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简媜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 上页 下页
一七一


  ▼1.你必须思考死亡

  谁在黄昏的山丘,吹起离别的洞箫?

  独木舟已朽坏了,搁浅在世间一隅,只是积生泥垢供养青苔,了无意义。生命最蓬勃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最丰美的时刻,远去了,最甘醇的时光,消逝如烟了。所有的劳役与课业、任务与心愿都已完成,功过也成了定局。这独木舟般闯荡了五湖四海、捕获精彩故事的肉身已进入崩裂阶段——这是造物者的另一次神迹,我们没有机会鉴赏他如何让生命寸寸生成,却能目睹他怎么让身躯逐日裂解,终于释放了灵魂。

  “死神是个带爪子的动物”,马尔克斯如是说。但是,死神难道不是思虑周密、手法纯熟的神?他让一个人安全地航过老年门槛,看到自己的第三代或第四代诞生,送来不短于数月不长于数年的病役,让人有充裕的时间、体力、精神整顿自我,与家人偕手共同迎接死亡。如此善待,相较于剎那间被掠夺生命的年轻人,还能哭天喊地说死神是凶残的吗?

  人老了,必须思考死亡。蒙田说:“你的死亡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此圣美,焉能不庄严面对!以不做寿、避谈岁数,消极地规避死亡,是不智的。对一个享有丰寿的老人而言,死亡,已不是敌人身份,是挚友,死亡,不仅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更可视作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这结尾,必须由自己亲自撰写。

  柏拉图《斐多》①,记录了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最后一日——他因信念被捕入狱,判服毒死刑。饮毒药之前,七十岁的他依然与前来探望的朋友、学生畅谈哲学,辩证灵魂不朽,思想的芒光一如往常照耀着学生。斐多,也是陪在监狱里的学生之一,他说:“如果我看到一个朋友要死了,我心里准是悲伤的,可是我并不,因为瞧他的气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而且心情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

  (① 《斐多》,柏拉图着,杨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1年出版。)

  苏格拉底从容的样子,如一场春季郊游,在林荫下亭子里,对年轻弟子阐述真理:“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亡,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最后的时刻将至,“命运呼唤我了,也是我该去洗澡的时候了。”苏格拉底说,“我想最好是洗完澡再喝毒药,免得烦那些女人来洗我的遗体。”

  当学生问他有什么嘱咐,他说:“只是我经常说的那些话,没别的了。”问他该怎么葬?他说:“随你爱怎么葬就怎么葬。……看到我的身体烧了或埋了,不用难受,不要以为我是在经受虐待。”

  苏格拉底一一与家人、朋友、学生告别。狱卒也来了,对他说:“你始终是这监狱里最高尚、最温和、最善良的人。”狱卒和他告别,忍不住哭了起来。

  苏格拉底接过了毒药,向天神们祈祷,祈求离开人世后一切幸运。说完,把杯子举到嘴边,高高兴兴、平平静静地干了杯。当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哭泣,他说:“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你们要安静,要勇敢。”

  人,必须思考死亡,不断地在心里练习。当那一天来临,但愿能高尚、尊贵,如苏格拉底。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