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教学教子篇



  倒在地上,他哀衷地想:为什么当年父母只一味地给我糖,而没有给我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
  不行言教,而行身教,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糖与矛

  在现代社会里,双双外出工作而把孩子交托给佣人或是托儿所照顾的父母亲,在一种不该有的“亏欠”心态下,老想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孩子额外的补偿。
  有求必应,不求也应。
  孩子有着取用不竭的零用钱,于取予求。渐渐的,养成了一种极端错误的印象:以为钱是从“聚宝盆”里随意拿出来的;年纪小小,便挥霍无度,衣服、鞋子,选的都是名牌货;几百元一套的玩具或电脑游戏机,想都不想,便掏钱买下。
  令我觉得诧异万分的是:这些收入丰厚而让孩子在金钱上“为所欲为”的父母,往往都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他们只看到孩子在物质享受里露出的灿烂笑脸,可是,他们看不到性格的“毒瘤”已在他们的骨髓里暗暗地、危险地滋生了。孩子就在这种毫不自知的情况下,成长为一群“好逸恶劳”、“炫耀财富”的人。民间疾苦对于他们来说。纯然是陌生的名词,因此,跳跃在他们胸腔里的那颗心,绝对没有“同情”和“恻隐”的成分。一切得来轻而易举,他们一厢情愿的认定生就是一颗糖,甜甜甜,一路甜到底,太甜了,有时他们甚至嫌腻呢!
  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没有想到,父母所给予他们的那颗糖、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大限一到,糖便要被收回了,此后漫漫长长的人生道路,他们便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那颗人生的糖了。
  这时,他们才难以置信地发现:这糖,竟不是“近在眼前,随时可摘”的,它“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要搞它吗?长期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屡战屡败而又没有屡败屡战的斗志。
  一战便败、一败便倒。倒在地上时,不免哀衷地想:为什么当年我父母只一味给我吃糖而没有给我一支应付生活的长矛呢?为什么呵!

                 身教

  与年已八旬的柳北岸先生聊天,发现了一个令我惊异莫名的现象:他不但精神矍铄,而且,记忆惊人地好。谈起童年趣事,他一桩一桩地谈得眉飞色舞;聊及旅行趣闻,他一件一件地讲得兴高彩烈;说起读书心得,他更是一则一则地说得兴味盎然。
  思路之清晰,描绘之生动,着实令我叹为观止。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两句话用在柳北岸先生身上,应该改为:“秀才常出门,熟知夭下事”。
  问他“打太极”是不是“保健秘诀”,出乎意料之外,他竟说:
  “我平生最恨把自己的行动局限在早已设计好的规律内。太极拳一来一往都有固定的格式,我受不了。”
  这时,蔡澜先生插口说道:
  “父亲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
  是真的。柳北岸先生有一间书房,墙壁嵌满了上达天花板的书橱,橱内密密麻麻地放满了古人和今人的书。对于他来说,一日无书,匪夷所思。
  他的几个孩子,分别是艺术圈和教育界的佼佼者,他们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这一份爱书的嗜好,是柳北岸先生当年苦心孤诣而又不露痕迹地为他们培养而成的。他笑眯眯地说:
  “我买了大量的书,放在地上,任由孩子们看。他们把书翻得乱七八糟,东南西北丢得满天满地,我一声不响地替他们收拾。隔一段时间,又买进另一批新书,任由他们翻。我从来不逼他们读,可是,他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而满屋子的书又伸手可及,一个个都自动自发地成了爱书人。”
  柳北岸先生不行“言教”而行“身教”,而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氏门风

  在文艺界前辈谢克先生假良木园酒店为其儿子所主办的婚宴上,我与蔡文玄夫人、蔡萱先生同桌。
  蔡文玄夫人和蔡萱先生这一对母子,喝起酒来,豪气冲天,过去,我已从蔡萱先生的小品文中知悉蔡老太太酒量极佳,现在,亲眼目睹,才知所言不虚。母子两人,一杯接一杯,喝得不亦乐乎。蔡萱先生笑眯眯地看着他气色极好的母亲细细品尝香醇的美酒,不但不劝她“少喝两杯”,反而频频嘱她“多喝一点”,他神情开朗地说:“母亲都八十多岁了,她爱做什么,我都让她;她怎样才高兴,我也尽量的满足她。”到了酒席接近尾声而蔡萱先生想往杯里添酒时,蔡老太太出言干涉了:“别再喝了,待会儿还得驾车回家呢!”蔡萱先生言听计从,果真不喝了。悄悄转过头来,笑嘻嘻地对我说:“老人家,最喜欢读管理学,我就让她学以致用吧!”没想到听觉极佳的蔡老太太接口应道:“谁叫你是我的孩子,你活到八十岁,我还是要管你的!”蔡萱先生微笑着说:
  “好好好,给您管,我不顶嘴。”
  在融洽无间的嬉笑里,母子之间动人的亲情展露无遗。
  据蔡老太太告诉我:她育有三子一女,尽管个个学有所成,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里绽放出耀目的亮光,可是,最令她和蔡文玄先生感到安慰与欣喜的,却是这四个成长了的孩子对双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那一份孝顺。她举例来说:长子年已六旬,可是,每天上班之前,一定前来问候双亲;放工以后的第一件事,也总是到双亲家中来看看、坐坐,才回去自己的居处。一日日如此,风南不改。
  告诉蔡萱先生我心中的感动,他“哗”的一声笑了起来,说:“是我父母亲教导得好嘛!”
  散会时,看到蔡萱先生小心翼翼而又温柔万分的扶着蔡老太太从座位上站起来时,我在心中默默地想:蔡氏门风,足为楷模。

                 诚实

  小的时候,读一则勇于认错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故事的主角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在童年时砍掉他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在父亲盛怒的责问下,毫不退缩,实话实说。
  诚实,在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勇气的。
  十分佩服、也十分赞赏。
  成了母亲以后,在家庭里充分发挥“华盛顿之父”的精神——事无知细,一旦做错,只要孩子从实招来,便从轻发落。通过这种富于鼓励性的方式,刻意把“诚实”这传统美德灌输给下一代。
  在这种“家风”里成长的女儿,与我“合作愉快”:一做错事便认错,绝不藏头缩尾编谎言。我起初以为”教导有方”,暗暗窃喜。然而,渐渐的,我发现不对劲了。自小便诡计多端的她,竟把“勇于认错”当作是免除责罚的一个“挡箭牌”。
  把哥哥的课本撕下来折飞机,她面不改色地说:“是我撕的。”
  将我美丽的桌布剪得七零八落,她声音平和地说:“是我弄的。”
  以蜡笔在洁白的墙壁上胡乱涂鸦,她神定气闲地说:“是我画的。”
  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蓦然惊见新买的沙发出现了一道长长的裂痕,责问之下,这七岁的女孩儿摆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模样,说:
  “是我不小心割的。”
  天呀,这沙发,价格可不便宜呢!暴怒之下,抡起藤条,朝她鞭去。
  她吃痛、吃惊,声泪俱下地问我:
  “妈妈!你不是说凡事老实认了就不会打我吗,为什么……”
  面对这项“言而无信”的“指控”,我愣愣地住了手。

                阿脏和阿洁

  大部分小孩的耳朵都是石铸的,成人如果尝试将硬绷绷的语言灌入他们耳内,总会因为“硬碰硬”而磨擦出不愉快的火花。
  女儿入学之前,我常常为了她不肯刷牙这个坏习惯而大动肝火。向她强调口腔卫生,她听不进耳;命令她刷,她拉长着脸刷得不情不愿;最糟的是:我一放松,她便故态复萌。
  后来,心生一计,改用说故事的方式不着痕迹地进行教导。
  “从前,有个小女孩,名字唤作阿脏。她很喜欢吃东西,偏又最讨厌刷牙。有几只虫,偷偷地躲在她的牙齿里开茶会,欢天喜地地咬嚼她留在齿缝里的菜呀肉呀糖呀饼呀,吃完了,还不饱,便把她的牙齿当作薄荷糖,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咬来吃,将她好好的一副牙齿咬得参差不齐,还不断的在她的口里放臭屁哪,弄得她整个口腔臭气冲天!
  说着,我取出了一张早就画好了的漫画,画里有个小女孩,嘴里的牙齿,已掉得七七八八了,剩下的两只,污黑污黑的,上面还丑陋地爬着几条虫。
  女儿看了,露出恶心的样子。我若无其事地接下去说:
  “另有个女孩阿洁,最喜欢替她的牙齿洗澡。她把牙膏当肥皂,刷呀刷的,刷出了一堆白白的、好看的泡沫,泡沫发出了一股香香的味儿,别人闻到了,总是问:阿洁呀阿洁,你是不是给你的牙齿涂了香水?阿洁很喜欢笑,每次她一笑,别人又问:阿洁呀阿洁,你的牙齿是不是美丽的珍珠编成的?
  说完,我拿出了另一张漫画,画中那个女孩,牙齿白白亮亮,干净而漂亮。
  把两张漫画并排地贴在她的房间里。
  第二天起身时,她主动告诉我。“妈妈,我要替牙齿洗澡。”
  现在,她已经七岁了,每天吃过东西以后,总是快乐地刷牙。

                 珍惜

  为了帮助次子培养起阅读的好习惯,我付出了两百元,替他办妥手续,让他参加“书虫俱乐部”(BOOKWORM CLUB),成为会员。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二十个月内,他每个月可以收到该俱乐部寄来的两本新书。当我把这消息告诉他时,他却坚持认为应该做“两百七十五元”那种会员。
  他振振有词地说:
  “两百元,只能得到平装书,两百七十五元,是精装本呢!”
  同样的内容,只因为包装不同,便得多付七十五元,我不甘心。
  孩子见我不肯,竟负气地说:“那七十五元,我自己出!”
  看着眼前那张不惬意的小脸儿,我的脑海,蓦地闪出了另一张九岁的、瘦瘦的脸。脸上,有一双发亮的眼。穿著有补丁的衣裳,蹲在书店门口的大纸箱旁,翻看里面过期的杂志、滞销的书籍。十根手指,污黑污黑的,沾满了尘埃。书上那一粒粒墨黑的方块字,好似强力胶,把双目粘得紧紧的。肚子饿了,感觉不到;天色黑了,觉察不着。眼里、心里、脑里,有的仅仅只是书中那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有时,双手“安分守己”的翻着纸箱里的旧书旧杂志时,双目却“出轨”地盯着整齐地摆在平台上的新书新杂志,眼看手勿动哪,有一种“痛苦的甜蜜”静静地在心窝里翻涌。偶尔趁店东不注意,偷偷地翻翻看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好似全都沾上了墨香,一颗心,兴奋得怦怦乱跳。隔了许多年,回想当时的这种感觉,依然清晰一如昨日。我想,也许是感受太强烈了,记忆才不肯褪色。
  此刻,在恍惚间走出时光隧道,看看眼前这张“不识愁滋味”的脸,忽然百感交集。富裕安定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新一代的价值观、生活观。人生观。一切得来太易,他们的字典里,已经没有“珍惜”这两个字了。然而,也正因为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他们的记忆,也惊人地苍白。

                 献词

  培南独立中学决定出版校讯,衷心感谢陈郁菲校长,在创刊号里给予我这个可贵的机会,说说几句心里的话。
  走了一段长长的人生道路而回首前尘。觉得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在中学。
  青春,散发着炫人的亮光;忧愁,是字典里寻觅不到的名词——”“
  每天早上,穿上清洁的校服,迈向校门,心里总涌满了幸福快乐的感觉。校长慈和的脸庞、教师温和的笑脸、课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全都化成了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我。
  在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脑力和精力,都处在最旺盛的阶段,在老师耐心而又尽心的指导下,我像只蠹虫,贪婪地吞下一堆一堆的学问,还有,一套一套的道德准绳。
  然后,人便慢慢地向幼稚告别了。
  在每一分长出来的智慧里,在每一寸生出来的成熟里,都有着校长和全体老师辛苦耕耘的汗水。
  青春只有一次,我很庆幸,我不曾以无益的嬉戏来把它辜负。
  我觉得我是一颗渺小的种子,而学校,是孕育我的泥土。没有肥沃的泥土,种子难以茁长成树;而那树,恒远铭记泥的恩泽。
  培南独立中学把校讯的名字定为“培南人”,我一看,便喜欢。
  这名字,新颖、独特,而最最重要的,它充满了美丽的自豪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南独立中学创办多年以来,在各行各业造就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在社会的岗位上,以不懈的努力,发扬了高度的“培南”精神。
  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能继承这优良的“培南精神”,并继续不断地将它发扬光大、发扬光大。

                 伴读

  许多家长,把检查孩子的书包当作是生活里的“例常课业”。
  孩子大汗淋漓地背着沉重的书包,气喘咻咻地从学校回返家里。才一吃饱,母亲便热心勃勃的把书包拎过来,又翻又搜,把本本作业揪出来,然后,坐在孩子身畔,陪读。可怜的孩子,上课的疲累还未过,便在母亲巨大的压力下,读、读、读。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收到“监督”的效果,可是,却,会带来两项不良的副作用。其一:孩子会因此而养成在心理上依赖他人的坏习惯——上课不听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回到家里以后,有人长在身畔陪读嘛!其二:孩子在校对着方方的黑板,回家对着方方的课本,全然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日日如此,月月如是,久而久之,那一颗原本圆圆亮亮、活活泼泼的心,也被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子塑造得呆呆板板、暗暗沉沉的。
  我也有孩子,可是,我不搜书包,更不伴读。
  我要我亲爱的孩子自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因此,从他们上学的那一天开始,我便清清楚楚地让他们知道: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校课业负起全责。
  有功课时,自己做;不懂的地方,我辅导。
  没功课时,自由活动:读课外书、玩电脑、看电视、踏脚车,都可以。
  测验来时,他们必须自我督导,自行温习。
  若考得好成绩,可继续享有目前的一切自由。倘若成绩不理想,便得停止一切消闲活动,直到另一次测验考到好成绩为止。万一测验不及格,我便得动用藤鞭了。由于平素很少“动武”,所以,孩子见藤条如见鬼魅。打他一次,他怕一年。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我的孩子,也许因为用功不足而不能成为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但是,我确知,他们会成长为自信而快乐的人。

                 软化

  一日,与一位在广播界服务的朋友闲谈。他告诉我,在他平日所接触的年轻人当中,有许多男性,阳刚之气不足而阴柔之气太重。他认为长此以往,将会成为我国的一大“隐忧”。
  我处身于教育界,他所谈的这种“外型软化”的现象,我没发现;我注意的,倒是“性格软化”的问题。
  在丰衣足食的太平盛世里成长,不论是男的女的,个个都变成了备受呵护的“温室花朵”。
  女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天天吃饭,不知如何变米成饭;上家政课时,对着那把菜刀,一筹莫展,不知该直拿还是横拿。从事园艺活动时,更糟糕,怕太阳晒黑肌肤,怕泥土弄脏双手,怕花枝刮裂掌心;怕怕怕,找上百个著口,躲在树荫底下,袖手旁观。在日常生活里,偶尔遇上小小的不如意,便哭成一枝带雨的梨花;一旦碰上稍大一点的挫折,便想以双手了结自己“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男孩子,长得顶天立地,相貌堂堂,可是,怕蟑螂,怕老鼠。有一回,进课室时,发现班上学生个个脸有惧色,如临大敌。一问之下,原来有只蟑螂飞了进来,“匿藏”在教师桌子的抽屉里。我征求扑灭蟑螂一勇夫,班上学生,人人发挥高度“礼让”的精神,谁也不肯上来助我一臂之力。你推我让之际,居然都坦白地承认他们“很怕蟑螂”!又有一回,到朋友的家去,正谈得高兴时,门外平白无故地窜进了一只老鼠,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那十六岁的儿子如出弦之箭,飞奔上楼,转瞬间消失无踪。事后朋友问他:“你去找棍子打老鼠,是吗?”他老老实实地应:“不是,我怕老鼠咬我,逃去躲。”朋友气极骂他:“老鼠会咬人?你的胆,去了哪里?”他理直气壮地应:“厨房的面包盒,塑胶料的,都被咬得稀烂,我是肉做的,怎么不怕它咬!”
  要让温室里柔嫩的植物长成坚韧的巨树,我看呵,需要家庭与学校双管齐下的努力,才能成事!

                 茶会

  许多学校都让学生在各自的班级里举办茶会以庆祝教师节。
  于是嘛,佳节来临前的那几天,各校、各班的学生都起劲地忙着:策划菜单、分配工作,处处都呈现着喜气洋洋的现象。
  终于,一年一度完完全全属于老师的那个节日,在引颈期盼里,来临了。
  老师们兴致勃勃的出席了那个专为他们而准备的茶会,结果呢,趁兴而去,败兴而归。尽管各人“境遇”不尽相同,可是,“不被尊重”的感觉却是一致的。
  甲说:“我走进课室时,茶会已经开始了,学生手捧食物,狼吞虎咽,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走也不是,留亦不妥,讪讪地站着,真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进去!”
  乙说:“我呢,虽然班长把食物捧了来,可是,没有一个人让位给我坐;我只好靠在窗口旁边,把那几粒冷冰冰的鱼九快快地用水冲下喉咙去,然后,快快地离开课室,以免影响他们聚餐的快乐情绪!”
  丙说:“我那一班,围成许多小圆圈,人人开怀地吃、开怀地谈,我进去了好一阵子,竟然都还没有人留意到。后来,班长看到了我,指着食物,喊道:你自助啦,不吃白不吃呀!”
  丁说:“我才惨,由于赶着办点事情,去迟了,学生把东西都吃光了,还嘻皮笑脸地对我说:晚起的鸟儿没虫吃!”
  正当几位老师唉声叹气地谈着时,一位学生,捧着一大盘三文治走进办公室来,对着老师们说道:
  “这盘东西。给你们吃。”
  毕竟,砂砾里还有珍珠、老师们都露出了宽慰的笑容,客气地应;
  “你们留着自个儿吃吧……”
  言犹未毕,她便老老实实地应道:
  “我们吃不完。同学们说:与其丢掉,不如送来给老师吃。”

                课堂笔记

  念大学时,最喜欢做笔记。
  在课室里,当教授口沫横飞地授课时,我便以“天乌行空”般的笔法把要点一一记下来。回返宿舍、根据这些要点,参考其它书籍,融汇贯通之后,整理成一份份完完整整的笔记。在这个整理的过程里,我充分的享受到做学问的大快乐。许多宝贵的资料,常常伴随着笔记的完成而牢牢地贮存在脑子里。
  当时,最喜欢的一门科目是古典诗词选,所以,做起笔记来,也特别用心,不但做了注解,写了欣赏心得,而且,居然还大胆地自绘插图。
  一首诗,一个图;一阙词,一幅画。边写边画,其乐融融。
  写好画毕,左看右看,心花怒放,“敝帚自珍”的可笑心理暴露无遗。
  向我借笔记的同学很多,有些借去抄,有些索性整份拿去影印。我总是来者必借,从不推搪。真正的学问,是要靠努力钻研得来的,笔记做得再完整,也只不过是皮毛的功夫而已。借人笔记,予人方便,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我教书,学生也做笔记。
  一日,气冲冲的班长领着一位同样气冲冲的插班生来见我。事缘该插班生拒绝缴交每周五毛钱的班级杂费。在探询之下,插班生坦坦然地表示他不交班级杂费是因为他与班上同学没感情,而没感情则是因为他觉得班上同学在利用他。
  “你怎么知道同学利用你?”我耐心套问。
  “他们知道我笔记做得好,每个人都来向我借!”
  我看着那张愤怒得很荒谬的脸,一颗心沉沉地向下坠着,坠着。这是一张很年轻很年轻的脸,但是,上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尘垢——自私的尘垢。
  叫人伤心的是:这是个学业成绩很好的学生。

                无礼顶撞

  “尊师重道”这个词儿,对于今日许多的年轻人来说,已成“天方夜谭”。为人师表的,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都还不敢相信今日莘莘学子居然目无尊长到了这等地步。
  最普遍的,是无礼顶撞——尽管是强词夺理,但却顶得理直气壮。
  上课期间逃课被老师这着,面不改色地应:
  “我饿嘛,为什么不可以出来吃东西?”
  在学校说粗话被老师训斥,大声反驳着说:
  “这是我说话的习惯,有什么不对?”
  在课室里胡言乱语,老师要他住口,他傲慢回应:
  “我的嘴巴又没有给浆糊粘住,干吗不能说话?”
  做了错事,休息时间罚他站,他冷冷地说:
  “这是我的早餐时间,你不能占用。”
  屡屡迟到而被斥责时,声如铜锣:“我睡不醒,怎样可以早来?”
  考试不来,拨电去催,懒洋洋地反问:“啊,是今天吗?”生气地叫他立刻报到,他无关痛痒地说:“我赶不来,你安排补考吧!”
  有时,老师被他们无理可喻的行径气得一缕缕白烟自头顶冒起,要他次日把家长带来,他毫不在乎地应:“我父母亲都在工作,没空见你!”
  他们还敢睁着眼睛说瞎话哪!作文里写了错字,嘱他把不正确的字找出来,改正。结果呢,改“正”了的字,居然错得更离谱,那种字,是自创的,连康熙字典也找不到。叫他来问,他以“得理不饶人”的口气应道:“又错了,你有没有搞错啊!我查过字典才写的!”
  最令人感到心寒的是:以上所谈的,并不是特殊的个案,而是处处泛滥的普遍现象。只要和当老师的朋友随意聊聊,便可以引出一篓篓的叫人痛心疾首的真实故事。一
  啊啊啊,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有识之士,请告诉我,告诉我呵!

                拳头主义

  越来越多人眼膺“拳头主义”,于是,小小的岛国,拳影飞舞,各种不同“商标”的“霸”倾巢而出:路霸、菜霸、电梯霸、榴莲霸……
  更可怕的是:校园里,也出现了小小的“校霸”。
  欺上压下,无所不为。”“
  同学之间,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把对方打得眼青鼻肿,还出言恫吓:“你敢向校方报告,我便要你的狗命!”被打的人,忍声吞气地指着身上的淤伤对别人解释着说:“跌倒弄伤的啦!”
  上课时被老师责骂,双手叉腰,大声顶撞,语气之激烈、态度之恶劣、用词之粗暴,着实令老师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把他扯到训育处,以校方纪律来处置他。过后,他来见老师,不是忏悔、不是道歉,而是气势汹汹地下“哀的美敦书”:“你给我小心!”当天放学,老师果然在校门外看到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来来回回地梭巡。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大原则,为教育鞠躬尽瘁的老师,绝望地拨电报警,要求人身保护。
  校霸出了校门以后,当然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霸王队伍”里的一名要员。
  各路“霸王”的形成,社会因素固然不可忽视,然而,家庭也难辞其咎。
  过去多年成功地推行家庭计划,家家户户“两个就够了”。唤风唤雨的小宝贝,在百般呵护里成长,慢慢的,就变成了颐指气使的“家霸”了。我就曾亲眼看过一个“小家霸”,用拳头打奶奶,用手指掐女佣,被打的、被掐的,都默不作声。霸气日益滋长,从此以后,社会又多了一个到处横行的“霸王”了。
  有一回,向一位母亲投诉她孩子的种种劣行劣迹后,慎重嘱咐她:“好好劝他,千万别打他。”她应我:“我哪里敢打他!他不打我,就谢天谢地了!”

                实践教学

  萧乾先生在《一本褪色的相册》一书里,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物理老师第一天上课拿出个盘子放在讲台上,又往盘里倒了点面面,然后,他要同学们注意他的动作,他挽起袖子,伸出食指蘸了点面面,最后又把中指伸到唇边,用舌头舔了舔,他问学生谁愿意模仿他的动作。一个冒失鬼站了起来,他用食指蘸面面,又用舌头去舔那食指,结果大吃苦头,因为那个面面接触到皮肤,会发烫的。于是老师开讲了:学科学必得细心,是大意不得的。”
  通过实际经验来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从中领受教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我是语文教师,我亦时常通过类似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抒写作文。
  比如说:“雨”,就是许多老师溢出而学生滥做的一个作文题目。明明是以景为重的描写文,可是,学生却把它写成不三不四的叙述文——写雨夜怀旧、写雨天重逢故友,写雨中上学记,写雨里遇车祸;总之,写一切可能发生在雨中的事,写一切可能在雨中邂逅的人,独独不写的是:雨。
  归根究底,是学生对于“雨”的认识太少了。
  一日,上华文课时,刚好天上乌云密集,雷声隆隆。我心里想;大好的实地教材就在眼前,不妥加利用,更待何时!立刻嘱学生把课本合上,翘首窗外,静观待变。我告诉他们:老天爷就要以他出神入化的魔术大棒为我们作一场精彩绝伦地演出了。人人屏息以待。惊天动地地雷响以后,是惊心动魄的电闪。然后,女娲辛辛苦苦补好的天,被倾盆的豪雨猝不及防地冲裂了。雨似飞泻的瀑布,又像决堤的洪水,没完没了地下、下、下。课室里的这一群学生,尽管在“终年是夏,一雨成秋”的小岛国生活了十多年,可是,从来不曾如此细心的而耐心地静坐一隅,观赏丽景。这一回,在“大开眼界”之余。啧啧称奇。
  下课钟响,雨还在下。
  我知道,出“雨”这个作文题目的时机已成熟了。

                因材施教

  修改作文,有千种万种不同的方式,正是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
  最为传统而又广为采纳的一种方式,是逐字逐句、逐行逐段地改。有时,一篇短短的作文,被老师用红笔改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随着语文水平的日益低落、学生学习兴趣的日益淡漠,这样一种批改作文的方式,效果弱得可怜。学生接到作文本子后,往往连多看一眼也嫌麻烦。结果呢,同样的毛病一犯再犯,永难纠正。
  教学经年,发现“作文教学”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因材施教”——依照学生个别的情况而作不同的指导。
  每篇作文,作了段批之后,再通篇写评语。评语有褒亦有贬,使学生从批评中认识自己的缺点而又从褒扬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之后,以这些评语作为根据,把学生逐个唤到眼前来,进行个别指导。
  先点出他的长处与短处,接着,详尽分析他这篇作文的得与失,再作出积极的建议,使他在下一篇作文里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而不再重犯原有的错误。
  在这种一“因材施教”的策略下,学生不但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而且,最为重要的,他知道自己的“成败得失”都在老师注意的范围以内,所以,下一篇作文,总会加了一倍的心思来写,于是,他的作文也就自然而然地、慢慢渐渐地、一点一点地进步了。
  十分遗憾的是:尽管我知道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只能“有限度”地使用在那些学生人数不超过二十名的班级里。至于那些拥有四十余名学生而把偌大一间课室挤得满满的班级,我充其量只能作段评与总评,至于个别指导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体验生活

  从现实生活里掇取写作的素材,不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最最重要的:取得的素材是活的、是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
  为了把这概念传授给学生,我在我所负责的中文学会推动了一系列的活动。迄今为止,我已完成了十项趣味盎然而主题各异的写作计划。
  最近,我又推动了另一项“走出斗室”写作计划:“各行各业诉心声”。
  参与的会员,由中一到中四的学生都有。
  他们访问了香烛店、药材店、布店、鞋店、眼镜店。
  尽管没有经验,可是,这一批年轻的学生在实地采访工作上,却表现了惊人的勇气、耐性、毅力与努力。
  在访问技巧上,各出奇招。有者脸皮薄,碰上一口拒绝访问的店东,立刻便打退堂鼓,另觅访问对象。有者呢,苦苦练成“死缠烂打”功,说尽好话、赔尽笑脸,终于把店东感化了,倾囊以授。有的连碰几个钉子,折翼而返;可是,第二天却又鼓起余勇,再次出击。
  在访问过程里,他们看尽了人情冷暖,也尝到了各种甜头与苦头。
  有的店东善待他们,茶水招待、娓娓而谈;有的店东,却在他们踏进店里时,好似防贼一样的赶紧将放钱的抽屉锁起来。有的在宽敞的大厅里接受访问,有的却带他们到存货的仓库里,在飞绕的蚊群里完成访谈。
  许多苦不堪言的经验,在讨论会里,都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小插曲。
  参与这类的写作计划,学生学到的,不单单是写作的技巧而已,他们也同时学会了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起群众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众生百态,从而了解了人生并不是一束束鲜艳的玫瑰花。

                 随身看

  在许多人带着“随身听”出门时,我带的却是“随身看”。
  不论上哪儿去,我一定随手携带一本书。
  总觉得:我们无谓地浪费在“等待”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外出用膳,等迟到的客人、等迟来的菜肴。
  上银行进款支款、到邮政局寄信取信,排队轮候。
  此外,坐地铁、乘计程车、搭公共汽车,等;陪孩子去学绘画、学游泳、学打功夫,等;看医生检查身体清洗牙齿,检验眼睛,等;上理发院洗头烫头发,等;买票看戏,也等。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在无所事事地等着时,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宝贵已极的时间白白地流走,好似让双脚凌空浮着,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慌。
  然而,只要一书在手,整个情势便改观了。
  舒卷而读,周遭人声再嘈杂,气候再闷热,等待再长久,都无所谓了。人,变成了一只蠹虫,钻进满溢墨香的书本里,津津有味地啃、啃、啃;一颗心,千绕万转,都在文字里。那一段长长的等待的时间,不再是穷极无聊的,反之,它充实丰盈——尽管前面的队伍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可是,你心不慌、意不乱,一边闲闲地等、一边乐乐地读,有一种“一心二用”的痛快感。
  外出旅行也一样。长途旅行,“一无是用”地坐在机舱里。短则几小时。长则二、三十小时,闷得抽筋。然而,只要手上有书,旅程再长,却也不知“闷”字怎样写。鉴于此,每回出国,除了打点衣装外,我一定随身带备一个小袋子,装各种各样的杂志。杂志没有保存的价值,所以嘛,一路看,一路丢。旅行结束后,小袋子空了,脑袋子满了,快活无边哪!

                 框子

  改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奇怪而又可笑的现象。
  他们为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制定”了一个固定的框子,不论出的是什么题目,他们都有办法把它套进去。
  且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在以“我的嗜好”为题的作文里,他们这样写:
  “每一个人都有嗜好,我也不例外。有些嗜好是好的,有些嗜好是不好的……”
  如果作文题是“难忘的经验”,他们便这样写:
  “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经验,我也不例外。有些经验是快乐的,有些经验是不快乐的……”
  除此以外,在作文的内容上,也有套“框子”的现象。比如说:写“童年琐记”,引起回忆的方式,永远是一样的:
  “有一天晚上,我整理书架,架上一本书掉出了一张照片,我抬起来一看,啊,原来是我小学的毕业照。回想起……”
  如果写“我最难忘的一个人”呢,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个叫他难忘的人,在文末的遭遇总是“被车撞死”的!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得从现实生活里汲取写作的素材而又懒于思考,一个个都把市面上所流行的“作文范本”当作是“救星”,背它一篇,应付百篇。篇篇过关以后,脑子渐渐生锈,上作文课时,不论选的是什么题目,一拿起笔,便机械化的写道:“每一个人都有……。
  现在,一读及这种“框子”式作文,我立刻便以红笔批道:
  “每一个人都以这样的方式来写开头第一段,你也不例外。不行,你得重写!”

                电脑与教学

  去听一项有关电脑的演说,主讲者是受聘到本地一所中学任教的新西兰人赫伯先生(STEVE HERBERT)。
  赫伯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本人制作的一些“版权所有”的电脑软件。引起众人兴趣的,是其中一套特为在籍中学生而设计的软片“茱丽叶与罗密欧”。这是本地中四学生必须修读的文学名著,赫伯先生通过了多项趣味盎然的游戏,把这部文学名著的重点一一介绍出来。凡是阅读过这一部文学作品的学生,都能充分地享受这套软片所带来的种种不可言喻的乐趣,再也不需要苦苦地、死死地去背诵书内的重点。
  当晚听众里有好些中学生,在演说结束后,纷纷拥向前去试用赫伯先生的软件。个个嘻哈绝倒,乐不可支。每一项游戏,都提供了多个答案以供选择。有人选错了答案,电脑立刻发出了讯号。这名错答了的学生,在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后,立刻便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寓学习于娱乐。
  这是从事语文教育者的一条康庄大道。
  英文如是,中文更是如此。
  一板一眼地教学生苦背词语解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文与电脑挂钩了的今日,从事语文教育而又有电脑基础的教员,应该设法在电脑软件上为学生开拓出一个学习的新天地。
  当然,滴水难以成河,最好的方式还是由有关方面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从长计议,集腋成裘,制作出一套寓趣味于实用的教学软件,使莘莘学子能从中受惠,不再把华文的学习当成苦差。

                 职业病

  有些病,的确是与职业有关的。
  过去当记者,胃病好似冤魂一样,纠缠不放。现在执教鞭,喉咙里却好像放置了定时炸弹,常常猝不及防的在我喉咙里引爆。
  喉咙痛,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声带的“使用率”过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教员的常常基于以下的因素而不得不放开喉咙来喊。
  其一:学校位于高速公路旁,络绎不绝的车子以高速飞驰而过时,教员便不得不把声音提高到“巅峰状态”,以便和嘈音相对抗。
  其二:班上学生嘈杂多话,为了维持课室的秩序,教员必须“以毒攻毒”,以“雷”般的声音来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其三:遇到出言不逊而又无礼顶撞的学生,课业不交而又屡劝不听的学生,一天不迟到便坐立不安的学生。把逃课当作家常便饭的学生,教员们都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无师自通”的男高音和女高音。
  喊、喊、喊,可怜的喉咙,终于“发难”了。先而失声,继而剧痛。那种痛,是人间苦刑哪!整个的喉咙,干而烈,好似无意中吞下了一团火,肆意地烧呀烧的,整个人被它烧得焦躁不安;渐渐地,火熄了。喉咙深处伸出了一把刀子,尖而利,一下一下地刮着你的喉管,偶尔吞了一口唾液,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有人用玻璃碎片狠狠地插进了你的喉咙里,痛得你直想把头撞到墙上去。
  喉痛难忍,可是,有药可医。
  当教员的,有一种病。纵是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
  那是心痛症——每每碰到年纪轻轻但行径与流氓无异而校方不得不开除的学生,我的“心痛症”,便阴阴地发作了

  ------------------
  虚阁网Xuges.com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