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安乐堂 | 上页 下页


  先由金英宣示了懿旨,太后在帘内说道:“三位老先生,国家柱石,现在是不是要办这桩大事,要跟你们好好商量。”

  “臣以为,”年纪最长的胡濙首先发言,“以立太子为宜。”

  “王先生呢?”

  “立太子、立郕王,各有各的好处。宗社所托的这件大事,宜交廷议公论。”

  “于先生呢?”

  “立郕王则皇上归国有日;立太子则还国无期。”

  “喔,”太后是诧异的声音,“于先生,请你说个缘故给我听。”

  “立太子、立郕王,均当尊皇上为太上皇帝。但立郕王,即也先所抱的,无异‘空质’。立太子,则也先想到太上皇归国,即非复位,亦必训政,仍可居奇,或者提出种种苛刻条件,交换太上皇。莫非监国忍令新君负不孝的千古恶名,拒其所请?”

  “于谦之言是也!”王直矍然接口,“臣以为立郕王胜于立太子。”

  “我也觉得于先生的话,真是有道理。就立郕王吧!”

  于是三臣复跪顿首,恭贺太后,国本已定、社稷复安。等站起身来,于谦说道:“窃以为尚有一事,必得今日在慈驾前议定,太上皇帝归国后如何?”

  太后没有听懂他的话,在帘内招招手,将金英、兴安唤到身旁,悄悄问道:“于尚书这话,甚么意思?”

  “他是说,皇上回来,会不会复位?”

  “应该仍旧是太上皇。”兴安接口。

  太后微一颔首,向帘外说道:“太上皇归国,名号不变。”

  “仍旧是太上皇。”兴安又接了一句。

  “得此慈谕,太上皇帝一定能归国了。”于谦尘扬舞蹈地拜了一拜,“臣为国家贺,为皇太后贺,为太上皇帝贺。”

  §四

  群臣纷纷上表劝进,郕王怕挑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一再谦让不受,直到于谦引孟子的话:“社稷为重,君为轻”,说“臣等是忧虑国不可一日无主,并非想成拥立之功”。郕王方始接受。

  钦天监选定的吉日,九月初六,郕王即位,遥尊远在漠北的皇帝为太上皇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尊皇太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景泰帝的生母吴贤妃,自然成了皇太后;册立王妃汪氏为皇后。深宫一片喜气,只有太上皇后钱氏,越觉哀伤。从土木之变以后,她夜夜哀泣吁天,哭倦了不知不觉就在露天砖地上熟睡;秋宵露重,风寒入骨,一条腿因为风湿侵袭,已经瘸了;哭得太多,一只眼睛也快哭瞎了。

  “宫中现在有两位太后,两位皇后,称呼很不方便。”兴安关照所有的太监、女官,“以后除了当面用规定的尊称以外,背后就用姓来分别好了。”

  当然,宫中的一切,还是孙太后作主。她的心很细,暗中思忖,景泰帝只有两女,并未有子,但他只有二十一岁,将来一定会生皇子。那时极可能会起私心,打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现年两岁的太子,小命就会受到威胁,应该未雨绸缪,早为之计。

  于是,孙太后找了她的心腹宫女阿菊来计议。孙太后是山东邹平人,所用的宫女亦以山东籍为多。这阿菊姓万,山东诸城人,四岁时便在孙太后宫中,今年十九岁,孙太后视之如女,无话不谈。

  “太子有周贵妃在,应该不要紧的。”周贵妃是太子的生母。

  “她凡事大而化之,粗心大意,我不能放心。阿菊,”孙太后说,“我想派你到周贵妃那里,帮着她照管太子。”

  阿菊想了一会说:“太后要我照管太子,阿菊不敢推托。不过,到了周贵妃那里。她说的话,如果不大对,我是听她的呢,还是不听?”

  “怎么不大对?”

  “譬如,俗语说的:‘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太子穿得少、吃得少一点儿,比较好。周贵妃倒以为我不当心,要让太子穿得太暖、吃得太饱,怎么办?”

  “这话倒也不错。”孙太后问,“那么,你说怎么办呢?”

  “好办。”阿菊很快地答说,“太后只要说:我要亲自带孙子,把太子送到仁寿宫来,不就更妥当了吗?”

  “你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两岁的太子,即日移至仁寿宫,除了喂乳以外,其余的辰光都是阿菊照应。

  ***

  也先再次入寇了。

  先是挟持上皇到大同。守将郭登在城头,大声说道:“赖天地祖宗之灵,国家已有皇帝了。”闭门不纳。

  于是也先问计于被俘的太监喜宁,此人原来也是鞑子,人归故土,自然效忠于也先。他对边关的虚实,颇有所知,建议也先攻紫荆关。

  守关的是都指挥使韩清,出战阵亡,于是守关的责任落在右副都御史孙祥身上。景泰帝登极,用于谦的策画,分遣御史、给事中、部员,分守各处要地,安抚军民,招募壮丁,就地训练。孙祥原为兵科给事中,由于他是大同人,所以于谦奏请将他升右副都御史,派守紫荆关。韩清既殁,孙祥据关固守。到得第四天上,也先出一支奇兵,由间道入关,里外夹击,关城破了,孙祥督兵巷战,死在乱军之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