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演义 > 三国志通俗演义 | 上页 下页
第一百三十二回 曹操杖杀伏皇后(1)


  吕蒙、甘宁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被所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呆。船已乘风而去。宋贤读史,见单刀赴会之事,作诗赞曰: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
  当年一鼓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又诗赞曰:

  东吴赴会,单刀往还。
  足摇地轴,手撼天关。
  鸿门小可,渑池等闲。
  关公之名,威震江山!

  云长自回荆州。鲁肃与吕蒙共议:“此计又不成,如之奈何?”

  蒙曰:“一面申报吴侯,起兵与云长一战,有何不可?”

  肃即时使人申报。孙权闻之大怒,商议起倾国之兵,来取荆州。忽报:“曹操又起三十万大军来也!”

  权曰:“且教鲁肃休惹荆州之兵,移兵向合淝、濡须,以拒曹操。”

  却说操将欲起程南征,参军傅干,字彦材,北地人,上书以谏操。书曰:

  干伏闻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易其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义。公神武威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数十万之众,顿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天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惟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则国家之幸也!愿钧察焉。

  曹操览之,遂罢南征,兴设学校。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个侍中,议欲尊曹操为“魏王”。中书令荀攸曰:“不可。丞相官至魏公,荣加九锡,进爵诸侯,改受金玺,位已极矣。今又进陞王位,于理不可。”

  曹操闻之,大怒曰:“此人又欲效荀彧耶?”

  荀攸知之,当年十月,卧病不起,十数日内身亡。后史官有诗曰:

  汉末荀公达,当时号大贤。
  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
  功振三分国,才成二十篇。
  曹丕曾下拜,声迹尚昭然!

  傅子曰: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君师之智。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强,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其荀令君乎!太祖谓‘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荀攸亡,年五十八岁。操厚葬之,遂罢“魏王”事。

  一日,曹操带剑入宫。帝与伏后共坐,伏后见操来,慌忙起身;帝见曹操,战栗不已。操曰:“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不遵朝廷,当如之何?”

  帝曰:“尽在魏公裁处。”

  操怒曰:“陛下出此言,文武听之,只道吾欺君也!”

  帝曰“君若相辅,则厚;不尔,垂恩相舍。”〔此言若不辅佐,则可怜而放于他处,胜似为君。〕

  操目视天子,作威而出。

  谏议郎赵俨见曹操出,乃入奏帝曰:“近闻魏公欲自望为王,不久必篡主也!”

  帝与伏后大哭。早有人报知曹操。操大怒,使武士直入禁宫,擒出赵俨,腰斩于市。帝闻之大惊,与伏后商议。后曰:“子童之父伏完,常有杀操之心,恨未能也。子童亲修书一封与父,早图之。”

  帝曰:“昔董承为事不密,反遭大祸;恐又泄漏,朕与汝皆休矣!”

  后曰:“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子童于宫官内求之,近得一人,抱忠义之节,有除操之心,可告此人,令寄此书。”

  帝问何人,后曰:“非穆顺不可。”

  即时召顺入屏后,退去左右近侍。帝后大哭,告顺曰:“操贼欲为‘魏王’,早晚欲谋天下。左右之人皆操心腹,朕夫妻将欲垂命,无可诉及。欲卿将此书与后父伏完,令密图之。”

  顺泣曰:“臣感陛下知遇大恩,敢不以死补报!臣即请行。”

  帝与了书,穆顺藏于发中,潜出禁宫,径至伏完宅上,将书呈完。完见女亲笔,乃与穆顺曰:“吾料朝廷众人无敢近曹贼,除非江东孙权、西川刘备,得此二处起兵于外,操必自往。此时却求在朝忠义之臣,一同谋之。”

  穆顺曰:“皇丈可作数字回与帝后,求密诏,暗遣人往吴、蜀二处,令约会起兵,保民救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