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承志 > 聋子的耳朵 | 上页 下页
三〇


  ◎勾勒草地《十张画》

  《十张画》原是日本出版的《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一书的插图,没想到它成了一根阿龙木加——如今已很少见的一种绊马绳,铁楔子钉在草原的冬窝子门口,长长绳子拴着我的腿,让我虽然身在北京,却围着草原难离难弃。

  原来的图没有说明,它们只是随书行文,插在对应的地方。我说过,我受惠于游牧文明教养,深知它其中的艺术与学问,所以就看图说话,做了解说文字,以求探究古老的文明。

  图画解说,像限制篇幅的散文;词句的斟酌,如同回忆和沉吟。后来因出版的机会几度修改,最后一次是在出版一本学术散文集的时候。十幅插图既然多次使用,所以这次尽量印小,少占篇幅。十节文字,随着牧区剧烈的变化这次又稍有修订,但它的原貌和立论并未改动。这么写着我忽然想,或许我还会随着对内蒙古牧区的观察,继续修改这十节短文,以便借它们完成自己求学游牧世界的一生。

  2005年1月6日再识

  摇篮(地理环境)

  如它的蒙语名称(tal,平原,草原)表述一样,乌珠穆沁草原的地理特征,是平原,是舒缓和辽阔。以前我不懂怎么有个名称叫干旱草原;我没留意这里缺少河流,没发觉井和水泡子(淖尔)只是脆弱的水源。同样的地理带来了丰富的、使天山和西藏等牧区代代艳羡的牧草,但是在见识了天山和西藏以后,我终于懂了若想评为肥沃草原,起码要有河流。我们不仅没有如上游黄河、如支流汹涌的伊犁河等水量丰沛的雪水河,甚至我们没有比得上呼伦贝尔草原的伊敏河或额尔古纳那样的中等的河流。乌珠穆沁或许就因此不能成为历史的中心,虽然它确是草原的奥深。不过小湖和水井尚无近忧,无论如何,天下还是数这儿牧草茂盛。纵马几天,你看不见无植被的土地。在乌珠穆沁,不用像哈萨克那样劳累数百公里走场;也不用似西藏人一般,驱着羊群沿路奔波好久,才能进入放牧。

  即便在古典时代,这片草原的辽阔也具有封闭作用;所以古老的磨制小刀能上溯匈奴时代。它还具有神秘的消融性,走马灯般过往的民族都渺无踪迹,剩下的蒙古语是唯一的通用语。考古是困难的;人群文化类近,包括游牧技术的传统都代代因袭。

  谁也没有料到,当这里被铁丝网划分为以户为单位的私用营地以后,亘古的牧草居然不够吃了。一页已经呼啦翻过,一切都迎来了质的改变。愈是目击今日,我就愈是惊讶不已——居然我们是最后一代见识了古代的牧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