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第八十五卷


  ▼雨部杂录

  《易经·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屯》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阳倡而阴和,顺也,故和。若阴先阳倡,不顺也,故不和。不和则不能成雨。云之畜聚虽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东北阳方,西南阴方,自阴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观之,云气之兴,皆自四远,故云“郊。”〈大全〉程子曰:西郊阴所,凡雨须阳倡乃成,阴倡则不成矣。今云“过西则雨,过东则否”,是其义也。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大全〉朱子曰:凡雨者,皆是阴气盛,凝结得密,方湿润下降为雨。且如饭甑盖得密了,气郁不通,四旁方有湿汗。今乾上进一阴止他不得,所以云“尚往也。”是指乾欲上进之象,是阴包住他不得,阳气更散,做雨不成,所以“尚往”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本义〉畜极而成,阴阳和矣,故为“既雨既处”之象。

  《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时大矣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大全〉胡氏曰:坎在上为云,在下为雨。方云雷为屯,则阴阳之未通。今雷雨作解,则阴阳之已通矣。《屯》其为难之始,解,其解屯之难者欤。

  《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本义〉九三,当决之时,以刚而过乎中,是欲决小人,而刚壮见于面目也。如是则有凶道矣。然在众阳之中,独与上六为应,若能果决其决,不系私爱,则虽合于上六,如独行遇雨,至于“若濡”,而为君子所愠。然终必能决去小人,而无所咎也。

  《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大全〉胡氏曰:阴阳和而为雨,始虽有不遇之悔,终当有“相遇”之吉。

  《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大全〉中溪张氏曰:“《小畜》《小过》皆言‘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何也?曰:阴阳二气,以均调适平而后雨。阴多阳少,阳多阴少,则皆不雨也。《小畜》以一阴畜五阳,阴少于阳,则不能以固乎阳,故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言阳尚往,则不与阴和而不能雨矣。《小过》以四阴而包二阳,阳少于阴,则不能制乎阴,故曰“密云不雨。”“已,上也。”言阴已上。则不与阳和而不能雨矣。

  《说卦》雨以润之。〈大全〉蔡氏曰:润则物滋,言长物之功也。

  《书经商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周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

  《诗经·邶风·谷风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朱注〉习习,和舒也。东风谓之谷风,言阴阳和而后雨泽降。

  《墉风·蝃蝀》篇:“朝隮干西,崇朝其雨。”〈朱注〉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暮东。朝见于西,则其雨终朝而止矣。

  《卫风·伯兮》篇:“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注〉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比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

  《郑风风雨章》,“风雨凄凄。”〈又〉风雨潇潇。〈又〉风雨如晦。〈朱注〉“凄凄”,寒凉之气。潇潇,风雨之声。晦,昏也。

  《曹风·下泉》篇:“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疏〉以黍苗之“仰膏雨”,犹众人之仰“恩惠。”

  《豳风·鸱鸮》篇:“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又〉风雨所漂摇,

  《东山》篇:“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朱注〉将阴雨,则穴处者先知,故“蚁出穴而鹳就食之,遂鸣于其上也。”

  《小雅》“斯千篇,风雨攸除。”

  《正月》篇:“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谷风》篇:“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甫田》篇:“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大田》篇:“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注〉《渰》,云兴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云欲盛盛则多雨,雨欲徐,徐则入土。

  《礼记·玉藻》:“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

  《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七曰雨。〈订义〉《郑锷》曰:“雨者为农祈。”

  《左传》:季武子如晋拜师,范宣子赋《黍苗》,武子曰:“小国之仰大国,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僖公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于天下者,惟太山云雨。”

  《谷梁传》:“春正月不雨者,勤雨也。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

  《易稽览图》“降阴为雨。”降阴之雨,润而不破块。

  《春秋汉含孳》:“穴藏先知雨,阴曀未集,鱼已噞。”《喁说题辞》:“一岁三十六雨,天地之气宣。十日小雨,应天文也;十五日大雨,以斗运也。”

  “大节二十四,小节十二”,功德分也,故一岁三十六雨。

  阳制阴,故水为雨。

  阴阳之气,上薄为雨。

  “乐动声仪焦明”至“为雨备。”

  《山海经·西山经》:“符愓之山,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中山经》:“光山神,计蒙处之,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鬲山多猨蜼。〈注〉蜼似狝猴,鼻露上向,雨则自县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

  《六韬》: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管子·四时》篇:“日掌赏,赏为暑;岁掌和,和为雨。”

  《老子道德经》:“骤雨不终日。”

  《文子·十守篇》:“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

  《上德篇》:“湿易雨也。”〈又〉雨之润也,万物解,〈又〉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

  《下德》篇:“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征明》篇:“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

  《范子计然》:“风为天气,雨为地气,风顺时而行,雨应风而下,命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成矣。”《列子殷汤》篇:“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曰:“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天运》篇:“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

  《外物》篇:“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尸子》:“神农之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日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曰神雨。”

  吕子《贵信》篇:“秋之德雨,雨不信则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

  《史记·晋世家》:“重耳至秦,缪公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淮南子原道训》:“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

  《俶真训》:“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而为雨,沈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

  《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

  《地形训》:“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又〉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殥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又〉“土龙致雨,精神训血气”者,风雨也。

  《缪称训》:“晖目知宴,阴谐知雨。”〈注〉“天将阴,雨则鸣。”《齐俗训》:“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汜论训》:“古者民泽处复穴,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又〉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惟太山。

  《说山训》:“人莫鉴于沬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又〉雨之集,无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

  《说林》训:“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故祸中有福也。”

  《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梳栉扶风。”

  《泰族训》:“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京房《易》飞候:“太平之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岁凡三十六雨。”

  《盐铁论》:“周公太平之时,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孔子》大圣也。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

  《说苑》:管仲曰:“吾不能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吾穷必矣。”《扬子吾子篇》:“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遁甲开山图》:“霍山南岳有云师雨虎。”

  “《白虎》通情性,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

  《论衡变动》篇:“天且雨,商羊舞,使天雨也。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固疾发,此物为天所动之验也。”《说文》曰:零,徐雨也。{雨鲜},(音斯。)小雨裁落也。{雨统},(一林本反。)霖雨也。南阳名霖雨曰霡。{雨酸},(音酸。)小雨也。{雨戍},(子廉反。)微雨也。{雨资},(音资。)雨声也。溟,小雨也。澍,时雨也。滑,(子八反。)雨下也。

  《三辅决录》:“茂陵郭汲为颍川,化如时雨。”

  《风俗通》《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元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元冥,雨师也。谨按《周礼》,以槱燎祀雨师。雨师者,毕星也。《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易师封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众者,师也。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泰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己丑日祀雨师于“东北”,土胜水,为火相也。

  《魏略》:董遇性质讷而好学。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禽经》:“雨舞则雨。”〈注〉一足鸟:一名商羊。《字统》曰:“商羊一足,天将雨则飞鸣。孔子辨之于齐庭也。”

  《抱朴子·外篇》:“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枯木得之以速朽。”

  《华阳国志》:牂牱郡上当天井,故多雨潦。

  《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常鸣吼,鬐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

  《拾遗记》:“甘雨蒙蒙,似露委草木,则滴沥雨也。”又曰:“香云成香雨。”

  《广州记》:“郁林郡山东南有一池,池边有一石牛,人祀之。若旱,百姓杀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礼毕,则天雨大注,洗牛背,泥尽即晴。”

  《浔阳记》:“庐山西南有康王谷,又有北岭城。天欲雨,辄闻鼓角箫管之声。”

  《三秦记》:“太白山,不知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鸣鼓角,鸣鼓角则疾风暴雨兼至也。”

  《九江志》:“虚谷东英巨山岩内有石,人坐盘石上,体尘秽则兴风,湿润则致雨,晴日便举体鲜洁,朗然玉净。”《荆州记》:“狠山县有一山,独立峻绝,西北有石穴,独行百步许,二大石,其门相去一丈许,俗名其一为阳石,一为阴石。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晴。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

  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

  《宋永初山川记》:“鄱阳长寿山,山形似白马,云出于鞍中,不崇朝而雨。”

  《宜都记》:“郡西有丹山,雾起如烟,再朝必雨。”

  《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湘东郡新平县有龙穴,天旱入共遏水渍此穴,辄雨。

  《朝野佥载》:“夜半天汉中黑气相逐,俗谓黑猪渡河,雨候也。”

  《唐俚语》:“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冬雨甲子,牛羊冻死。”

  杜甫诗小序:“卧病长安,旅次多雨。寻常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酉阳杂俎》:“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

  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恶其大侈,焚之,合在此。今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予开成初读《三国典略》,梁大同中骤雨,殿前有杂色珠。梁武有喜色,虞寄因上《瑞雨颂》。梁武谓其兄荔曰:“此颂清拔,卿之士龙也。”

  江淮谓群鹳旋飞为鹳井鹤亦好,旋飞必有风雨。人探巢取鹳子六十里,旱能群飞,薄霄激雨,雨为之散。

  《羯鼓录》:“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羯鼓之能事也。

  《云仙杂记》:重午日午时有雨,则急斫一竹竿,竹节中必有神水。沥取和獭肝为圆,治心腹块聚等病。

  翰林有龙口渠,通内苑,大雨之后,必飘诸花蕊,经由而出,有百种香色,名不可尽。春月尤妙。

  能诗之士,“《雨泡灭则得意》,《香烟断》而成吟。”

  《孙登琴》遇雨,必有响,如刃物声,竟因阴雨破作数截,有黑蛟踊去。

  《三水小牍》:安定郡有岘阳峰,岘上有池,若雨则云起池中,若张盖然,故里谚曰:“岘山张盖雨滂沱。”

  《武昌记》:“凤凰山有石鼓,石鼓鸣,天必大雨。”

  《尚书故实》:“舒州灊山下有九井,其实九眼泉也。旱即杀一犬投其中,大雨必降,犬亦流出。”

  又南中久旱,即以长绳系虎头骨,投有龙处,入水,即数人牵制不定。俄顷云起潭中,雨亦随降。龙虎敌也,虽枯骨犹激动如此。

  《九域志》:“玉女墩在宜春,每天将雨,即有五色云气涌出石间,居人谓之‘玉女披衣’。”

  《博物志》:“关东,西风则晴,东风则雨;关西,西风则雨,东风则晴。”

  俗以五月雨为“分龙雨”,一曰“隔辙雨。”

  《安城记》:“罗宵山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至井溢木出,乃雨止。”

  萍乡罗宵山,泽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祷之,因以大木长三四丈投井中,即雨。水悬辏,井溢,辄令木涌出而雨止。盖潜龙之穴也。

  《清异录》:李煜在国时,自作祈雨文曰:“尚乖龙润之祥,雨无云而降,非龙而作,号为奇水。”

  《谈苑》:江南民言:“正旦晴,万物皆不成。”元丰四年正旦,九江郡天无片云,风日明快,是年果旱。又曰:“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乘船入市者,雨多也。又于四月一日至四日,卜一岁之丰凶云:“一日雨,百泉枯,言旱也。二日雨,傍山居,言避水也。三日雨,骑木驴,言踏车取水,亦旱也;四日雨余有余”,言大熟也。禅师惠南尝言:上元一夕晴,麻小熟;两夕晴,麻中熟;三夕晴,麻大熟。若阴雨,麻不登。占亦如此。云绝有效验。京东一讲僧云:“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鹳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犁,云向东,尘埃没老翁。”言云:“向南与西行则有雨,向北与东行则无雨。”云亦有效验。大理少卿杜纯云:“京东人言:‘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言雨后朝晴尚有雨也,须晚晴乃真晴耳。九江人畏下旬雨,云雨不肯止。

  《梁益志》:大小漏天在雅州西北山谷,高沈深晦,多雨。黎阳县多风,俗谓黎风雅雨。

  《邻几杂志》:刘师颜视月占旱,问之云:“谚有之: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倾瓦,不求自下。”同州人谓雨沾足为烂雨。

  《击壤集》《观物吟》:“水雨霖,火雨露,土雨蒙,石雨雹。”懒真子、佛果禅师川懃极善禅纚,纚可听。尝云:“阎浮提雨清净水,具诸天相。方时大旱,雨时忽降,莫知其价,此兜率天上雨摩尼也。方欲收禾,霖雨不止,实害人命,此阿修罗中雨兵仗也。甘雨得时,人皆饱足,此护世城中雨美膳也。但名不同,其实一也。”坐客云:“经中所言,皆譬喻也,岂有雨宝珠等事乎?”仆曰:“不然。雨金、雨血、雨土,皆班班载于前史,何况六合外事,其有无不可悬料也。”坐客咸以为然。其上因缘出《华严经》第十五卷。

  《埤雅》:鸠阴则屏逐其妇,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

  《说文》曰:“水从云下也。”天地之气,怒而为风,和而为雨,故凡《易》称雨者,皆和之象。《诗》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渰,阴云也,渰水气之云也。《传》曰:“雨云水气。”萋萋,盛貌;祁祁,徐貌。盖云欲盛盛则雨足,雨欲徐徐则入土,且亦云气不待族而雨者,非阴阳之和也。故《诗》云以“萋萋”,雨以“祁祁”为善。《诗》曰:“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瑞应图》曰:“灵雨,瑞雨也。降而应物,谓之灵雨。星,晴也。言夜而雨,夙而星见,于是督劝农桑。此《传》所谓务材训农者也。”《盐铁论》曰:“周公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雨则必以夜。夜者,正雨之时。《诗》曰:‘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蒙,善沾濡。又喜阴结不解,羁旅之愁,于是为甚,故诗以言其情也。雨无正”,曰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政者,正也。夫文一止为正,众多如雨,则无正矣。《诗》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又曰:“益之以霡霂。”滂沱,大雨也。小雨谓之霡霂。《释名》曰:“言才霂沥沾渍,如人之沐,唯及其上支而已,根不濡也。盖霡膏润入土,如人之脉,故曰霡也。”《说文》曰:“秋穜厚薶,故谓之麦。”然则霂言其上,霡言其下矣。《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方,黍之苗也,暑雨暴息,无云,阴以覆之,日随蒸焉,则苗槁矣。将以润之,乃所以害之也。故《诗》正以阴雨为善。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旸往往隔一辙而异也。《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言小畜,畜也,升气又自乎西,故能为密云而已。《传》曰:“疾雨曰骤雨,徐雨曰零雨,雨久曰苦雨,又曰愁霖,雨晴曰霁,雨而昼晴曰启,雨水曰潦,时雨曰澍。”

  《梦溪笔谈》:“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功,雨晴复止。后有人以木盘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

  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溥天之下皆多风,溥天之民皆病湿泄邪?至于一邑之间,而雨旸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夫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足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之谓“从。天气明洁,燥而无风,此之谓逆。太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零落,此之谓胜。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复。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疠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证?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

  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此亦当处所占也。若他处候别,所占亦异,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倦游杂录》:“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同年谢郎中鸣云,向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岩石上有如燕状者,因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盖寒热相激而遁,非能飞也。”

  《缃素杂记》《南唐近事》云:金陵建国之初,军储未实,关市之利,敛率尤繁,农商苦之而莫达于上。时属近甸亢旱日久,祈祷无应。上他日举觞苑中,宣示宰臣曰:“近京三五十里,皆报雨足,独京城不雨,何耶?得非狱市之间,冤枉未伸乎?”诸相未及对,申渐高历陛而进曰:“雨惧抽税,不敢入京。”上因是悟之,翌日下诏停一切额外税,信宿之间,膏泽告足。故知优旃漆城、那律瓦衣,不为虚矣。又《江南野录》载:李家明从嗣主游后苑,登于台观,盛望钟山雨,曰:“‘其势即至矣’。家明对曰:‘雨虽来,必不敢入城’。嗣主怪而问之,家明曰:‘惧陛下重税’。嗣主曰:‘不因卿言,朕不知之’。”遂令榷务半而征之。余尝考二说,大同小异,然《近事》以为国初,《野录》以为“嗣主”,《近事》谓申渐,高,《野录》谓“李家”,明其不同如此,孰谓《书》可信耶?

  《后山丛谈》:谚云:“行得春风有夏雨。”盖春之风数,为夏之雨数,小大缓急亦如之。浙西地下积水,故春夏厌雨;浙东地高燥,过雨即乾,故春得雨即耕。

  《退斋雅闻录》:河朔人谓清明雨为“泼天雨”,立夏雨为“隔辙雨。”秦、晋间,农夫语云:“小麦钻火秀,旱杀豌豆花;植谷拖泥秀,烂起田中瓜。”

  《蠡海集》:或问曰:“夏月龙行,雨余月否者何?”答曰:“雨,阴从地生,夏日阳极在上,阴岂能生而升乎?不升则不降。龙潜湫潭幽阴之处,一动而出,阴气得附之以升,既升必降,散而为雨,故夏日之雨则龙行也。”

  《曲洧旧闻》:荞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呼为“解霜雨。”

  《对雨编》:欧阳公好称颂唐“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岁时杂记》:“七月八日雨曰洗车。”

  《鸡林类事方言》:“雨曰霏微。”

  《扪虱新话》:江湖二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而雨,谓之“梅雨。”

  《庚溪诗话》: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

  然少陵曰:“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盖唐人以成都为南京,则蜀中梅雨,乃在四月也。及读柳子厚诗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此子厚在岭外诗,则南粤梅雨又在春,未知孰是?梅雨时候所至,早晚不同,感应类从志,“积灰知风,悬炭识雨。”

  《芥隐笔记》:太白诗“雨绝无还云”,用《三国志吴虞翻传》“罪弃雨绝。”陈孔璋檄。又曰“雨绝于天。”

  阴铿有《夜雨滴空阶》,柳耆卿用其语,人但知为柳词耳。

  《纪历撮要》:七月十六日雨,名“洗钵雨《真腊风土记》:“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淡水洋中水痕可七八丈,巨树尽没,谨留一杪耳。人家滨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点雨绝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不过三、五尺,人家又复移下。”

  《四时占候》:“九月九日是雨归路日。”

  《古今谚》“早霞红丢丢,向午雨浏浏。晚来红丢丢,早晨大日头。”

  《提要录》: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有雨,谓之“社翁雨。”

  《丹铅总录》:“《尚书》: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古注云:“箕星,东方宿也,东木克北土,以土为妻,雨,土也,土好雨,故箕星从妻所好而多雨也。毕,西方宿也,西金克东木,以木为妻,木,风也,木好风,故毕星从妻所好而多风也。

  由此推之,则北宫好燠,南宫好旸,中央四季好寒,皆以所克为妻,而从妻所好也。”予一日偶述此义,座有善谑者,应声曰:“天上星宿亦怕老婆乎?”满堂真可笑也。

  薛应旗《江郎山志》:“江郎山有白水岩,岁雩有云自南出则雨。”

  王世贞题虎丘图沈石田先生此图为虎丘写,而读先生手书与《匏翁歌》,似皆以游灵岩雨兴败,而次日得虎丘足之者,盖以云岩不可雨故也。若虎丘则无论雨,凡风雪花月之境无不与人宜者。余尝再游灵岩,其一亦遇雨委顿。返而雨中,宿虎丘兰若,汲第三泉,拾松枝煮茗啜之,取所携酒脯,从僧雏作起曲饼,供,赋诗小酌至夜分后,犹闻四山歌声,隐隐出檐溜树滴外。若灵岩有此,当不得二公败兴语也。

  《御龙子》,集淫雨,其阴阳两溢乎。阴凝而不散,阳蒸而不舍。

  罗𡵚《茶记》:“烹茶无泉,则用天水。秋雨为上,梅雨次之。秋雨冽而白,梅雨醇而白。”

  《茶解》:“烹茶须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

  枕谭陈希夷诗:“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涌山椒。”“神瀵”字甚奇,而不知其出于《列子》,即《易》所谓“山泽气相蒸,云兴而为雨”也。

  销夏匡庐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乘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穹嵌,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

  《帝京景物略》:“燕俗谓阴雨为酒色天。”

  《居山杂志》:“居山尤宜观雨,雨将至则冷风飒然为之驱。倚阁遥望,暝云四合,旸丝满空,或斜飞乱舞,谷响林偃,真有溟蒙混沌之态。至静夜凭枕,竹树交戛,流泉时下,与檐滴相应和,有琴筑声。”

  俗呼“小录雨”,一阵为一破,又以一番一起为一泼。

  高德基《平江纪事》:“三月雨为迎梅,五月雨为送梅。”戏瑕《高唐》云:“雨是先王楚怀事,楚襄虽梦神女,而赋中不言云雨也。”乃唐人诗,如“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料得也应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王。”“今来云雨知何处,重上襄王瑇瑁筵。”此类甚多,往往误称,相沿不改,遂为填词家借资。然使正其讹而作《怀王》,便不成佳话矣。《高唐赋》中,“旦为行云”,至今莫有称旦云者。看来古人下语练字,皆须韵致,不专以理胜也。又阅元微之《会真》诗“晨会雨蒙蒙”,则不独称暮雨矣。

  田家五行:重九日晴,则冬至、元日、上元、清明四日皆晴,雨则皆雨。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

  顾养谦溟云:“《纪胜》书:大都南滇中,四时皆春冬不绵,而夏可夹六月;雨,则夜辄拥绵。”

  《日知录》:洪武中,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盖古者龙见而雩,《春秋》三书不雨之意也。承平日久,率视为不急之务。永乐二十二年十月,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章奏,类送给事中收贮。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今州县雨泽章奏乃积于通政司,上之人何由知又欲送给事中收贮,是欲上之人终不知也。如此徒劳,州县何为?自今四方所奏雨泽,至即封进,朕亲阅焉。”呜呼!太祖起自侧微,升为天子,其视四海之广犹吾庄田,兆民之众犹吾佃客也,故其留心民事如此。当时长吏得以言民疾苦,而里老亦得诣阙自陈,后世雨泽之奏,遂以寝废,天灾格而不闻,民“隐壅而莫达”,然后知圣主之意有不但于祈年望岁者,“民亲而国治”,有以也夫。

  《畿辅通志》:“聚阳山在龙门所西北十五里,嵯峨高耸,岩有空透明。六月间,云从此出则雨。”

  “云头山在怀安卫西南三十里,云覆其顶则雨。

  黄阳山,在保安州西北二十里,空翠秀伟,云发则雨,居民视此以候阴晴考证《陕西通志》:“延安府保安县候雨山,在县西一里,傍有石室。天将雨,则此山烟雾四塞,人以为候。”

  《浙江通志》:“金华府武义县西二十里曰大家山,山南有新妇山,两山相向,相传大家山出云,新妇山即雨。”处州府缙云县东有括苍山,《吴录》云:“括苍山登之,俯视雷雨,高一万六千丈。”

  衢州府常山县北石门山,“山巅每旦出云,过东则雨。”《绍兴府志》:“会稽县风洞,在刻石山,遇阴雨,闻鼓乐声。”《江西通志》:“南康府雨岩,在庐山之麓,其岩窈而深,上有流泉,云出即雨。”

  《湖广通志》:“荆州永丰县东乡里有卧石,长九尺六寸,其形如人体,青隐起,状若雕刻。岁旱祭之,小举小雨,大举大雨。”

  《福建通志》:“福清县灵石山,在石竺山之东,磅礡百余里,有三峰九迭,其势插天,层级可数,曰留云,曰报雨,土人以其鸣为雨候。山巅有石,久晴鸣必雨,久雨鸣必晴。”

  《四川总志》:小梁山在叙州府治东。《方舆胜览》云:“四时常雨,霖霪不止,俗呼为大漏天、小漏天。”

  《峨眉县志》:“雷洞在峨山,有七十二穴,雷神居之,时出雷雨。”

  《广东通志》:“高要县铜鼓山,在肇庆府郡城西南,高千仞,周十余里。山有赤石,形如鼓,扣之有声。久晴,山色冥黑则雨,久雨,山色鲜露则晴,郡人以为阴晴之验。”《广西通志》:“南宁府宣化县石燕山,在城东九十里,世传上有石燕,天将雨则飞。”

  铙钹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山下有龙潭,时有烈风大雨,俗传龙归祭祖。

  ▼雨部外编

  《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黑齿国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两手各操一龟。”〈注〉雨师,谓屏翳也。

  《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搜神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是焉。”

  《赤将子舆》者,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艹华。至尧时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故亦谓之《缴父》。

  文王以太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泰山之女,嫁为西海妇,欲归灌坛令,当道有德,废吾行,吾行必有大风疾雨。”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述异记》:周穆王时,天下连雨三月,穆王乃吹笛,雨遂止。

  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上独有云气,王问:“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也。昔者先王尝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始兴记桂阳贞女峡传》云:“秦世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一女忽化为石人,今形高七尺,状如女子。”《神异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元冠,从十二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或时上岸,马迹所及,水至其处,所之之国,雨水滂沱,暮则还河。”

  《幽明录》:有客诣董仲舒,谈论微奥,仲舒疑之。客又云:天欲雨,仲舒因戏之曰:“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客化为老狸而去。

  《后汉书·费长房传》:东海君来见葛陂君,因淫其夫人。

  于是长房劾系之。三年而东海大旱。长房至海上,见其人请雨,乃谓之曰:“东海君有罪,吾前系于葛陂,今方出之,使作雨也。”于是雨立注。

  《楚国先贤传》:樊英隐于壶山,尝有暴风从西南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嗽之,乃令记其时日。后有从蜀郡来者云是日大火,有云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灭《邵氏家传》:邵信臣为少府,南阳遭火,爇数万人。信臣时在丞相匡衡坐,心动,含酒东向嗽之,遭火处见云西北来,冥晦大雨以灭火,雨酒香。

  陆机《要览》:昔羽山有神人焉,逍遥于中岳,与左元放共游蓟子训所,坐欲起,子训欲留之,二日之中三雨。

  今呼“五日三雨”为“留客雨。”

  《真诰》:“张元宾入华阳洞为理禁伯,其职主水,盖雨官也。”

  《晋书·佛图澄传》:澄尝与季龙升中台,澄忽惊曰:“幽州当火灾。”乃取酒噀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季龙遣验,幽州云:尔日火从四门起,西南有黑云来,骤雨灭之,亦颇有酒气。

  《幽明录》:河南人赵良,与其乡人诸生至长安及新安界,遇霖雨,粮乏,相谓曰:“饥,那得美食耶?”应时羹饭备具。有人声语云:“进蔬食。”

  《穷神秘苑》:元魏时卢汾尝叩树,有一女子衣青出引汾入,见厅堂题曰“审雨堂”,乃古槐中蚁穴。

  《五色线》萧总曾遇洛神女,相见,后至葭萌逢雨,认得香气,曰:“此云雨从巫山来,独我知之。”

  《元怪录》:李靖微时,尝射猎灵山中,会暮,投宿一巨宅,有老妇延之。中夜叩门甚急,妇人曰:“此非人世,乃龙宫也。今天符命行雨,二子俱出,欲奉烦顷刻何如?”遂命鞲青骢取雨器,戒曰:“马跃嘶鸣,取水一滴滴马鬃上,谨勿多也。”既而见所憩邨连下二十滴。既归,老妇泣曰:“此一滴乃地上一尺雨也。此邨夜半,平地水深二丈,岂复有人?妾已受谴矣。”

  《法苑珠林》依《分别功德论》云:雨有三种:一、天雨,二、龙雨,三、阿修罗雨。天雨细雾,龙雨甚粗,喜则和润,瞋则雷电,阿修罗为共,帝释斗亦能降雨,粗细不定。

  《异闻录》:“仪凤中,柳毅于泾阳见妇人牧羊道畔,怪而问之,曰:‘洞庭龙君小女也’。”问:“牧羊何用?曰:‘非羊也,雨工也,雷霆之类也’。”毅后配此女,开元中犹在。

  《唐年补录》:泗州门监王忠政云:“开成中死,十二日复活。始见一人碧衣赤帻,引臂登云,曰:‘天召汝行雨’。”隶于左落队,其左右落队各有五方甲马,簇于云头,俯向下,重楼深室,囊柜之内,纤细悉见。更异者,见米粒长数尺,凡两队,而一队于小项缾子贮人间水,一队所贮,如马牙硝末,谓之乾雨,雨皆在前,风车为殿。

  《云笈七签》“雨师陈华夫。”

  《续湘山野录》:太平兴国五年,秘书丞安德裕知广济军。是岁亢旱,因祷于髣山神祠。方注香,神自帏中冉冉而出,古服峨冠,拱揖而前立。安以至诚所感,殊不为惧,遂诉愆亢之灾,答曰:“某堆阜之神也,窃乡人之荐,愧无酬答,恨力小地卑,不能兴致云雨。虽云龙司厥职,动息由天,某当为公至主之所,密候雨信,必先期奉报。”言讫而隐。安是夕梦神白雨“候甚密迩,只在来早。”及期大澍,千里告足。翌日,公具牢醴以谢之。

  《云南通志》:昔李某耕田,得一铜佛像,仅径寸,沉之水中,立雨炙之则晴,虽值阴雨,其家常晒麦。世传铜像为赞陀所遗。

  宁伯妃有庙在剑川,其神传为慈善,最灵异。旧称祠前有池,妃出浴,土人见之,妃曰:“勿泄,授尔异术,唯所欲。”曰:“愿得呼风雨。”妃授以杖,遂得祈祷之术,能令隔垣不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