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三毛全集 > 三毛传 | 上页 下页
《滚滚红尘》(6)


  七

  三毛对《滚滚红尘》,看得很重。

  她对记者说:“这确实是一部好戏。古人说,曲高和寡。我们希望这部戏能有一个飞跃:曲高和众,既叫好又叫座。”

  三毛这样自夸自己的作品,在她的一生中,还不多见。

  三毛曾经说过:她的作品都属于自传体文学,因为她不擅长杜撰他人的故事。《滚滚红尘》却是一个杜撰的他人的故事。三毛评价这个剧本的时候,忘记了她说过的话。

  剧本的背景,是1944至1949年的中国社会。那是她非常陌生的时代,三毛是一位崇尚直觉的女作家。她没有去改编《哭泣的骆驼》,而是扔掉了直觉,靠她间接的历史知识,杜撰了一个新的故事。

  因而,《滚滚红尘》情节,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如小夫妻惩除汉奸,那样一个严肃的剧情,在为了突出能才形象的目的下,竟成了一个近乎漫画的故事。这类凭作家主观臆想设计的情节,还有一些。

  三毛在剧本的人物介绍中,花了不少笔墨,大谈对每个剧中人的理解。

  遗憾的是,这使读者第一次有机会,发现了三毛在理性分析人物方面的缺陷。

  如她介绍章能才:“相当独立,有自信,有承担,有分寸。识大体懂人心理,体谅他人”,给人“有深沉气魄”的感觉。这样的人,为什么竟做了汉奸?三毛介绍说,那是因为他的心理境界。章能才的心理境界是:“从不自卑,对于本身的行为、坦坦荡荡。”这种心理,除了自信之外,又交织着“无力感”。而“无力感”的来源,则是来自于他的“男性交代”,及其“生命感伤”。

  三毛丰富而敏锐的文学感觉,把分析人物的逻辑线条,涂抹得有些混乱不清了。某些抽象、含混又不尽准确清晰的表述,令人隔雾看花。

  另外,将韶华的小说——玉兰和春生的故事,穿插在剧情里,虽然表现了构思上的聪明,但使整个电影主线有些不清,有的观众没有完全看懂片子。

  尽管如此,做为三毛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还是体现了三毛出色的文才和艺术上的新颖立意。对一个新文种的熟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文学天才三毛,也不例外。

  第一次“触电”的作品,即使没有得到编剧奖,但影片得到了好几项金马大奖,即便不使三毛感到骄傲,也应当使之振奋的吧!

  然而,三毛落寞,悲伤。

  一个本应振奋的人,却感到悲伤。这也许属于滚滚红尘中悲剧之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