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文集               眼睛   

                                

    星期日下午六点,镇文化馆值班员苏淼如,在书库——也是他的办公室里,埋
头写信。
    亲爱的芹:
    我每每回忆往事,关于志愿、理想、走向生活,我们想过、谈过、写过多少美
丽的图景啊。哪一个学生没有梦见过自己发明了万能工作母机,或者飞到了海王星
上呢?这些天真的、可爱的、大吵大叫的幻想,一旦接触到实际,就被那冷静的现
实生活迅速地、不言不语地、心平气和地给粉碎了。谁能想到,我,一个高等学校
毕业生,会彼分配到这个乡间小镇的文化馆,和连环图画、幻灯片打起交道呢。
    苏淼如把笔放下,点起了一支烟。他听着木板外边报刊阅览室里人们踮起脚走
着路,到报架子旁边翻看和掉换报纸的声音,还有人在轻轻地咳嗽。他吸了一口烟,
默默地看着高大的书架中间的秋阳的夕照,有许多微尘在光束里浮动。他嗅见了一
种熟悉的气味,有旧书上读者的手指留下的汗污味,有陈年的纸张的霉潮气味,有
新书的油墨味,有书架的油漆味与木料挥发的气味。还有木板那边传来的农村青年
读者身上的气味。总之,这是一种乡村图书馆特有的、必有的混合气味。这种略略
酸苦的气味一钻入苏淼如的鼻孔,就提醒他不能不想起自己的狭窄的、不如意的、
默默无闻的生活,使他十分忧郁了。
    他把烟放在桌角,继续写下去:
    我害怕下午,害怕夕阳把橙黄色的光投照在东墙上,这阳光逼迫我不能不感觉
到,日子在一天一天,永无休止地流逝……
    他皱皱眉,又写:
    当然,我只是和你谈谈而已。不告诉你,又告诉谁呢?至于工作,我还是会好
好地做。我会努力振作自己,更希望不要影响你的心绪。领导上对我说,几年来的
灾害给国家带来了一些困难,目前,不是处于一个事业大发展的时期,说让我在下
面工作一段时间,锻炼锻炼,会有许多好处。谁不知道这些道理呢?但是,过去昼
夜盼望着的未来,毕竟不是这样的啊……
    喀、喀、喀,有人敲响借书窗口。
    苏淼如把信纸翻过,一手拿起烟,一手打开小木窗,看也不看地说:
    “同志,借书时间已经过了。”
    “不,您得帮忙。”回答的是一个急切的、清脆的女音。
    苏淼如这才低下头,把脸凑近窗口,他看见一双乌黑的、燃烧着热情和希望的
眼睛。是一个农村姑娘,穿着花衬衫,梳着短辫子,两条小辫一边系着一块小手绢,
她的额头沁满了汗珠,她的身后还有一个姑娘。
    这面孔倒像哪里见过似的。苏淼如想。他皱着眉,问:
    “什么事?”
    “我们要借一本《红岩》。”
    “《红岩》?”苏淼如淡淡地一笑,“早借光了。”他笑她们把借《红岩》想
得如此轻易。
    “我们需要《红岩》,明天晚上过团日,动员秋收,我们要朗诵《红岩》里的
几段,鼓舞青年们。”
    “咱们这儿有八本《红岩》,都分到各大队去了,至早也得一个月以后才能收
回来。你们可以先登一下记,等有了,我们通知你。”
    “那不行,我们急着用呢,我们是紫李子峪村的,您给我们找一本吧,我们保
证爱护图书,按时归还……”这姑娘执拗地紧盯着苏淼如说。
    “不是和你说了么!”苏淼如不耐烦了,“没有,就是没有。”
    “那——”那姑娘的眼神显出失望的样子,她拉一拉她的女伴的衣角。
    “别的书,《朝阳花》?”身旁的女伴说。
 
    “《朝阳花》、《创业史》、《红旗谱》、《革命烈士诗抄》,全部都借出去
了。你们要看长篇小说,这儿只有翻译书了。”苏淼如伸手从书架取下了几本大部
头的书,放在小窗口。
    那姑娘翻了翻拿给她的精装书,眼睛困惑地眨一眨,问道:
    “这书,能配合动员秋收么?”
    “这些书,包括《红岩》在内,都是文学名著,都不是动员秋收的宣传材料!”
苏淼如一个字一个字地重重地说,那姑娘的无知和啰嗦使他有点气恼。他粗鲁地夺
回了木窗下的书,转过身去,把书放回原处。
    “劳驾,同志,请您告诉我,到哪里可以找着《红岩》呢?”那姑娘仍然耐心
地请求他。
    “哪儿也没有。新华书店来过几本,”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十分钟就
卖光了。”
    梳短辫子的姑娘听了,眼光一下子变得那样沮丧,使苏淼如也感动了,他叹了
口气,说:
    “县图书馆阅览室倒是有一本,但那是只供在那儿阅读的……”
    “一定有吗?”不等他说完,那姑娘就急着问。
    “一定有,可是……”
    姑娘不听他的“可是”,扭头拉上自己的同伴,说:“走,咱们上县城去!”
    “不成,不成,”苏淼如连忙摆手,“那本书不外借!”
    “没关系。”姑娘一边回答,一边拉上她的女伴,走了。推门的时候,隔着小
窗,苏淼如看到她的黑半截裤下裸露的小腿,腿上蒙着一层多么厚的灰土啊。
    苏淼如略略一愣,推门追了出去,来到街上,两位姑娘已经走了老远,苏淼如
用手在口边拢成一个喇叭筒,喊道:
    “喂,你们别去了,通往县里的班车已经过点了……”
    “不要紧,我们在地上走。”那姑娘转过身,向他招手,去了。
    苏淼如拖着缓慢的步子往回走,不知为什么,他有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
    闹钟响铃,到了闭馆时间。报刊室的读者开始散去。苏淼如习惯地过去整理一
下杂志,在借书窗口的下面的地上,他看到了从那两位姑娘的鞋子上落下的黄泥巴。
    “真是个热情的好姑娘!”苏淼如微笑了。
    把《科学大众》从桌子角放回原处,再把《河北日报》的报夹子拧紧,之后,
他回到那高大的书架边,他的写字台前,他略一迟疑,拉开抽屉,拿出了一本红光
耀眼的新书——《红岩》。
    他看了看四周,好像怕被什么人看见似的。然后挥一挥手,驱掉心头出现的一
股愧意,无限珍爱地、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掏出笔,甩一甩水,深情地在扉页上题
道:
    给亲爱的芹
    淼如购于一个偏僻的小镇
    初秋
    他继续写信:
    寄去你最喜欢而又求之未得的书。可真难弄!新华书店的小刘尊敬我这个大学
生,特地给我留了一本。这也算是走“后门”吧。你还想看什么书?需要什么?如
果我能为你办点事,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告诉你吧……
    第二天一早,苏淼如去邮局寄发自己的书和信。邮务员是一个快活的、和谁都
一见如故的女孩子。她接过挂号邮件,问道:“什么书?”
    “《红岩》。”苏淼如不经意地说。
    “《红岩》?!”邮务员惊叫了一声,看了看收件人的姓名、住址,调皮地说,
“她可真福气。”
    由于矜持,苏淼如没有说什么。其实,他也分明因为那邮务员的惊羡而觉得满
足了。他轻快地信步走到柜台的右边,翻看最近的期刊。还有什么比为自己心爱的
人做事更使人喜悦呢?他的信,他的书,将要沿着铁路、公路,走向城市,送到他
的未婚爱人手里,当魏芹打开邮包的时候,一抹笑意会使她的面容更加美丽……
    他随手捡起了一本《中国妇女》,一眼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梳着两支短辫,
睁大眼睛,热情地、执拗地注视着他。
    是谁?
    他用手指着杂志的封面,结结巴巴地问那邮务员:“她……她是……?”
    活泼的邮务员一跳一跳地走了过来,大笑着说:
    “您呀,您连她都不知道?她就是林——燕——子!”
    林燕子?
    他听说过,就在他们县,有这么一位鼎鼎大名的林燕子,她是改造荒山的英雄,
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的先驱。她出席过“群英会”,代表中国青年参加过世界青
年联欢节,访问过朝鲜。《中国青年报》曾经整版刊登过她的事迹,中央新闻纪录
影片厂曾经为她拍摄过电影……
    “她是哪个村的人?”
    “紫李子峪!”
    苏淼如脑子里“轰”的一声,他嗫嚅着抄起了杂志就走,不顾邮务员提醒他:
“每本一毛六分钱。”
    回到文化馆,他双手捧着《中国妇女》,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林燕子,一遍比
一遍看得真切,一遍比一遍看得明白:
    是她!
    他马上给县图书馆挂电话,找着了新来的管理员小伍。
    “喂,昨天晚上,紫李子峪村的两个女青年,到你们那里去了么?”
    “来了,她们刚刚乘车走。”
    “什么?”
    “是啊。她们真了不起,走了五十里的山路去到你们镇,又徒步二十里来到咱
们县里。她们拿到《红岩》,整整在阅览室抄写了一夜,她们抄下了需要的几段,
说是要在团日朗诵呢!”
    “你怎么不把书借给人家?”
    “是啊,她们的精神实在感动人,我已经答应可以破格把阅览室的书借出去,
但是那个梳短辫子的姑娘说:‘为什么要对我们特殊呢?现在,需要《红岩》的人
是很多很多的。’”
    “你知道她是谁吗?那个姑娘?”
    “谁?”
    “林——燕——子!”
    苏淼如把电话挂上,重重地喘着气。谁想得到,一个用布手绢系着小辫,穿着
黑半截裤,满腿泥土的小姑娘,竟是全国闻名、上过报、出过国的英雄!她是那样
热烈、匆忙、谦和、朴素,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而又严守制度,照顾别人。这正
是英雄本色!怎么他昨天一点也没想到,一点也没有看出呢?他的眼睛真是平庸、
迟钝、糊涂!林燕子来到这小小的图书馆向他借《红岩》,而他居然那样冷淡,那
样不负责任……要知道,就在林燕子奔波七十里,夜抄《红岩》的时候,他正为将
给未婚妻寄去那本书而踌躇意满地鼾睡呢!
    林燕子像一道闪电一样照亮了他灰色的生活,青春、功勋、荣誉……他感到一
种巨大的光明和温暖,他害怕失去它们,他必须紧紧地去靠近,去抓住……
    还可以补救!紧张中苏淼如变得格外聪明。现在是八点十七分,火车还没有来,
他的《红岩》还没离开此地,可以赶紧去把邮包索取回来,然后立即去紫李子峪,
把《红岩》给林燕子送去,告诉林燕子:
    “知道您急需这本书,我特意找到给您送来了。”
    林燕子呢,一定会感激地握住他的手,说:
    “谢谢您!”
    他怎么回答呢?他要说:
    “不,是您教育了我。”
    正当苏淼如兴奋地准备出门时,电话铃响了。
    县图书馆。小伍来电话说。
    “老苏,告诉你,我们‘调查研究’了一番,昨天来的那姑娘并不是林燕子。”
    “什么?不会的!”
    “不是林燕子。第一,林燕子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而那姑娘,看样子不过十
八九岁。”
    “二十七岁?不会吧?你看到这期《中国妇女》了没有?封面上有林燕子的像,
年轻得很哪!”
    “唉,那还不是制版的人的能耐!他们把你的照片印出来,一看,年轻了十年。
还有第二呢,林燕子现在是长关公社的主任,那姑娘,可不像主任……”
    “那……那也不……不一定……”苏淼如困惑了。
    “还有第三呢,我们这儿有人认识林燕子,他也看见昨天来的姑娘了,他说根
本不是……”
    “唉,你怎么不早说这个第三点!”苏淼如颓然放下了电话,像一个泄了气的
皮球,自语道:“原来如此!”
    现在,一切都弄清楚了。苏淼如擦着汗怨自己太沉不住气,又怨杂志刊登人物
照片时的修版未免太狠。渐渐地,他有点失望,原来,在他的平凡枯滞的生活里,
并没有戏剧性地出现这样一个光芒四射的英雄,而林燕子,毕竟是公社主任了,与
昨天来的那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和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干部”,有着
不小的距离。
    “这也好,不必把已经寄出去的书要回来了。”
    苏淼如安慰着自己。开始登记书店送来的新书。
    《中国蔬菜优良品种》:乙1085,《猪瘟防治法》:乙0293,《人物肖像画初
步》……吓,来了本美术书,肖像……奇怪,那姑娘的肖像怎么和林燕子那么相仿
呢?她究竟是谁呢?……
    他抬头看了看《中国妇女》,林燕子的那两只眼睛,不就是昨天隔着小木窗盯
着他的那一双吗?奇怪,竟是一模一样。也许,她是林燕子的妹妹?……别胡思乱
想了。《人物肖像画初步》:庚0096,《和青年朋友们谈人生观问题》:甲0947,
《什么是青年人的远大理想?》:甲0948……有意思,人生呀,理想呀,在他十六
年的学生生活里谈过上千遍,可怎么什么也没弄明白呢?就说林燕子吧,她的理想,
她的人生……啊,又是林燕子!
    尽管苏淼如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经过“调查研究”,肯定她不是林燕子;
那么,她来借书等等,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件;而林燕子也就和他的生活毫无
关系,他完全不必再想她和林燕子。但是不,他做不到,在他的思想里,左也是林
燕子,右也是林燕子……
    于是,他干脆挪开书,拿起《中国妇女》,激动地阅读林燕子的事迹,当他读
到林燕子带领社员们,在冰天雪地之中开山劈石,一篓篓地从河滩背客土①,在自
古以来的荒山上叠起一堰堰的梯田,种上了庄稼的时候,他的眼睛润湿了。
    ①客土:从他处这来改良本地土壤的土。


    苏淼如深深地沉浸在林燕子的斗争和生活里边,以至文化馆的馆长开门进来,
他都不知道,直到馆长走到他的身边。
    馆长亲热地问候他早,告诉他说:
    “刚才,长关公社主任林燕子来电话……”
    “什么?”苏淼如霍地一下站了起来。
    “林燕子来电话说,”馆长没有注意苏淼如的异常的反应,继续说,“下月九
号,他们公社召开还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她请咱们文化馆去一个人讲讲文艺
阅读的问题。我们考虑让你去……”
    “我?讲文艺阅读?我讲不了。”苏淼如慌乱地说。
    “不要谦虚嘛,”馆长亲切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我告诉林燕子了,咱们这儿
来了一位大学生,她特别欢迎。她说,还盼望你到村里去,给青年们讲一讲《红岩》,
许多青年想看,找不到书。”
    “我、我、我不行啊!”
    “有什么不行呢?去干吧。现在农村知识青年增多了,一定要把文艺阅读的辅
导工作抓起来。有困难,咱们一起商量吧。大家对你的期待很不小呢!”
    馆长走了,苏淼如呆呆地站在那里。
    瞧,这一次是“真正的”林燕子出现了!林燕子要求他,不,是命令他去工作。
    从昨天下午,林燕子——“真”的林燕子和“假”的林燕子,闯入到他的生活、
他的有着特殊气味的图书室来了,他没有丝毫准备,他的心被搅得波浪滔天,无论
怎样,他也躲不开她们的明朗的眼睛的逼视。似乎有许多问题,许多重大的、关于
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等待着他去好好地想一想,想一想……
    怎么办呢?
    他点起一支烟,使自己平静,然后缓缓地走到窗边,向外望去。
    秋天的晴空,晶蓝如玉,细鳞似的发光的白云,伸展成大扇面形,使白云下的
庄稼显得葱郁黑碧。夹着大棒的玉米,弯着头缨的高粱,还有一大片谷子——那是
“刀把齐”,那是“大白”,苏森如最近才学会了辨认几种谷子——都长得十分茁
壮。大路上有膘肥毛壮的青骡子驾着大车,车上装着堆成小山似的茄子、冬瓜。大
路这边,社员正在浇大自菜,苏淼如似乎嗅得见地里的芳香的新鲜的沁人心脾的生
菜味儿。
    “今年会有一个多么好的收成啊!”苏淼加快乐地想,“那姑娘把《红岩》当
做动员秋收的传单呢。”他笑了,但是,不等他笑出来,一个尖锐的思想突然钻进
他的头脑里:
    “如果说她们用《红岩》动员秋收是亵渎了文学,那么我呢?我的一切,我的
情绪和我随着《红岩》一起寄走的信,又算是什么呢?”
    这个思想是这样严厉,这样尖刻,像一把匕首一样指向他的胸膛,他战栗了。
    他哆哆嗦嗦地走回办公桌边,马上拿起笔办公。
    《刘胡兰小传》:丙5033,《向秀丽》:丙5034,《在……》,慢着,他又有
了新的发现。
    他拿起《刘胡兰小传》和《向秀丽》两本小册子,凝视着倔强无畏的刘胡兰和
质朴磊落的向秀丽,再看看《中国妇女》的封面,他恍然了。
    原来,不论是刘胡兰,是向秀丽,是林燕子,不管每个人的年龄、经历、事迹、
面孔有着怎样的不同,她们都有着一样的眼睛。清亮的、充满热情的、望得很远、
又很坚定的眼睛,这些眼睛注视着他。
    原来——他这才明白,那个前来借书的小姑娘,是不是林燕子,这是并不重要
的。重要的是,她,她的女伴,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长着和刘胡兰、向秀
丽、林燕子一样的眼睛,一样的心。
    苏淼如跑去找馆长,说他要下乡了解情况,同意准备一下,好给长关公社的青
年作报告。馆长赞许地点了头。于是,他急急向邮局跑去,在那多嘴的邮务员惊愕
的注视之中索回了邮包,取出了《红岩》。他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在明丽的秋阳的
照耀下,他要翻山越岭到紫李子峪去。他必须在晚饭以前把书送到那里,必须赶在
她们的团日举行之前。
                                               1962年
 

虚阁网www.Xuges.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