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简媜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 上页 下页
六八


  ▼养老的空间难题

  我目睹“阿嬷与楼梯”的搏斗过程可媲美圣地亚哥与那条大旗鱼,心中引以为鉴,从此不相信体力、只相信脑力可以带来优质晚景。数年前,我开始盘算该如何把老人家从四楼公寓“解救”出来。

  他们崇尚简朴生活,一箪食一瓢饮皆自得其乐。身体硬朗,虽逾八十五,仍能上下楼梯,丝毫不以为苦,反而流露一份自豪之乐。

  我岂能放肆地宣扬我的“仇梯意识”与“空间换算法”?况且老人家对下一阶段“老窝”心意未决;他们探访几处养老机构、山庄,似乎有意循老友的脚步进住。

  当时,我们只知多数的机构收住犹能自理的长者,若缠绵病榻不能自理,另有照护的处所。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人的老化是复杂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过程,在自理与不能自理之间,有一段人人殊异且可能十分漫长的半自理时期,那是养老机构不负责的。是以,即使进住养老机构,每月花费数万不等的食宿费用,待长者进入半自理或局部自理阶段,身边需二十四小时有人照料时,问题回到原点,必须由家人接手,负起就医、聘用外佣的责任。既然养老机构尚做不到三段式、量身定制的伴老完整行程,再好的服务人员恐怕也不能取代子女的地位,加上长者也有可能厌腻了人群,想在生命末段与家人相处,因此,若一厢情愿地以为养老机构可以担起全部照顾,不啻是简化了问题。

  试想状况一,住养老山庄五年之后,老妈妈吵着要回家,你怎办?你能说:“妈,住不下耶,太挤了啦,娟娟今年要中考,瑄瑄明年高考,你搬回来的话,影响她们的前途耶!”你说得出这种混账话吗?

  状况二,老父住养老机构七年之后摔断双腿需雇二十四小时本地看护,一个月多出六万。你的手臂够粗壮吗?

  状况三,养老机构允许你另雇外籍看护小姐,怎料老爸与她言语不通,一天到晚哭哭啼啼抱怨她很坏,还怀疑人家要毒死他,你三天两头得去排解,老爸一见你,抓着你的衣服不让你走,你松开他的手,好言劝:“别这样爸爸,我改天再来!”一进车里,想起老爸年轻时做工养家没欠过你们一张床一顿饭,猛然一阵心酸,滴下男儿泪。你想接他出来,住哪里?邀兄弟姐妹共议,大家的难处都出来了:一个在美国,一个离了婚住高雄,一个说我是嫁出去的女儿有公婆要顾,一个肝不好正在治疗。你老婆呛声了:“儿子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为什么全部丢给你?分财产的时候怎么就不分住得远住得近、儿子还是女儿,大家一样多!你要当烂好人,可以,离婚!”

  以上就是我的“空间换算法”,换来换去,就是需要一间屋。

  老人家虽未明讲(他们是如此替子女设想,不愿开口让儿子为难),但做儿子的知道他们最欢喜的是待在儿子身边养老。我们盘算了“四楼公寓原处养老”“机构养老”“同住养老”三种可能性,算出三个方程式的唯一正解是:在我们附近另购一电梯中古屋,让他们养老。

  购屋牵涉庞大资金,想必这也是大多数人家踢到的同一块铁板。老人家一向财务独立无须子女奉养,但仓廪如何?岂是子女可以开门见山去问的?他们以安居旧寓为乐,从未提及换屋,若贸然提议,将陷他们于苦恼中(需知,做父母的也需要财务隐私权,他们自有盘算),亦陷自己于挖墙夺财的嫌疑里(这是我万万不能忍受的)。若邀手足合购,各家有各家的规划亦恐将来旁生新问题,坏了亲情。若放手不管,等问题来了,再邀明知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手足相互推拖摆烂,岂是念过一点圣贤书的人应有的作为?是以,我们甫换屋两年多、正背着庞大房贷背得不亦苦乎之际,咬牙另购一屋,想起阿嬷箴言:“头都洗了,哪差身躯?”思及两个读书人竟敢欠下天文数字的债务,起初微有小失眠,年复一年,也就鼾然习惯了。

  两老欢喜迁屋,就近可以照顾,各拥独立空间,两代均安。如今想来,这是我们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一劳永逸地免除四层楼梯的梦魇,免除奔波至养老院探视、解决问题的辛劳,免除同住一屋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起神经紧张、爆发具有伤害性的冲突,免除房东不愿租屋给老者所带来的屈辱感,保全了尊严与亲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