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三春争及初春景 | 上页 下页
一六


  磁青纸的封皮,上贴纸色已泛黄的宣纸签条,淡朱四字:“治国金鉴”;一望而知是圣祖的御笔。

  “接着。”

  “是。”嗣皇帝先磕一个头,然后接过那三册“治国金鉴”,毕恭毕敬的捧在头上。

  “你先起来,拿前面的几篇朱谕读一读。”

  嗣皇帝答应着,将“治国金鉴”置在方桌上,翻开第一册站着细读。第一篇开头写的是:“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一书谕诸皇子、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学士、侍卫等,”接下来便是谴责“八阿哥允禩”与皇太子为仇,看到“观伊等以强凌弱,将来兄弟内或相互争斗,未可定也”,不由得毛骨悚然,圣祖似已预知身后有骨肉之祸,但似乎只是怀疑允禩及皇长子允禔会残杀手足。所以在废太子以后,紧接着严谴允禩二子。却不知怀有异心的,另有其人,谁说人定可以胜天?冥冥中造化弄人,变换不测,天命敢不敬畏?

  接下来是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世祖六岁御极;朕八岁御极,具赖群臣襄助,今立皇太子之事,朕心已有成算,但不告知诸大臣,亦不令众人知,倒彼时尔等自尊朕旨而行。”

  这是不是指在康熙四十七年时,胤祯便已为圣心所默许?嗣皇帝停下来细想一想,方知不是,所谓“已有成算”,仍是预备第二次立“允礽”为太子。

  第二片上谕,长达三千余言,记明日起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已在二次废太子五年之后。嗣皇帝曾在“圣祖实录”中仔细读过,他的记性极好,这篇长谕几乎可以背诵,无需再读。但正当要跳过去看另一篇时,发现有几行字加着密圈,这就不容他不细看了。

  加圈的那几行字是:“今臣奏请立储分理,此乃虑朕有猝然之变尔!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具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也?”读到此处,嗣皇帝恍然大悟,这三本册子题名“治国金鉴”,正就是圣祖当年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一一笔录,赋予继位之子,奉为施政圭臬。由此以论,圣祖宾天之后,继位的人,自然应该就是持有者三册“治国金鉴”的人。

  然则今天这三本可以视之为传位凭证的册子,能到自己手里,真正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了。转念到此,对胤祯的感激之忱,冲塞胸臆,激动不已;转过身来,又磕下头去。

  胤祯却避而不受,从侧面将嗣皇帝扶了起来,挽臂复归座位,方始问说:“你知道不知道,我为什么把这三本册子传给你?”

  “十四叔是期望我能恪遵圣祖的遗训。”

  “不错!”胤祯及欣慰地,“你能明白我这翻心,足见我是作对了。”

  “十四叔,我在想,圣祖二次废立时,曾有‘前次废置、朕实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置而已。’的话,向来是因为储位有归,国本已定,所以有这样宽舒的心情。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

  “一点不错。那年——”胤祯忽然问说:“你今年多大?”

  “二十五。”

  “康熙五十一年,我也是二十五岁。”胤祯徐徐说道:“就从那年起,不论巡幸到哪里,随扈都有我。圣祖常在不经意中,随事施教:‘记住,要这样办!’不过圣祖的意思是,我总得办一桩大事,一则是历练,看看我挑的起挑不起这副重担,再则是让我立了功,才压得住大家。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机会来了,策妄阿喇布坦造反;圣祖就决定让我领兵征讨。”

  “此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种种部署、格外周详,调兵屯粮,三年之久,才准我用正黄旗,意思是代圣祖亲征。等凯旋还朝,圣祖就要内禅了,哪知道为山九仞,功亏——”谈到这里,胤祯悲从中来,虽未放声一恸,却是哽咽难言了。

  嗣皇帝的处境很尴尬,既不能代父认篡窃之罪;又找不出适当的话来安慰胤祯,只地着头说:“十四叔,你太委屈了!大家都知道。十四叔得让德,与吴泰伯并足千古。”

  这句话道时说到了胤祯心坎里;“我也是以社稷为重,所以忍让,总之,是天意!”他说:“遗诏到达军前,是青字;我的名字跟你阿玛的名字,声音相同,军中欢声雷动,有人就该口称我‘皇上’。只有年羹尧知道,第二字的一边是真假的‘真’;而不是贞坚的‘贞’”。

  听到这里,嗣皇帝整顿全神,侧耳屏息,不想漏听下面的每一个字——先帝得位以及固位的经过,包括残手足、杀功臣的前因后果,他大致都已默识于心,唯独年羹尧缘何恰好成为“抚远大将军”的副手;而又恰好成为先帝监视“抚远大将军”的“鹰犬”,是机缘巧合还是有意安排?倘为前者,机缘又在何处?年羹尧带兵,虽有令出必行的长处,但骄恣贪酷、瑕多于瑜;亿圣祖知人之明,又当人才正盛之际,何以偏偏重用这么一个庸才?

  如说是有意安排,安排的又是谁?自然是圣祖。然则作此安排的用意又是什么?这个存在嗣皇帝心中多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团,马上就可以揭晓,自然兴奋不已。

  “十四叔,你慢慢儿谈。”嗣皇帝亲自斟了一杯茶,一面双手奉上;一面说:“有些事,如果十四叔你不说,就永远没有人知道了。”

  胤祯点点头,啜了一口茶,抬眼望着室中,沉吟了好一会说:“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而且也是失己。年羹尧什么翰林!不学无术,不识人,亦不识时;如今想起来,在哀诏到西宁,大家都当我已继位,只有他的态度与众不同的那天,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下场。”

  “这话,”嗣皇帝怕话头中断,特为接一句:“十四叔,这是怎么说?”

  胤祯祥了一下徐徐说道:“当时谈到继位,你十五叔以下,根本就不为圣虑所及,因为——”

  因为年龄的缘故。原来康熙朝自皇长子允禔,纸皇十四子胤祯,一个紧挨着一个,年龄相差不大;甚至有兄弟同年而只差月份的,如皇六子与皇七子、皇九子与皇十子、皇十一子与皇十二子都是同岁。但皇十五子比胤祯小五岁,这样,正式以胤字排行命名的二十四皇子,便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两类,胤祯以上是圣祖的“大儿子”,皇十五子以下,是圣祖的“小儿子”。当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立时,皇十五子才十八岁,又那么多封爵分府的胞兄在前,更显得他是个“孩子”,哪里有什么继承皇位的资格?比他小的,就更不必谈了。

  可是,年龄太大也不行。圣祖自太子废而复立;立而复废,耗尽心血,兼以大病一场,身子大不如前,诸般举措,力不从心,这时才想到继统之主,第一要紧的是精力!倘或中年继位,就算英明强干,励精图治,无奈老之将至,年纪不饶人,纵有作为,亦复有限。因此,选中了“大儿子”之中最年轻的一个:皇十四子胤祯。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胤礽二次被废时,他才二十五岁,年富力强,大有可为。当然,胤祯之入选,不尽是由于年龄,亦因德行才智,处处有过人之处。而最难得的是,胤祯有两个特具的条件,为他的诸兄所不及;而可以为圣祖消除身后之忧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