燕故治,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莫郡,尾箕也。

  越故治,今大越山陰,南斗也。

  吳故治西江都,牛須女也。

  齊故治臨淄,今濟北、平原、北海郡、淄川、遼東、城陽、虛,危也。

  衛故治濮陽,今廣陽、韓郡、營室、壁也。

  魯故治泰山東溫周固水,今魏東奎婁也。

  梁故治,今濟陰、山陽、濟北、束郡,畢也。

  晉故治,今代郡、常山、中山、河間、廣平郡,觜也。

  秦故治雍,今內史也。巴郡、漢中、隴西、定襄、太原、安邑、東井也。

  周故治雒,今河南郡。「柳,七星,張也。」

  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陽、汝南、淮陽、六安、九江、廬江、豫章、長沙、翼、軫也。

  趙故治邯鄲,今遼東、隴西、北地、上郡、鴈門、北郡、清河,參也。

  《星經》

  《天棒》

  天棒五星,在女床東北,主忿爭刑罰,以禦王難,備非常。入箕八度,去北辰十二度。春夏火,秋冬水。主八風之始。一名析木。

  《天維》

  天維三星,在尾北斗杓後。

  《天海》

  《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已上三星諸史志所不載姑附于此以備參考〉

  《史記》

  《天官書》

  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七星為員官。辰星廟,蠻夷星也。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乘兼之,所從來久矣。秦之疆也,候在太白,占于狼弧。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島衡。燕、齊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虛危。宋、鄭之疆,候在歲星,占於房心。晉之疆,亦候在辰星,占于參罰。及秦并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中國于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占于街南,畢主之;「其西北,則胡、狢、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昴主之。

  紫宮、房、心、權衡、咸池、虛、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為《經》不移徙,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漢書》

  《天文志》

  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

  《地理志》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又西南有牂牁、越巂、益州,皆宜屬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㶏彊、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傿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榖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

  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東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趙分也。鴈門,于《天文》別屬燕。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鴈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元菟亦宜屬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瑯琊、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淮南子》

  《天文訓》

  星辰者,天之期也;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億萬里。五星、八風、二十八宿、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咸池,四宮天阿。「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元天,其星須女、虛、危、營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昊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巂、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方曰陽天,其星張、翼、軫。」

  太微者,太乙之庭也。「紫宮」者,太乙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阿》者,群神之闕也。

  四宮者,所以為司賞罰。太微者,主朱鳥紫宮,執斗而左旋。

  《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牽牛八,須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巂二,參九,東井三十三,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翼各十八,軫十七,凡二十八宿也。

  星部地名「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越須女吳虛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魏、觜巂參趙、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

  《張河間集》

  《靈憲》

  天有兩儀,以儛道中,其可睹,樞星是也。謂之「北極」,在南者不著,故聖人弗之名焉。

  「地有山嶽,以宣其氣,精種為星。」星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跱,各有逌屬。紫宮為皇極之居,太微為五帝之廷,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坐,倉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黃神軒轅於中,六擾既畜,而狼蚖魚鱉罔有不具。

  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於是備矣。

  眾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謂之「北斗」,動變挺占,實司王命。四布於方,為二十八宿。

  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徵星之數,葢萬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咸得繫命。不然,何以總而理諸?夫三光同形,有似珠玉,神守精存,麗其職而宣其明。及其衰,神歇精斁於是乎有隕星。然則奔星之所墜,至則石文曜麗乎天。

  《劉熙釋名》

  《釋天》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

  《魏張揖博雅》

  《宿度》

  東方七宿,七十五度,南方七宿,百一十二度,西方七宿,八十度,北方七宿,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四方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二十八宿間相距積一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里。

  《星》

  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嬃女,吳、虛、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趙、觜、參、魏、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

  《吳徐整長曆》

  《星徑》

  「大星徑百里,中星五十,小星三十里。」北斗七星間,相去九千里,皆在日月下。

  「星」者,元氣之英,水精也。

  《晉書》

  《天文志十二次度數》

  班固取《三統歷》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詳。又有費直說《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頗有先後。魏太史令陳卓更言郡國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

  「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為「壽星」,於辰在辰,鄭之分野,屬兗州。

  費直《周易分野》,「壽星起軫七度。」 蔡邕《月令章句》,「壽星起軫六度。」

  「自氐」五度至尾九度為「大火」,於辰在卯,宋之分野,屬豫州。

  《費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

  《費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

  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元枵》,於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

  《費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於辰在亥,衛之分野,屬並州。

  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

  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於辰在戌,魯之分野,屬徐州。

  費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

  「費直,起婁」 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

  《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

  《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

  「《費直》《起柳》五度。」 《蔡邕起柳》三度。

  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考證野,屬荊州。

  「費直起張」 ,十三度。蔡邕《起張》,十二度。

  州郡躔次

  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

  角、亢、氐,鄭,《兗州》,東郡,入角一度。東平、任城、山陰、入角六度。泰山,入角十二度。濟北、陳留,入亢五度。濟陰,入氐一度。東平,入氐七度。

  房、心,《宋,豫州》。潁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梁國,入房五度。淮陽,入心一度。魯國,入心三度。楚國,入房四度。

  尾、箕:燕、幽州、涼州,入箕中十度。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元菟,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九江入斗一度。廬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

  臨淮入牛四度。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女六度。

  虛、危,齊,《青州齊國入虛》六度。《北海·入虛》九度。《濟南入危》一度。《樂安入危》四度。《東萊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菑川入危》十四度。

  營室、東壁,衛,並州,「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入營室八度;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壁一度;金城入東壁四度;武威入東壁六度;燉煌入東壁八度。」

  奎、婁、胃魯《徐州》,東海入奎一度;瑯琊,入奎六度。高密,入婁一度。城陽入婁九度;膠東,入胃一度。

  昴、畢,趙,冀州。魏郡,入昴一度;鉅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廣平,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信都,入昴三度;趙郡,入畢八度;安平,入畢四度;河間,入畢十度。真定,入畢十三度。

  《觜參,魏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蜀郡入參一度。犍為入參三度。《牂牁入參》五度。巴郡入參八度。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十度。

  東井、輿鬼,《秦、雍州》,雲中入東井一度;定襄入東井八度;鴈門入東井十六度;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上黨入輿鬼一度。

  柳、七星,張、周三輔。弘農、入柳一度;河南入七星三度;河東入張一度;河內、入張九度。

  翼,軫,楚,《荊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

  《唐書》

  《天文志》

  初,貞觀中,淳風譔《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而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陰,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濊貊、朝鮮,是謂《北紀》,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岷山、嶓冢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漢,攜武當、荊山,至于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所以限蠻夷也。故《星傳》謂「北戒為胡門,南戒為越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陰,而與地絡相會,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會,並行而東,及荊山之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之「南河。」故于《天象》,則弘農分陝為兩河之會,五服諸侯在焉。自陝而西為秦、涼,北紀山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皆負險用武之國也。自陝而東,三川、中岳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于濟,南至于淮,東達鉅野為宋、鄭、陳、蔡;河內及濟水之陽為鄁、衛;漢東濱淮水之陰為申、隨。皆四戰用文之國也。

  《北紀》之東,至北河之北,為邢、趙。《南紀》之東,至南河之南為荊、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為三齊;夾右碣石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為鄒、魯;南涉江、淮為吳、越。皆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戎狄;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于《易》,五月一陰生,而雲漢潛萌于天稷之下,進及井鉞間,得坤維之氣。陰始達于地上,而雲漢上升,始交于列宿,七緯之氣通矣。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墟,得兩戒山河之首。雲漢達坤維,右而漸升,始居列宿上。觜、觿、參、伐,皆直天關表,而在河陰。故實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遠,涉陰亦深,故其分野,自漳濱卻負恆山,居北紀眾山之東南,外接髦頭地,皆河外陰國也。

  十月陰氣進踰乾維,始上達于天,雲漢至營室、東壁間,升氣悉究,與內規相接。故自南正達于西正,得雲漢升氣,為山河上流;自北正達于東正,得雲漢降氣,為山河下流。陬訾在雲漢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當中州、河、濟間。且王良、閣道由紫垣絕漢,抵營室,上帝離宮也,內接成周、河內,皆豕韋分。十一月一陽生,而雲漢漸降,退及艮維,始下接于地。至斗建間,復與列舍氣通。于《易》:「天地始交」,《泰》象也。踰析木津,陰氣益降,進及大辰,升陽之氣究,而雲漢沈潛于東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龍出泉為解」,皆房、心象也。星紀得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自北河末派,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陰也。唯陬訾內接紫宮,在王畿內河、濟間。降婁、元枵與山河首尾相遠,鄰顓頊之墟,故為中州負海之國也。其地當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以岱宗至于東海,自鶉首踰河戒,東曰鶉火,得重離正位,軒轅之祇在焉。其分野自河、華之交,東接祝融之墟,北負河,南及漢,蓋寒燠之所均也。自析木紀天漢而南曰大火,得明堂升氣,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鉅野、岱宗,西至陳留,北負河、濟,南及淮,皆和氣之所布也。陽氣自明堂漸升,達于龍角,曰壽星。龍角謂之天關,于《易》氣以陽決陰,夬象也。升陽進踰天關,得純乾之位,故鶉首直建巳之月,內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壽星在天關內,故其分野在商、亳「西南,淮水之陰,北連太室之東,自陽城際之,亦《巽維》地也。夫雲漢自坤抵艮為地紀,北斗自乾攜巽為天綱,其分野與帝車相直,皆五帝墟也。

  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維內者,降婁也,故為少昊之墟。

  葉北宮之政而在乾維外者,娵訾也,故為顓頊之墟。

  成攝提之政而在巽維內者,壽星也,故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故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階之政者,軒轅也,故為有熊氏之墟。木金得天地之微氣,其神治于季月。水火得天地之章氣,其神治于孟月。故章道存乎至,微道存乎終,皆陰陽變化之際也。若微者沈潛而不及,章者高明而過亢,皆非上帝之居也。斗杓謂之外廷,陽精之所布也;斗魁謂之會府,陽精之所復也。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魁以治內,故娵訾為中州四戰之國。其餘列舍,在雲漢之陰者八,為負海之國;在雲漢之陽者四,為四戰之國。降婁、元枵以負東海,其神主于岱宗,歲星位焉;《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于衡山,熒惑位焉;鶉首、「實沈以負西海,其神主于華山,太白位焉;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于恆山,辰星位焉;鶉火、大火、壽星、豕韋為中州,其神主于嵩丘,鎮星位焉。」近代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虞、夏、秦、漢郡國廢置不同。周之興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僅得河南七縣。今又天下一統,而直以鶉火為周分,則疆場舛矣。七國之初,天下地形,雌韓而雄魏。魏地西距高陵,盡河東、河內,北固漳、鄴,東分梁、宋,至于汝南,韓據全鄭之地,南盡潁川、南陽,西達虢略,距函谷,固宜陽,北連上地,皆繩亙數州,相錯如繡。考雲漢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餘宿。其後魏徙大梁,則西河合于東井,秦拔宜陽,而上黨入于輿鬼。方戰國「未滅時,星家之言,屢有明效,今則同在畿甸之中矣。而或者猶據《漢書·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遺術,而不知變通之數也。又古之辰次,與節氣相係,各據當時曆數,與歲差遷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數紀之,而著其分野。」其州縣雖改隸不同,但據山河以分爾。須女、虛、危、元、枵也。初,須女五度,餘二千三百七十四,秒四少。中,虛九度。終,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濟北,東踰濟水,涉平陰,至于山茌,循岱岳眾山之陰,東南及高密,又東盡萊夷之地。得漢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古齊紀》:祝淳于萊、譚、寒及斟尋,有過,有鬲、蒲姑氏之國,其地得娵。訾之下流,自濟東達于河外,故其象著為天津,絕雲漢之陽。凡司人之星與群臣之錄,皆主虛危,故岱宗為十二諸侯受命府。又下流得婺女,當九河末派,比于星紀,與吳、越同占。營室、東壁、娵訾也。初,危十三度,餘二千九百二十六秒一太中,營室十二度。終,奎一度。自王屋太行而東,得漢河「內。至《北紀》之東隅,北負漳、鄴,東及館陶、聊城。又自河、濟之交,涉滎波,濱濟水而東,得東郡之地。古邶、鄘、衛,凡胙、邘、雍、共、微、觀、南燕、昆吾、豕韋之國。自閣道、王良至東壁,在豕韋為上流,當河內及漳、鄴之南,得山、河之會,為離宮。」又循河濟而東,接元枵,為營室之分。奎、婁、降婁也。初,奎二度餘千二百一十七,秒十七少。中婁一度。終胃三度。自蛇丘、肥成南屆鉅野,東達梁父,循岱岳眾山之陽,以負東海,又濱泗水。經《方輿》沛、留、彭城,東至于呂梁,乃東南抵淮,並淮水而東,盡徐夷之地。

  得漢東平、魯國、琅邪、東海、泗水、城陽、古魯、薛、邾、莒、小邾、徐、郯、鄫、鄅、邳、邿、任、宿、須句、顓臾、牟,遂鑄夷介、根牟及大庭氏之國。「奎為大澤,在娵訾下流,當鉅野之東陽,至于淮、泗。婁、胃之墟,東北負山,蓋中國膏腴地,百

  穀之所阜也。胃得馬牧之氣,與冀之北上同占。」胃、昴考證畢,大梁也。初,胃四度,餘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八太。中,

  昴六度。終,畢九度。自魏郡濁漳之北,得漢趙國、廣平、鉅鹿、常山,東及清河、信都,北據中山、真定,全、趙之分。

  「又北逾眾山,盡代郡、鴈門、雲中、定襄之地,與北方群狄之國。《北紀》之東陽,表裏山河,以蕃屏中國,為畢分。」「循北河之表,西盡塞垣,皆髦頭故地,為昴分。」冀之北土,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觜觿參伐實沈也。初,畢十度,餘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參七度。終東井十一度。自漢之河,東及上黨、太原,盡西河之地。

  古晉、魏、虞、唐、耿、揚、霍、冀、黎、郇,與西河戎狄之國。西河之濱,所以設險限秦、晉,故其地上應天闕,其南曲之陰在晉地眾山之陽,南曲之陽在秦地眾山之陰,陰陽之氣并,故與東井通。河東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東井之分,參伐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盡大夏之墟,上黨「次居,下流與趙、魏接,為觜、觿之分。」東井、輿鬼,鶉首也。初,東井十二度,餘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東井二十七度。終,柳六度。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坻至河右,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巂、益州郡,極南河之表。

  東至牂、牁,古秦、梁、幽、芮、豐、畢、駘、杠、有扈、密、須、庸、蜀、羌、髤之「國。東井居兩河之陰,自山河上流,當地絡之西北。輿鬼居兩河之陽,自漢中東盡華陽,與鶉火相接,當地絡之東南,鶉首之外,雲漢潛流而未達,故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犬、雞,皆徼外之備也。」西羌、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人,皆占狼星。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餘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

  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東隅,斜至方城,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雒邑負北河之南,西及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弘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係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占。翼、軫,鶉尾也。初張十五度,餘千七日九十五,秒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部,濱彭蠡之西,得長沙、武陵,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達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自富、昭、象、龔、繡、容、白、廉州已西,亦鶉尾之墟。古荊、楚、鄖、鄀、羅、權、巴、夔,與南方蠻貊之國。翼與咮、張同象,當南河之北,軫在天關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逾嶺徼而南,為東甌、青丘之分。安南諸州,在雲漢上源之東陽,宜屬鶉火,而柳、七星、張皆當中州,不得連負海之地,故麗于鶉尾。角、亢,壽星也。

  初軫十度,餘八十七,秒十四少。中角八度。終氐一度。

  自原武管城,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留,盡陳、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于弋陽。西涉南陽郡,至于桐柏,又東北抵嵩之東陽。中國地絡在南北河之間,首自西傾,極于陪尾,故隨、申、光皆豫州之分,宜屬鶉火。古陳、蔡、許、息、江、黃、道、柏、沈、賴、蓼、須、頓、胡、防、弦、厲之國。氐涉壽星,當洛邑眾山之東,與亳土相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又南涉淮,氣連鶉尾,在成周之東陽,為角分。氐、房、心,大火也。初,氐二度,餘千四百一十九秒五太;「中房」二度終尾六度。自雍丘、襄邑、小黃而東,循濟陰,界于齊、魯,右泗水,達于呂梁,乃東南接太。「之墟,盡漢濟陰、山陽、楚國、豐、沛之地,古宋、曹、郕、滕、茅、郜、蕭、葛、向城、偪陽、申父之國。商、亳負北河,陽氣之所升也,為心分;豐、沛負南河,陽氣之所布也,為房分。」其下流與尾同占。西接陳、鄭,為氐分。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秒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樂浪、元菟、古北燕、孤竹、無終九夷之國。尾得雲漢之末派,龜、魚麗焉。

  當九河之下流,濱于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在吳、越東南。

  斗,牽牛星紀也。初,南斗九度,餘千四十二,秒十二太。

  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自廬江、九江負「淮水,南盡臨淮、廣陵,至于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門,訖蒼梧、南海,逾嶺表。自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也。」古吳、越群舒、廬、桐、六、蓼及東南百越之國。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濅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島夷蠻貃之人,聲教所不暨,皆係于「狗國」云。

  《舊唐書》

  《天文志》

  游儀初成,太史所測二十八宿等,與《經》同異狀。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黃道度與古同。舊經去極九十一度,今則九十三度半。《星經》云:「角去極九十一度,距星正當赤道,其黃道在赤道南,不經角中。今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黃道復經角中,即與天象符合。」亢四星,九度舊去極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氐四星,十六度,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八度。房四星,五度。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心三星,五度。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尾九星,十八度。舊去極一百二十度。〈一云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一度。

  舊去極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南斗六星,二十六度。舊去極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牽牛六星,八度。舊去極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危、虛二星,十度。舊去極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北星舊圖入虛宿,今測在須女九度。」危三星,十七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北星舊圖入危宿,今測在虛六度半。」室二星,十六度。舊去極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東壁二星,九度。舊去極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奎十六星,十六度。舊去極七十六度。〈一云七十度〉今七十三度。東壁九度,奎十六度。此錯以奎西大星為距,即損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為距,即奎壁各不失本度。婁三星,十三度。舊去極八十度,今七十七度。昴七星,十一度。舊去極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畢八星,十七度。舊去極七十八度,今七十六度。觜觿三度。舊去極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畢赤道與「黃道度同。」觜,赤道三度,黃道三度,其二宿俱當黃道。斜虛畢有十六度,尚與赤道度同。觜總三度,黃道損加一度,此即承前有誤。今測畢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並依天正。參十星,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三度。東井八星,三十三度,舊去極七十度,今六十八度。輿鬼五度,舊去極六十八度,今古同也。柳八星,十五度。舊去極七十七度〈一云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柳,合用西頭第三星為距,此來錯取第四星,今依第三星為正七星,十度。舊去極九十一度〈一云九十三度〉今九十三度半,張六星,十八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度。張六星,中央四星為朱鳥,咮外二星為翼。比來不取。「前為距錯,取翼星即張,加三度半。」七星欠二度半,今依《本經》為定。翼二十二星十八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三度。軫四星,十七度,舊去極九十八度,今一百度。文昌舊三星在鬼,四星在井,今五星在柳,一星在鬼,一星在井。北斗魁第一星,舊在七星一度,今在張十三度。第二星舊在張二度,今在張十二度半。第三星舊在翼二度,今在翼十三度。第四星舊在翼八度,今在翼十七度。太第五星舊在軫八度,今在軫十度半。第六星舊在角七度,今在角四度少。第七星舊在亢四度,今在角十二度少。天關舊在黃道南四度,今當黃道。天江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天囷舊在赤道外,今當赤道。三台上台舊在井,今測在柳。中台舊在七星,今在張。建星舊去黃道北半度,今四度半。天苑舊在昴、畢,今在胃、昴。

  王良舊五星在壁,今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舊在觜,今在畢宿。雲雨舊在黃道外,今在黃道內七度。雷電舊在赤道外五度,今在赤道二度。霹靂舊五星並在赤道外四度,今四星在赤道內,一星在外。上公吏舊在赤道外,今在赤道內六度。虛梁舊在黃道內四度。「外屏舊在黃道外三度,今當黃道。八魁舊九星並在室,今五星在壁,四星在室。」「長垣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五度。」「《軍井淮經》在玉井東南二斗半。」天槨舊在黃道北,今當黃道。天高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狗國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維堰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

  開元十二年,詔太史交州測景使者大相元太云:「交州望極,纔出地二十餘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星下,環星燦然,其明大者甚眾,圖所不載,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極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見,乃古渾天家以為常沒地中,伏而不見之所也。」

  天文之為十二次,所以辨析天體,紀綱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萬方之分野,仰觀變謫,而驗之於郡國也。《傳》曰:「歲在星紀,而淫於元枵。姜氏、任氏,實守其地。」及七國交爭,善星者有甘德、石申,更配十二分野,故有周、秦、齊、楚、韓、趙、燕、魏、宋、衛、魯、鄭、吳、越等圖,張衡、蔡邕,又以漢郡配焉。自此因循,但守其舊文,無所變革。且懸象在上,終天不易,而郡國沿革,名稱屢遷,遂令後學難為憑准。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志》,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至開元初,沙門一行又增損其書,更為詳密。既事包今古,與舊有異同,頗裨後學,故錄其文著於篇。

  須女《虛危元枵》之次子。初起女五度。

  二千三百七十四分少

  「中虛」九度。終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濟北郡東踰濟水,涉平陰于《山荏》。」

  漢太山郡山荏縣。屬齊州西南之界。

  東南及高密。

  漢高密國,今在密州北界。自此以上,元枵之分。

  又東盡東萊之地。

  漢之「東萊」 ,即及膠來國,今為萊州、登州也。

  得漢之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

  今為淄、青、齊等州及濟州東界。考證及平原、渤海,盡《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

  今為德州、棣州、滄州。其北界自「九河故道」 之北,屬析木分也。

  營室,東壁陬訾之次,亥初起危十三度;

  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

  中室十二度;

  五百五十二十一半

  終奎一度,其分野自王屋、太行而東,盡漢河內之地。

  今為「懷州各衛所之西境。」

  「北負彰鄴,東及館陶」聊城。

  漢地自黎陽、內黃及鄴、魏武安東至館陶、元城,皆屬魏郡。自頓丘、三城、武陽東至聊城,皆屬東郡。今為相、魏衛州。

  東盡漢東郡之城。

  《漢東郡》清河西南至白馬、濮陽,東至東河、須昌,濱濟,至於鄆城。今為滑州、濮州、鄆州。其須昌、濟東之地屬降婁,非豕韋也。

  奎婁及胃降婁之次,戌初起奎二度。

  一千二百一十七少

  中婁一度;

  一千八百八十三

  終胃三度。其分野南屆鉅鹿,東達梁父,以負東海。又東至于呂梁,乃東南抵淮水,而東盡于徐夷之地。

  東為降婁之次

  得漢《東平、魯國》。

  《漢東平國》在任城《平陸》,今在兗州。

  「奎為大澤」,在陬訾之下流,濱于淮泗,東北負山,為婁胃之墟。葢中國膏腴之地,百穀之所阜也。胃星得馬牧之氣。與冀之北土同占。

  昴畢大梁之次,畢酉初起胃四度。

  二千五百四十九分太

  中昴六度;

  一百七十四分半

  終畢九度。其分野自「魏郡濁漳之北,得漢之趙國、廣平、鉅鹿、常山,東及清河、信都,北據中山、真定。」

  今為洺、趙、邢、恆、定、冀、具、深八州。又分相、魏、博之北界與瀛州之西,全趙之分。

  入北盡《漢岱郡》、鴈門、雲中、定襄之地,與北方群狄之國,皆大梁分也。

  「觜觿、參伐」,實沈之次也。申初起畢十度。

  八百四十一十五太

  《中參》七度。

  一千五百二十六

  終井十二度,其分野得漢河東郡。

  今為蒲、絳、晉州,又得澤州及慈州界也。

  及上黨。

  今為澤、潞、儀、沁也。

  太原。

  今為並汾州

  盡「西河之地。」

  今為隰州、石州、嵐州。西涉河得銀州以北也。

  《西河》,戎狄之國,皆實沉分也。

  今河東郡、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為實沉之次,河東之分也。

  「參伐為《戎索》,為武政」,故殷河東盡大夏之墟,上黨次居,下流與趙魏相接,為觜觿之分。

  東井,輿鬼,鶉首之次也。未初起井十二度。

  二千一百七十,二十五太。

  中井二十七度;

  二千八百二十八一半

  終柳六度。其分野自漢之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抵,至河右西南。〈闕〉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巂,益州郡極南河之表,東至牂牁,皆鶉首分也。

  三首之分,得《禹貢》雍、梁二州,其郡縣易知,故不詳載。

  「狼星分野」,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犬雞,皆徼外之象。

  今西羌、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

  柳星,張,鶉火之次,午初起柳七度。

  四百六十四七少

  中柳星七度;

  一千一百三

  終張十四度。其分野:「北自滎澤、滎陽並景、索暨山,南行新鄭密縣,至於方陽。」

  方陽之南,得漢之潁川郡。翟崇《高郟城》。襄城南,盡鄴縣,今為〈闕。〉汝、唐、仙四州界,又漢南陽郡,北自宛葉,南盡漢,東申、隋之地,大抵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今之唐州,隨州屬鶉火,申州屬壽星。

  又「自洛邑負河之南,西及函谷,《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弘農郡。」

  漢弘農廬氏《陝縣》,今為虢、陝二州。上洛商洛為商州。丹水為均州。宜陽沔池新安陸渾今屬洛州。古三「周、虢、鄭、管、鄶、東密、滑、焦、唐、申、鄧,皆鶉火分也,及

  祝融氏之都。」

  新鄭為祝融氏之墟,屬鶉火。其東鄙則入壽星。舊說皆在《函谷》,非也。

  柳星,輿鬼之東,又接漢源,故殷商洛之陽,接南河之上流。星上係軒轅,得土行之正位,中嶽象也,故為河南之分。張星直河南漢東,與《鶉尾》同占。

  翼軫鶉尾之次,巳初,起張十五度。

  一千七百九十五,二十二少。

  中翼十二度;

  二千四百六十一八半

  終軫九度。其分野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

  南郡巫縣今在蘄州,秭歸在四夷,陵在陝州,襄夔、郢、申在襄、郢界,餘為《荊州》。

  江夏:

  江夏竟陵今為復州安鄂縣。沔、黃五州,皆漢江夏界。

  東達廬江南郡。

  漢廬江之尋陽,今在江州,於山河之像,宜屬「鶉尾」 也。

  濱彭蠡之西,得漢長沙、武陵、桂陽、零陵郡。

  《零陵》今為首州,《永州》。《桂陽》今為柳州。大抵自沅、湘上流,西通黔安之左,皆楚之分也。

  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

  《鬱林縣》,《貴州定林縣》,今在廉州,《合浦縣》,今為桂州,今自富、昭、蒙、龔、繡、容、白、罕八州以西,皆屬鶉尾之墟也。

  荊楚、鄖、鄀、羅權巴夔,與南方蠻貊殷河南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國,逾嶺徼而南,皆東甌青丘之分。

  今安南諸州,在雲漢上元之東,宜屬「鶉火。」

  角亢壽星之次,辰初起軫十度。

  八千七十四半

  中角八度,

  千百五十三十

  終氐一度。其分野自原武、管城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留,盡陳、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於弋陽。

  漢《陳留郡》自封丘、陳留已東,皆入大火之分。漢汝南今為豫州。《西華》南《項城縣》今為陳州。《汝陰縣》今在潁州。《弋陽縣》,在光州。

  西涉南陽郡,至於桐柏,又東北抵嵩之東陽。

  漢南陽郡春陵、湖陽、蔡陽,後分為春陵郡,後魏以為南荊州。今有舊義陽郡,在中國之東界,今為申州。按中國地終在河南、北河之間,故申、隨、光三州皆屬《禹貢》豫州之分,宜屬鶉火、壽星,非南方負海之地。

  古陳、蔡、隨、許皆屬壽星分也。氐星涉壽星之次,故其分野殷。雒邑眾山之東,與亳土相接。

  「氐、房心」,大火之次也。卯初起氐二度。

  一千四百一十九五太

  《中房》二度;

  二千八百五一半

  終尾六度,其分野得漢之陳留縣。「自雍丘、襄邑、小黃而東,循濟陰,界于齊、魯,右泗水達於呂梁。乃東南抵淮,西南接太昊之墟,盡濟陰、山陽、楚國、豐、沛之地。」

  濟陰縣之定陶、冤句、乘氏,今在東郡。大抵曹、宋、徐、亳及鄆州西界,皆屬大火分。

  「自商、亳以負北河,陽氣之所升也,為心分。自豐、沛以負南河,陽氣之所布也,為房分。」故其下流皆與尾星同占。西接陳、鄭,為氐星之分。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

  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

  中箕星五度;

  三百七十六十七

  終斗八度,其分野自渤海河之北,盡河間、涿郡、廣陽國。

  漢《渤海郡》浮陽,今為清池縣,屬滄州。《涿郡》之饒陽,今屬瀛州。涿縣良鄉,與《廣陽國》薊縣,今在《幽州》。

  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樂浪、元菟。

  漁陽在幽州右。北平在白狼無終縣,隋代為漁陽郡,古孤竹國,後置北平郡,今為平州。遼東在無慮縣,即《周禮》毉無閭山。樂浪在朝鮮縣,元菟在高句驪縣,今皆在東夷也。

  古之北燕、孤竹、無終,及東方九夷之國,皆析木之分也。得雲漢之末流,《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故其分野在吳、越之東。

  「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

  一千四十二十二太

  「中斗」二十四度。

  一千七百八半

  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

  廣陵,至於東海考證
  「野廬」 、「壽和」 、濠揚,皆屬「星紀」 也。

  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

  又逾《嶺表》,自韶、廣、封、梧、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其西皆屬鶉尾之次。

  古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雲漢之流,當淮、海之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島夷蠻貃之人,聲教之所不洎,皆係于狗國。

  李淳風刊定《隨大志》「國」 ,頗為詳悉,所注郡邑多依用,其後州縣又隸「管屬」 不同,但據山河以分耳。

  《李石續博物志》

  《十二辰躔次》

  丑為「星紀。」初斗十二度,終於婺女七度。子為《元枵》。初婺女八度,終於危十五度。亥為《娵訾》。初危十六度,終於奎四度。戌為降婁。初奎五度,終於胃六度。酉為大梁。初胃七度,終於畢十一度。申為實沈。初畢十二度,終於井十五度。未為鶉首。初井十六度,終於柳八度。

  午為鶉火。初柳九度,終於張十七度。巳為鶉尾。初張十八度,終於軫十一度。辰為壽星,初軫十二度,終於氐四度。卯為大火,初氐五度,終於尾九度。寅為析木,初尾十度,終於斗十一度。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