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赵玫 > 秋天死于冬季 | 上页 下页 | |
一一九 | |
|
|
其实《无知》的故事非常简单,无非是女主人公伊莱娜在移民巴黎二十年后,在强烈的思乡情绪的驱动下,踏上了回归故乡布拉格的旅程。当年伊莱娜跟随丈夫流亡巴黎,是因为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迫害;而今天伊莱娜决心回归故乡,也是因为布拉格在短短的几年间已经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于是被驱逐者终于得以重新被祖国接纳。伊莱娜是怀着深邃的眷恋重归布拉格,去找寻那久违的田园牧歌的。但可惜她记忆中曾经熟悉美好的一切却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如此陌生的故乡,伊莱娜惶惑了,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昆德拉这样描述他迷乱的女主角:伊莱娜走在她所依恋的布拉格宁静的小街上,有那么几秒钟,她想到了巴黎。较之布拉格的温暖,她想到的是第一次对她露出敌意的巴黎,街道那冰冷的几何形状,香榭丽舍的傲慢……几乎没有一个地方,能有一丝她在这里感受到的那种可爱的亲密接触,那种牧歌般的气息。 然而,当伊莱娜真的回到了这个她梦绕情牵的地方,回到了亲人和朋友身边,她才意识到,她的回归究竟有多难。她当然可以重新和她的同胞生活在一起,但前提是必须把她和法国人一起所经历的一切庄严地放在故乡的祭坛上,亲手点上一把火,随着这神圣的仪式,她二十年的国外生活将灰飞烟灭……只有付出这样的代价,伊莱娜才能被同胞所接受,才能重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就是伊莱娜的两难,她既热爱着她的故乡,又不想将她巴黎的旅居生活一笔勾销。所以她不能留在布拉格,陷入这个城市正在为她编织的生活之网。为了能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只能忍痛做好再次失去这座城市的准备。有了二十年移民经历的伊莱娜已经不属于布拉格。她也已经无法像荷马史诗中的那位伟大的英雄奥德修斯那样,历经重重磨难,重归他的故乡伊塔克了。伊莱娜的时代已经是高度物质的时代,无需再去追求那种充满了冒险的回归理想了。所以,伊莱娜最终还是选择了重返巴黎。 然而对于伊莱娜这样的移民,巴黎又是一处怎样的所在? 尽管伊莱娜已经把巴黎当做了自己的家,而巴黎却始终没有真正把伊莱娜当做自己的家人。即便是伊莱娜在巴黎最好的女朋友西尔薇,也只是把她当做一个流亡者来对待。巴黎人有他们判断的眼光,直接而简洁,那就是斯大林主义是一种邪恶,流亡国外是一个悲剧。于是他们竟然也像伊莱娜故乡的那些朋友一样,对伊莱娜的思考和生活毫无兴趣,而只对她的流亡者身份感兴趣,甚至把她当做他们自己一些奇思怪想的证据。于是当伊莱娜不再是流亡者,他们便失望了,甚至不再热衷于和伊莱娜交往。因为伊莱娜使他们的想法破灭了,能够证明他们想法的伊莱娜也就自然失去了价值。 这便是伊莱娜的处境。她不仅失去了物质的家乡,也失去了她二十年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是什么使伊莱娜既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同胞,又不能深入巴黎的主流社会?伊莱娜的这种边缘状态也许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的政治的分歧,而仅仅是身边人的一种极为细微的冷漠态度所至。对她毫不关心的人首先来自于她的同胞。在她与他们二十年后的再度聚首中,竟没有一个人问起她的流亡生活,更没有人想知道她的心路历程,甚至,对她从法国 带回的波尔多红酒嗤之以鼻,而以大杯大杯的家乡啤酒来抵抗她。于是温暖的田园牧歌般的怀旧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伊莱娜不知道,在布拉格为什么没有人真正关心移民的生活,没有人认真地对她说:“你讲讲吧”,甚至包括她的母亲。也许这样的冷遇只是伊莱娜聚会中的一个偶然,但却是伊莱娜决定再度弃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她对来自同胞的冷漠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还是同为移民的约瑟夫为她指点迷津,化解了她对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恐惧。 约瑟夫说:人们相互之间不感兴趣,这很正常。 这很正常?真的很正常? 这就是当今社会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人们不再关心他人,不再关心自身以外的事情,甚至连倾听都不愿意。在文明社会,倾听原本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教养,是否有风度的一个标志,甚至一个人是否有同情心的一种体现。但是伊莱娜故乡的那些朋友,不知曾几何时已经失去了这种倾听的能力和同情的心理。或者他们已经无法沉下心来,日新月异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无比浮躁了。 足见,昆德拉反复而郑重地提出“你讲讲吧”,在今天是何等必要。“你讲讲吧”,就意味着“我会倾听”,而如果连“你讲讲吧”这样的邀请都不能发出,那只能证明被异化了的人类是怎样的可悲。 《无知》的人物关系显然是戏剧性的。伊莱娜为了摆脱母亲,嫁给了母亲的一位老朋友马丁。而后来她与之同居的男友,又是曾经认识已然去世的马丁的一个瑞典人古斯塔夫。古斯塔夫之所以离开瑞典来到巴黎,是为了逃避他已经厌倦的妻子和家庭。后来古斯塔夫在布拉格开办了一家公司,说他再也不想回法国了,因为他甘愿成为伊莱娜和她失去的祖国之间联系的纽带。然而伊莱娜对家乡却已经十分陌生,她不愿放弃自己用整整二十年来熟悉的巴黎,再去重新适应那个曾经是她的城市的布拉格。伊莱娜在飞往布拉格的飞机上,与流亡前曾有过短暂激情的约瑟夫相遇,并两情相悦,相约未来。 伊莱娜在布拉格的聚会上见到了马丁的同事米拉达,她是布拉格唯一同情并理解伊莱娜的女人。而这个米拉达恰恰就是移民丹麦的约瑟夫少年时代的女友。当她得知旧日恋人已回到故乡,却依然固守自己的孤独的生活。约瑟夫对伊莱娜和米拉达这两个曾经与他有过恋情的女人毫无记忆。就在伊莱娜与约瑟夫在饭店醉生梦死的时候,伊莱娜的母亲竟然在和女儿的男友古斯塔夫疯狂 做爱,这是怎样的戏剧性。母亲与古斯塔夫的性关系可谓小说中的神来之笔,因为他们在做爱之后相约各自将是“自由”的。“自由”便是他们给这段畸形欲望的许诺,如此现代的性观念竟源自于一对老年人。 小说的结尾,是约瑟夫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丹麦的生活中。他认为故乡虽有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记忆和往事,但这里毕竟已经遥远,已经…… 这是否就是昆德拉的结论? 《无知》一如昆德拉以往的风格,将一个故事打碎来写。所以第一遍读后你将很难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但是翻回去看,你就会发现作者是怎样的匠心独运。你会发现原来米拉达就是约瑟夫日记中的那个热恋着他的女中学生,这一点在先前的章节中昆德拉早有伏笔,只不过他故意让你忽略罢了;而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奥德赛》的故事,也是为了能给小说中的人物一个史诗般的支撑;而他用很多篇幅来解释欧洲各国对“回归”这个词汇以及词根的不同语义,也就是为了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讲述捷克女人伊莱娜的故事。 总之,依然的昆德拉。只不过这一次他要说的,是穷尽笔力也难以说尽的那一份深深的乡愁。 |
|
|
|
虚阁网(Xuges.com)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