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海外故事 > 北京人在纽约 | 上页 下页 | |
一八 | |
|
|
“哟,操旦,真学糊涂了。” 说起王起明学英文,似乎他与众不同,他对主、谓、宾、时态、被动语态等语法,并不深究。着重练习口语,别人都是从写、读、听、说,这样的顺序来学。可由于他学习的目的不同,恰恰与别人相反,他先学说。也可能他从小就学习音乐的原故,具备一双敏锐的耳朵,对声音的辨别力特别强。 所以,几个月过后,虽然,他词量掌握的并不太多,可他敢于张口,昨儿学的,今儿就敢说。按他的话说是活学活用,一点了不糟践。 又由于他耳朵好的原故。他学的每个句型,和每一个单词的发音,都具有浓重的美国音和明显的纽约腔儿。 这种畸型的语言发展,以至后来,他竟变成了一个能说一口地地道道的纽约口音,和满口的骂人脏话,可就是不会写和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美国大文盲,这是后话。 郭燕从工友手里买了一架二手织毛衣机,花了150块。 这可乐坏了王起明。 “我从小就爱拆机器,”他说。 “拆呀?”郭燕说,“好容易好一百五买来的,怎么让你这个二百五拆了呀?” “不是那意思。我是说我鼓捣机器最拿手。我看出来了,在这架织机身上,是咱们发财的源头。” 有了这架织机,王起明的生活算是有了伴。他不嫌枯燥,不畏劳累,每天都坐在那儿织,织,直到他熟练地操作,并得心应手地用那织机去创作新的式样和图案。我不觉得枯燥。以前练琴,难道不比这个枯燥?每天都是单调的音阶、爬音、和弦,一练就是一整天。几年,十几年,都是这么下来的。 聪明加上勤奋,努力加上创造,不到几个星期的工夫,王起明对织毛衣,有了很深的认识。 在美国,你只要能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你只要敢于独出心裁,你只敢于异想天开,就成功了一半。你要是跟在别人后头,入了别人的“辙”,在美国,就没有理你。 王起明明白这个道理了。 这一天,他用郭燕剩下的废线,织出了两件毛衣。他仔细欣赏了一遍,觉得不错,色彩搭配合理,很象个样子。 晚上,郭燕刚一进门,还没站稳,王起明就站了起来,急不可待地拿出那件毛衣。 “试试!你快试一试,我要成功了,我有这个预感!” 郭燕从心里高兴地接过毛衣。 王起明紧张地、激动地望着她。 她穿好了那件毛衣。王起明又让她赶紧穿上另一件。 那两件毛衣,在郭燕丰满又苗条的身上,曲线毕露,细细的腰,高耸的胸,配上长长的脖子,非常美。 “啊,你太美了!”他说。 “应该说,你的毛衣太美了!” “应该说,都美!” 接着,两个人坐了下来。 他们平抑着自己内心的激动,努力让自己冷静想想自己手里有几张牌,该怎么样去推销,可么样找客商,怎么样在这场游戏中取胜。 他们一起制定了许多推销战略。无论是哪一种,第一步都是:王起明在次日走向时装大道。 早晨。 王起明穿着挺的西装,精神抖擞地走上了纽约第七大道。 第七大道是全球闻名的Eas Hion Ave。(时装大道)。 上百层的大厦一座挨着一座。这些大厦的底层,都是时装店。 巨大的橱窗里,摆设阗各具姿态的模特,有些橱窗里还站着几个真人做模特。她们穿着各种款式的服装,五光十色,叫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我行吗?” 王起明看着这些耀眼目的时装,心里头开始有点打鼓。 他驻足观看,又按了按自己提包中的样品,心里有点发虚。 一辆又一辆的货柜卡车,把大街小巷堵个严实。 南美洲的搬运工人,推着一车又一车的成品服装,穿梭在车缝中间。 “别心虚!” 他在心里给自己鼓励。 “既然来了,就要挺直腰杆地干下去。没人笑话——其实,有人笑话又怕什么?谁的路不是闯出来的呢!” 人行道上,男男女女,各色人种,快步如飞。 身材高挑,穿着性感而入时的模特儿女郎,迈着修长的美腿,婀娜多姿地扭着。 一眼看上去便知是老板阶级的人物,嘴里叼着烟斗,迈着方步,趾高气扬,高谈阔论。 卖热狗的,卖甜点的,卖水果的,卖花生的小摊贩,一个接着一个,叫卖声此起彼伏。 只有那比真人还大上四五倍的铜像,默不作声,成年累月地在广场中央蹬着缝纫机,拿着剪刀和皮尺,望着路上的行人,像是要给第一个人量裁尺寸。 王起明鼓足勇气,向着那座大厦走了进去。 穿制服的警卫,礼貌地为他找开了大门。 他走进了明亮的电梯,用食指对准数字五十六,就一按。 “嗖”的一声,电梯起飞了,这种高层快速电梯,使得他头昏目弦,他立刻把嘴巴张大,以减轻对耳膜的压力。 电梯的门开了,他要找的Show Room(服装展销室)到了。 一位漂亮的小姐,打开了窗口,向他打招呼:“Hi”(你好哇)他也回了一声“Hi”。 “I have some samples want to show you。”(我有一些样品,想让你们看看)他把背好了的词儿,朗诵了一遍。 “OK,come with me please。”(好,请跟我进来。)她跟着小姐进去了。 圆形办公桌的后面,露出了一位傲慢女人的脸。 | |
|
|
虚阁网(Xuges.com)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