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炜:野地与行吟 >
四十五


  刚才有朋友说到了美国的梭罗研究,说到了梭罗故居开展的事业。他们这一伙人就在林子里的几幢木屋中,那儿是梭罗生活过的地方,他复原的小木屋就在一旁。这是美国的康科德小城西郊,我以前也去过,去过这个研究中心。其实一个梭罗有什么可研究的?他只是一个著作不多的作家,一个行为引起争议的独居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但这对于商业繁荣和现代化的美国颇有吸引力,对于文学历史浅薄的美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看过的梭罗研究中心,把梭罗所有的资料、照片什么的,包括他当年在林中或其他地方生活时用过的、积累起来的一些东西全部收集起来了。他们编书,接待热衷于梭罗的人,印一些研究资料。他们这种专注的行为可以把梭罗这一件事情办得更深入、更透彻,而且就在原来梭罗活动和生活的地方做,真是天时地利,没人能比,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不可能做成这样,因而他们就是天下独一份的。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做好梭罗的事情不也是挺好吗?他们这些人的工作是充实的、有意义的。

  人们现在议论的最多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进行反思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是非常可怕的。那么书院在这种情形下能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教辅多得汗牛充栋,有的是出于忧虑,有的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们书院的责任感,也表现在这里,我们不能在这场教育的反思和变革中做一个袖手旁观者。我们也要有声音,我们也要做努力。

  还有现在可怕的艺术批评风气。其实这与应试教育的性质是一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教育和出版的充分商业化,伴随着后工业时期的高度现代化的制造功能,真正的艺术欣赏能力已经丧失殆尽。无论是专业和业余的艺术批评,常常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漠视艺术本身或者说根本读不懂艺术品的情形。欣赏和阅读的口味被彻底败坏了,而且愈演愈烈。就我们的目光所及,这种趋向可不是中国所独有,恰恰相反,这是从西方,从商业竞争的炽热之地传播过来的。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零件都差不多,它们在一块儿运转。这个时期人的头脑已经被充分系统化、格式化,所以基本上读不懂文学艺术作品了。流派越来越多,他们与艺术的关系却越来越少。各种批评流派搅成了一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院批评体系。文学作品放在这一架架高效率程式化的粉碎机里,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批评,想一想“以诗论诗”的传统。批评的基础如果不是悟想和赏读,没有一场深入的纠缠和感动,不是参与阅读并一起创造和激动,批评也就变成最无价值最无聊的事物。我们这时候好好研究中国的文艺批评史是最有必要的,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看看中国传统上是怎么搞艺术批评的。

  我们刚才说过,热闹和虚荣是书院的毒药,所以我们非常警惕这个,知道这个时期任何的知识求索都会毁在这上边。还是强调一点,就是先要稳住,不能慌。不怕做的事情小,不怕没有影响,重要的是做的事情要有意义,要坚持下去。这个时刻头脑要清晰,不能混乱。因为只有这样书院自身才会产生自己的精神,才会感悟到什么,才能与远方那些思想的呼吸接通。书院与各种各样的思想者有所接触,有所来往,有所结合,有所建树,书院也就接近了自己的功能和使命。不在于书院一下吸引了多少人,是否与别人研究同一个题目:我们思考的事情要是自己的,要找到自己的点,形成自己的想法。不必有意地靠近别人和吸引别人。只要书院坚持不懈地做有意义的事情,自然就会产生魅力。而且过多的人集中在一起也不好,不如分别坚持,大学和小城,北京和山西,北方和南方:大家各有侧重,互相区别,本质相同。

  目前形成的非常庸俗的商业潮流,它对学术和艺术的损害,一些随大流的思想和见解,包括业已形成的学术体制,让人强烈地不满。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能达成一致。古代书院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不满于当时那种教育体制。所以说它安静,却又非常不安分,非常具有创造性。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自己,而且具有很大的辐射性。只不过书院的这种性质,有时候会蕴涵在稍稍保守的形式之中。

  我们想从学会阅读开始。刚才说,那些从僵死刻板的教育机器中形成和生产的一些后果,就是让人丧失了阅读能力。那么我们每个人现在是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倾向呢?因为不能高估自己,我们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忧虑。所以我们要从头寻找阅读的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不妨从一些最有魅力的、令人着迷的书开始读起,搞一个“万松浦阅读”的系列活动。我们就从这种基本的方面入手。这看起来很小,实际上是一件大事。我们在此地此刻感悟这本书,让它在心中重新激活。

  按照规划,万松浦这个地方的人流会达到八万左右,到时候我们将建一个特别的书店。书店的美好是不用说了,一个高尚的书店,书院自己的书店,既务实又浪漫。如果没有特别的问题,这个书店必会发挥一般书店难以发挥的作用。卖书,阅读活动,朗诵会,作品推荐会和一些讲座,都可以在这里搞。里面有热腾腾的茶和咖啡。

  还有流动讲坛。我们已经在大学建了几个点:烟台有两个点,上海有两个点,济南有一个点。济南学校多,还可以更多些。我们会慢慢把它丰富起来。我们的院士和专家在书院研修一段,讲一段学,然后就去大学了。第一站走烟台,直到济南、上海再返回。以前陪专家去大学时,一个扇形阶梯大教室里挤得满满的,那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热烈气氛。这是书院的气息和大学的气息混合一起的情形,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了。

  总之勤奋工作的日子已经到来了,我们书院将过一种简单朴素同时又是很热烈的生活。这里很安静,这种安静将适合许多追求思想的人、爱学习的人。这里是林中、河畔、海边,是非常好的环境,然而我们要对得起这种环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