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三毛全集 > 三毛传 | 上页 下页
沙漠文学时期2(1)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接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写下了几本书。”

  ——三毛《尘缘》

  一

  1975年10月,三毛逃离危若累卵的西属撒哈拉,在大加纳利风景宜人的“小瑞典”社区定居下来。后来又随丈夫荷西,先后迁移到丹娜丽芙岛和拉芭玛岛。直到1979年9月,荷西不幸丧生,才结束了四年如诗如画的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从沙漠到海岛,三毛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在荷西失业和去尼日利亚挣钱期间,由于生计的缘故,她的写作更加勤奋。这个时候,文学究竟是樱桃还是蛋糕,恐怕连三毛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1978年冬,三毛在丹娜丽芙。她发现丈夫荷西,因她夜间写作不能入睡,便停止了写作。搁笔近十个月。后来到拉芭玛生活了七个月,她同样没有一篇作品问世。直到荷西逝世。

  在海岛时期,即她沙漠文学的第二时期,三毛大约只有两年的创作时间。

  这一时期的创作活动,虽然只比在撒哈拉稍多几个月,但她的作品,却是前者的三倍(个别小说可能是沙漠旧作)。

  这些作品,分别收集在她下面三部集子里:

  (1)《稻草人手记》,1977年出版;

  (2)《哭泣的骆驼》,1978年出版;

  (3)《温柔的夜》,1978年出版。

  以上均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畅销不衰。

  比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海岛时期的作品,更趋成熟,个别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内容更加充实,思想更为丰富,塑造出了更多也更加多彩多姿的人物群像。

  二

  在沙漠文学的第二个时期,三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沙漠故事;一类是海岛故事(大加纳利岛和丹娜丽芙岛);一类是她去撒哈拉之前的早期生活。其中,以反映沙漠时期的作品最精彩,几乎每一篇,所蕴含的思想和内容份量,都超过了她沙漠文学第一时期的作品。

  《稻草人手记》,是三毛离开撒哈拉后的第一部作品集。有趣的是,收入的十三篇作品中,没有一篇是属于沙漠的。她大概是想换一换口味吧!

  那十三篇作品是:《序言》,《江洋大盗》,《亲爱的婆婆大人》,《西方不识相》,《这样的人生》,《士为知己者死》,《警告逃妻》,《这种家庭生活》,《塑料儿童》,《卖花女》,《守望的天使》,《相思农场》,《巨人》。

  都是一些生活小品故事,没有特别出色的作品。《稻草人手记》是三毛沙漠文学时期份量最轻的一个集子。

  《稻草人手记》涉猎的范围,比以前的作品广泛博杂得多。作家少年时期、留学时期和在加纳利岛时期的生活,都很生动地展现出来。

  出现了一些新人物。如婆婆(荷西母亲)、米盖(荷西同事)、卖花女(加纳利小贩)、达尼埃(岛上邻居)等等。这里面,婆婆的形象,颇值一提。

  在三毛的笔下,婆婆的形象一再出现,却一次比一次面目可憎。

  《稻草人手记》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三毛初拜婆婆,在马德里相处的一段日子。最初两人怀有敌意。经过三毛种种努力,终于获得了婆婆的好感。一幕化敌为友的喜剧。

  散文《这种家庭生活》是第二次,喜剧色彩大大减少,荷西、三毛从撒哈拉战火中逃出来,几乎一贫如洗。这个时候,婆婆带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到这里旅游,并购买免税商品。她对儿子的困境置若罔闻,不仅带来许多麻烦,而且还大揩其油。婆婆,不再“亲爱”,是一个吝啬而又缺乏爱心的母亲。

  在三毛后期作品中,婆婆又出现了两次。一篇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守寡的三毛来到婆家,婆婆费尽心机,与儿媳争夺荷西的遗产。另一篇是《背影》,追记婆婆在荷西葬礼之后的仲种恶劣表现;哭号几声之后,便带着其他亲属们,到街上抢购免税商品,等等。

  在三毛看来,婆婆玛利亚简直到了寡情无义的地步。与她可爱的儿子荷西,真是相去万里。

  尽管三毛自视浪漫、脱俗,但在婆媳关系方面,与天底下大部分媳妇相似。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