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安忆 > 岗上的世纪 | 上页 下页


  然后两人分头走去,心里都有一点高兴。李小琴想:看上去小队长不烦我,还有几分欢喜似的。杨绪国想:这学生的小腿子很满。他们一边想一边各自回家。李小琴和那姓杨的住一屋,却分两锅吃,她进屋时,姓杨的学生已经在吃了。于是她就烧锅,锅开了,搅进去面糊,做一碗疙瘩汤。她俩本已经不大说话。姓杨的低了头顾自喝稀饭,李小琴却很亲热地问她今天做什么样的活,做什么样的饭食,等等。姓杨的心里疑惑,她今天怎么了?嘴里又不好不应。李小琴心里暗道:你姓杨有姓杨的活路,我姓李也有姓李的活路。那杨绪国这时也吃饭了,虽说分家,吃饭前,他还得跑后头邀一声,“爹,吃吧?”老队长就说:“你们吃。”才退出,老队长却又叫住他道,方才姓李的学生来找,他说半道遇见了。问他有什么事,他搪塞道,大约是听见招工的风声来探信的。老队长说:“这是大事,有国家的政策,可不能胡乱说。”杨绪国就说:“哪能,我是党员哩!”

  这期间,姓杨的母亲从街上来了一回,专来拜访老队长,老队长留了饭。饭上,她母亲赶着老队长叫大伯,又叫杨绪国大哥大哥的,叫高了一班辈份。走时老队长让杨绪国打了一篮杏子,说是带回街上尝新,也算是走了一遭亲戚的意思。姓杨的母亲挎了一篮杏,很风光地走过庄子,上了回家的大路。庄子里人都说,姓杨的学生是必定要走了。第二日,李小琴截住了挑水的杨绪国,这时候,月亮已经升起。她眼睛定定地望着杨绪国,渐渐地涌上了泪水,月光下盈盈的。半响,她才说:

  “杨绪国,说你说话不算话。你果真说话不算话。”

  杨绪国肩上搁了满满一挑水,水平平的一动不动,他的长脖子朝前微微伸着,推平的头发里掺杂了一些白头发。他说:“李小琴,我真的没有说什么话呀!”

  李小琴的眼睛完全让两汪泪水遮住了,她颤抖着声音说道:“你还有没有心肝呀,你!”

  杨绪国感动起来,他定定地站在那里,两桶水平平的。然后他说:“我对你怎样,你很知道的。”

  李小琴一跺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杨绪国有些头晕,就接着说:“你知道,你知道。”

  于是,李小琴用手指掸灰似的擦了一下眼睛,眼睛忽然变得明亮无比。她朝前走了一步,昂起脸说:“滴水之恩,我将涌泉相报。”这时候,杨绪国看见了初升的月光下,她的脸颊柔嫩得像一个婴儿,嘴唇突起,十分鲜艳,就很匆忙地说道:“什么恩不恩,报不报的!”绕过李小琴走了。

  转眼间麦子黄了。招工的消息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搞得人心浮动。大杨庄的两名学生按下心在地里割麦,不像有些人那样,天天上街探消息,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今年麦子长得很好,麦粒鼓鼓的。是采用新式的耕播,好比耕豆子一样,所以人们是分路子割的。姓杨的学生很瘦弱,第一天割四路子,第二天割两路子,到了第三天只割一路子,还跟不上趟。挨着好心人就捎她几把,挨着存心看笑话、又暗暗与杨姓不和的人,就随了她去。过了不一时,就见干干净净一片地上,剩着孤零零的一溜麦子,风一吹就左右摇摆,姓杨的学生歪歪扭扭在后头一棵一棵地割。李小琴就大不相同了,她从头到尾都割六路,手上缠块白手绢,小镰刀磨得飞快,弯下腰索索地割到前头去了,不一会,粉红底小白花的衬衣就汗湿了贴在背心上,映出贴身的汗褂儿,几乎能看见汗褂上的针眼儿。她脑袋上扣了顶没带子的草帽,帽子卡住眉毛,一双黑眼睛溜溜的。大杨庄的人都说,学生和学生,也很不一样。割麦的时候。一早和一晌的饭都是在湖里吃的,由两个半大孩子,挨门挨户去领了饭,再一统送到湖里。姓杨的就在杨绪国家带伙,李小琴没找地方带伙,自己一早带了来。一包馍馍,两个青皮咸鸭蛋,就了脆黄瓜也吃得很好,脸红扑扑的。那姓杨的学生任是喝稀的吃稠的,也是青黄的脸皮,倒像是受了大委屈。人们便更加感叹了。

  吃饭的时候。姓杨的学生赶了杨绪国叫大哥,又赶了他家里的叫大嫂,就一家三口人团团坐了一堆,在一个碟子里捡蒜瓣子吃。李小琴坐在一边,抱着膝盖,仰起脸咬馍馍,草帽几乎落到了鼻子上,越发显得俏皮。她的眼睛从草帽下溜过去,朝了杨绪国微微地笑,笑得他很不自在。吃过饭,送饭的孩子收拾了家什回庄,人们横七竖八地倒在干沟里打盹,李小琴挑了半个麦垛半躺着。杨绪国就走到李小琴跟前说:

  “明日你也在咱家带饭吧,李小琴。”

  李小琴瞅了他一眼,慢慢地说:“我又不姓杨。”

  “你是下放学生,我有责任照顾你。”杨绪国说道,蹲下身子往烟锅里装烟。

  李小琴嘻嘻地笑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