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演义 > 上古神话演义 | 上页 下页
第一四〇回 董父豢于雷夏 尧崩葬于谷林(2)


  家人说罢,将信呈上。伯益听了,大为诧异。展开一看,原来信上的大意说道:某受先帝特达之知,以匹夫荐升至摄政,某感激先帝之知遇,又慨念先帝之忧勤,所以不惭愚鲁,不辞僭妄,毅然担任斯职,下以济百姓之困穷,上以释先帝之忧虑。自古以来,天下大宝,必传子孙或传同族,从无有以匹夫而继承君位者。某何人斯?敢膺非分!好在此刻元子丹朱谅阴之期已满,可以出而秉政。某谨当退避,尚望诸位同僚,上念先帝之恩遇,协力同心,辅佐少主,则某虽去国,犹在朝也。”

  伯益看完,非常惊慌,即来报告于他的父亲皋陶及弃、契等。大家商议一会,没有办法,梼戭道:“既然太尉如此居心,我看他一定深居潜藏,要去寻他,亦未见得能寻到,就使寻到,断不肯决然就个君位。我看恭敬不如从命,我们竟拥戴丹朱做天子,如何?”

  大司畴弃道:“这个万万不可。先帝以为天下是个公器,不是个私物,所以在位几十年,忧心不解。得到太尉之后,其忧方解。先帝虽崩,我们仍当以先帝之心为心,假使我们拥戴丹朱,那么先帝几十年欲禅位太尉之苦心,岂不尽付流水?我们何以对先帝?况且丹朱庸才,先帝深恐他以为君而召祸,我们如果拥戴他,更何以对先帝呢?”

  叔达道:“大司畴之言固然极是,但是太尉既然不肯就天子位,假使一定要去强迫他,势必至于潜藏隐遁,终身不出,那么国家之损失很大。我看不如权推丹朱即位,再访求太尉,请他出来辅政,岂不是两全其美。”

  大司马契道:“汝言虽有理,但是丹朱性傲,肯不肯专心听从大尉是一个问题。况且丹朱慢游之习惯至今未改。太尉虽系元勋懿戚,到那时君臣的名分一定,又将奈之何?万一将来失德累累,遭诸侯百姓之叛弃,岂不难堪!先帝不传子而传贤,一半亦因为这个原故。我看还以慎重为是。”

  大司空禹道:“照理而论,先帝既屡有禅让之议,我们应当推戴大尉。但是以人情而论,大尉受先帝殊遇,与丹朱又系至亲,应该让给丹朱,两项都是说得去的。但是还有一层,天下诸侯及百姓之心究竟如何,我们应该顾到。仅仅我们几个大臣说拥哪个,戴哪个,恐怕不对呢。”

  大家听了,都以为然。

  于是议定,一面到处去访寻太尉,一面仍旧同心协力,维护这个无君的政府。对于君位问题,只好暂且不提。凑巧帝子丹朱此时亦忽然觉悟了。他心中暗想:“父亲当日既然苦苦的要拿天下让给舜,舜三十余年的治绩已深入人心,天下诸侯的心理都向着他,我如何与他争得过?现在他虽说避开让我,但是我哪里可以挨在这里呢?不如我亦避开了,试试天下诸侯的心。倘使天下诸侯因为寻舜不着,而仍旧找着我,那么我当然名正言顺的做天子,否则我避开在前,亦可以博一个能承先志的美名,又可见我之能让,岂不是好!”

  想罢,便将此意和大司畴、大司马两个伯父商量,二人非常赞成。于是丹朱亦避开了,他避的地方,就是房(原注:现在湖北省房县)。按下不表。

  过了几日,忽报东方有十几个诸侯来了,秩宗伯夷忙出去迎接招待。那些诸侯向伯夷问道:“某等此来,专为贺太尉登极而来,未知太尉何时登极?某等可以预备朝觐。”

  伯夷便将舜避丹朱、不知所往的情形说了。那些诸侯道:“大尉亦未免太拘泥了。这个大位是先帝让给他的,弃而不受,何以仰副先帝在天之灵?况且四海百姓无不仰望大尉早登大宝,现在如此,百姓亦都失望。既然太尉出亡,某等在此,亦属无谓,暂且告辞,等大尉即位时再来吧。”

  说着,一齐起身。伯夷无法,只得听他们自去。过了几日,南方诸侯到了,亦如此说。后来西方、北方的诸侯到了半途,听说舜不即帝位,纷纷都折回去。大司畴看到这种情形,就和大家商议道:“照此看来,太尉这个帝位真叫作天与人归,恐怕万万逃不脱。不过他现在究竟隐在何处,我们须赶紧设法去寻才好。”

  于是就各人意想所及,猜了几个地方是舜所一定要去的,派了几个精干之人分头去找,按下不提。

  且说舜有意避丹朱,在那居丧三年之中,蓄心已久,预备已妥,一到丧毕,料想大家要提到这事,所以不谋于妻子,不告于朋友,悄悄的背了包裹,独自出门。三十年养尊处优、身操国柄的舜,又恢复了他从前冲风冒雨、担凳徒步的生涯。他出门向东南走,逾过王屋山,渡过大河,直向帝尧坟墓而来。

  在帝尧墓前叩拜一番,默默地将苦衷祷诉,请尧原谅,然后就向近旁南河之南(原注:现在山东濮县有偃朱城,相传即舜避丹朱处)的一个地方,暂时住下,以探听帝都消息。如果丹朱已践大位,那么自己就不必远扬,尽可归去,侍奉父母,尽人子之职,享天伦之乐,岂不甚好!

  哪知消息传来,丹朱并不即位,而且已远避到房地方去,大司畴等正派人四处在那里寻找自己。舜料想此地不可久居,于是急急的再向南而行。这次舜微服易装,扮作老农模样,又将口音变过,处处留意,所以一路行来,竟没有人识破。过了沛泽,又逾过淮水,前面一望,渐见大江。回想当年从此经过之时,洪水滔天,海波冲荡,而今则处处耕耘,人人乐业,文命之功真是不小呢。独自一人,正在且行且想,忽然前面迎上一人,向帝注视了许久,陡然叫道:“仲华兄,你为何作这等装束?现在要到哪里去?我听说你就要践天子位了,何以不在帝都,而反在此?”

  舜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续牙的兄弟晏龙,从前曾经见过的。忙向他招呼,且叫他不要声张,便将此次避位情形告诉了一遍。晏龙道:“照先帝的遗志遗命,这个天下当然是仲华兄的。就是依现在百姓的心理看来,这个天下亦应该是你的,你还要推让它做什么?”

  舜道:“百姓的心理你何以见得呢?”

  晏龙道:“你一路来,听见童谣的讴歌吗?哪一处不是讴歌你的好处,哪一个不是讴歌你的仁德?何尝有人讴歌丹朱?可见得你的功德入人已深,所谓天下归心了,你还要避他做什么?”

  舜道:“这件不过偶然之事,何足为准?”

  晏龙道:“恐怕不是偶然之事,处处都如此呢。”

  舜听了,默然不语。晏龙又问舜:“此刻到何处去?”

  舜道:“我是汗漫之游,萍踪浪迹,绝无一定。”

  晏龙道:“那么也好,我现在闲着无事,就跟着你走,和你作伴,免得你寂寞,你看何如?”

  舜听了大喜,两人遂一路同行。舜问晏龙:“三十年不见,你一向做什么事情?”

  晏龙道:“我的嗜好你是知道的,不过研究音乐,访求琴瑟,十年前总常跑到仰延那边去,和他讨论讨论。后来仰延死了,颇觉寂寞,想找你的老师纪后,又找不到,现在正无聊呢。”

  舜听见仰延已死,纪后又不知下落,眷怀师友,真是不胜感慨。后来又问起续牙等,晏龙道:“家兄此刻听说在雍州,恰亦有好多年不见了。他那个性情太高尚。前几年在豫州遇到他,我说,‘你和仲华兄如此交情,仲华兄正在那里物色你,你何妨就去见见他,叙叙旧?’他听了笑笑不语。后来听说仲华兄代天巡守,要到豫州来,他就想跑。我又劝他说:‘朋友自朋友,做官自做官,你固然不愿做官,但是和那做官的旧朋友谈谈,亦是无妨,何至于就玷污了呢?’他听了,依旧笑笑不语,过了两日,仲华兄你没有来,他对于我竟不别而行,又不知到何处去了。所以揣测他的性情,竟是以与富贵人结交为可耻似的,岂非过于高尚吗?”

  舜听了,嗟叹一回,说道:“先帝和伯奋、仲堪等都是他的胞兄。先帝在日,何尝不寻访他?就是伯奋、仲堪等亦何尝不寻访他?然而他始终隐遁不出,他对于手足至亲尚且如此,何况朋友!”

  说罢,又嗟叹几声。后来又问起洛陶、秦不虚、东不识、灵甫、方回、伯阳诸人,晏龙道:“他们的性情也和续牙家兄一样。绝人逃世,入山惟恐不深。近几年来,这六个人我亦好久没有通音信。方回比较圆通些,偶尔还到各处走走,近来听说在泰山左近居住吧。”

  二人且谈且行,不觉已到江边。晏龙道:“现在怎样?我们渡江不渡江?”

  舜道:“此地离苗山不远,我有三十多年没来了,想再去望望旧日的伴侣,不知他们现在如何?”

  因将那年求医遇风、溺海遇救、及受当地人如何优待之事详细说了一遍。晏龙听了,对于那些土人的义侠非常佩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