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演义 > 唐书志传 | 上页 下页 |
第六十回 冯酋长扰乱岭南 崔仁师鞠狱青州 |
|
太宗敕将出,魏征固执曰:“国依于民。使良家尽入军伍,则何以堪?” 上曰:“且待来年。” 复点兵矣,魏征复谏,以为不可。上怒责之,征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耳,何以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今即位未久,失信者屡矣。” 上愕然曰:“何以失信也?” 征曰:“陛下初诏悉免负逋官物。及有司奏负秦府国司者,陛下以此非是官物,令催督如故。且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复给一年。既而复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俟后再征。’百姓闻之,不能无疑。今复点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在于守宰。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诚信为治乎?” 上悦从之。 时有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来朝,上闻其名,召见殿前,问以政道。玄素对曰:“隋主自专国务,不任群臣,不亡何待?陛下诚能择群臣而分任之,迟其岁月,而唯考功绩,何忧不治?” 太宗悦曰:“卿言甚合孤意。” 以为侍御史。又以张蕴古为大理丞。按:张蕴古,洹水人,为幽州记室时,上《太宝箴》以教人君。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又曰:“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 又曰:“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黄主纩塞耳,而听于无声。” 太宗设朝,边臣奏曰:“陛下以选人袭封者,多有诈冒资荫,乞诏禁之。” 太宗下诏曰:“仍有诈冒资荫,许自首。不首杀,处以死罪。” 未几时,有诈冒事觉,奏闻于太宗。太宗下诏杀之。侍臣张胃奏曰:“诈冒之罪,依法问拟,止应该流。陛下何遽杀之?”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胃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怒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既而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改容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与胡寅同为大理少卿。时胡寅侍朝,有奏:“将军长孙顺德私受人馈绢。” 上叹曰:“朕以廉耻风教于内外,近臣不能焉,何况远者乎?” 乃召顺德入于殿庭,赐绢数十匹。胡寅以为不可,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是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顺德闻之,羞退其职。太宗知得,亦不复问矣。 一日,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得良弓十数张,自谓无以加。近日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盖谓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自以弓矢定四方,识之尚未能尽,况天下之务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与寡人得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六月,封德彝卒。初,太宗令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目检校。” 上以问德彝,对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如淹所言,大为烦碎。” 淹默然。上问淹:“何故不复论执?” 对曰:“德彝所言,真为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 上悦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太宗闻德彝卒,因问侍臣萧瑀曰:“德彝何为人?” 瑀曰:“在朝傥立,亦敦厚君子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惜其不得留辅朕矣。” 君臣二人议论间,问及周、秦修短,瑀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失虽同,立心则异。”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异也。盖取之,或可以逆;若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瑀谢曰:“陛下之见,臣所不及也。” 范氏断曰: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此周秦之所以异也。太宗以汤武之征伐为逆取,而不知征伐顺天应人,所以为仁义也。其曰取之或可以逆,亦非也。既谓之逆,则无时而可矣。 是时,太宗以长孙无忌有布衣之交,加以外戚,有安命功,欲托以腹心之任。入宫与皇后商议。皇后长孙氏固请曰:“妾备位椒房,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执国政。前朝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 太宗曰:“无忌朕之幼相识也,宁有是事哉?吾必欲任之。” 遂不听后言,以为右仆射。 冬十月,忽边廷报入:“岭南酋长冯盎与诸酋长自相攻击,将欲谋反。” 太宗闻奏,集群臣议曰:“岭南连年不靖,今诸州告急,朕将发兵讨之。” 武臣皆请击之为利。魏征出班谏曰:“岭南瘴厉险远,不可以宿大兵。且告急者已数年,而盎兵未尝出境。此其不反明矣。若遣信臣,示以至诚,抚以恩德,可不烦兵而服。何必动干戈哉。” 太宗依其奏,即遣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为使,前往岭南安抚冯盎。仁师领敕命,径至岭南,见诸酋曰:“唐天子以远臣不沾德化,自相残戮,边廷疑有反意,奏入京师。今上特赍敕书,安抚尔众人。各宜自保其位,不得越分,而取夷〔灭〕祸矣。” 诸酋长听得有安抚诏书来到,大悦,各息斗兵。冯盎遣其子戴智随天使入朝谢罪。崔仁师回长安奏知:“诸酋各遵谕旨,无复叛乱。岭南悉平。见有盎子戴智随臣诣阙下请罪。” 太宗大悦,诏戴智面抚慰之,遣回。顾谓魏征曰:“卿一言胜十万之师,不可不赏。” 赐绢五百匹。魏征固辞曰:“此陛下天威所及,非臣之能。” 太宗由是甚重之。 忽阁门太使奏知:“青州贼相聚为乱。守臣捕捉满狱,乞候圣裁。” 太宗与群臣议曰:“侍御史崔仁师明敏有见,日前抚安岭南,甚称朕意。今诏之按狱于青州,必得其明。” 众臣皆举仁师可任。于是太宗召入问之。曰:“青州所系于狱者实多。然而未有谋反者亦不少。朕诚不忍刑及无辜。卿莫惜一行,与朕公决之。” 仁师曰:“君命召,行不俟驾。臣食君之禄,未有补报,今陛下遣臣,宁有辞哉。” 太宗大悦。即日诏旨已下,仁师承诏径至青州而来。不则数日,将近青州界。守臣各迎接入城。进府中坐定,仁师令取出有罪人于阶下,逐一覆按之。仁师审其招辞,叹曰:“良民亦拘为谋反者,其冤何伸!” 即令悉出木丑械,与之饮食,汤沐。吩咐监者:“不许禁逼之。” 次日,仁师录其当死魁首十余人上奏,太宗诏依拟。孙伏伽退见仁师,私议曰:“足下承王命,按青州之狱。今惟坐罪十余人,恐得免者或有为恶,则受刑之徒,未肯甘心矣。” 仁师曰:“凡治狱,当以仁恕为本。岂可滥及无罪。今按之,知其冤而不为伸,是失朝廷之心矣。万一误有所放,以一身代十囚之罪,亦所愿也。” 伏伽唯唯而退。及太宗复差使至青州,更讯审之,诸囚皆曰:“崔公平恕无枉,请速就死。” 无一人异辞者。孙伏伽乃奏曰:“陛下之臣崔仁师,体国公恕,臣等之所不如。” 因谓之曰:“卿等可效仁师,以朕心为心,何忧国不治哉。” 伏伽顿首曰:“近日闻陛下好骑射,臣实不愿陛下如此。” 太宗曰:“朕骑射亦安不忘危之意。卿何过虑乎?” 伏伽曰:“天子居则九重,行则警跸。非欲苟自尊严,乃为社稷生民之计也。夫走马射的,乃少年诸王所为,非今日天子事业也。既非所以赡养圣躬,又非所以仪刑后世矣。” 上大悦,乃曰:“朕所不及处,卿等惟正言之。” 伏伽复奏曰:“陛下遇视朝,神采英毅,群臣进见,皆失举措。乞圣容宽悦,则臣下得以尽言。” 上深然之。 自是,每假以辞色。尝谓公卿曰:“人要自见其形,必用明镜照之。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规谏。苟其君自恃为贤,其臣阿谀顺旨,必致失国。君既失国,臣岂独能全?如隋炀帝、虞世基者,亦足以鉴矣。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也。” 伏伽等称谢。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