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晓声 > 感觉日本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初识日本人(5) | |
|
|
可是我一次也没给他回过信,一次也没给他寄过贺卡,第一年第二年收到他的贺卡。以为不过是日本人的礼节。但是第三年第四年直至去年,年年都收到.已有七八份。它们在我心中就渐渐沉甸甸的了。哪怕完全是一种礼节,对这种礼节的顾全态度,在我们中国人之间也是不多见的。何况我已经不将那些贺卡仅仅当成礼节,而开始视为真挚的友情了。真挚的反意词是虚伪。人不太可能将一种虚伪延长七八年之久。我足中国的普通公民,他是日本的普通公民,正如我对他无所求一样,他对我也是无所求的。生活在两个国家里的互无所求的男人,这一种友情是值得珍视的。池田老先生是很珍视了,我也要像他一样珍视起来。今年我一定要买最美的贺卡寄给他。并写上对他和对他夫人的衷心祝福…… 彬本达夫先生 我结识的第二位日本人,是早稻田大学的彬本达夫教授,名副其实的正教授,不是那个冒牌的“梁晓声”所自我吹嘘的什么正教授。彬本达夫先生还是早稻田大学近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他译过我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母亲》、《黑钮扣》,皆发表在《当代中国文学季刊》上。我们的交往当然是从他译我的小说开始的。而我见到他是在一九九二年或九三年。他来北京参加“老舍作品国际研讨会”。 “我是中国方面正式邀请的唯一的日本代表”──他在电话里这么对我说,语调中充满着自豪感。我请他到家里来做客,他愉快地答应了。 他来那一天我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门口迎候他,却没想到他是乘公共汽车来的。那一天极热,太阳很毒。这他可就自找苦吃了。又提前一站下车,在太阳的暴晒之下走了二十多分钟。 我见到的是一位斯文懦雅的日本男人。看去完全不像五十五六岁,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五六岁,四十八九岁的样子。穿一件白色的绸质的拉链衫。襟怀敞开着,内里是圆领背心,肩挎一个旅行兜。就是被我们中国人叫作“马粪兜”的那一种。手里攥着手绢儿,一边匆匆走一边不停擦汗。他使我联想到一位从外地,从南方某地到北京开会的语文教师,他的衣着也随便得不能再随便。 完全是凭着一种直觉,我认定了从远处匆匆走来的他便是彬本达夫先生,于是迎上去…… “你怎么会一眼就看出是我?你也没见过我的照片啊?难道我这样子还不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男人么?” 他“友邦惊诧”了。 我笑了,说:“别人告诉我,日本人走路,都像在赶时间一样急急忙忙的。” 他也笑了,连说:“对对。”──低头看了一眼手表:“还好,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提前三分钟。”听他那口吻,仿佛如果迟了三分钟,就必促成什么大错似的。 我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乘出租车? 他说:“在中国,我当然更喜欢像普通的中国人似的挤公共汽车。那种感觉对我很重要,机不可失。” 和我一起走着,他也走得很快。快得我有点儿跟不上他的步子。 我说:“我家不远。” 他歉意地说:“那么我是应该走得慢一点儿。” 然而我发现他似乎不会慢走。或者太不习惯于慢走。上身微微向后倾,仿佛企图牵制住一条我所看不见的大狗,而它带着股蛮劲儿企图挣脱了往前冲。 当时谌容大姐正坐在我家里。她那一日为了什么事儿到北影,顺便来我家坐坐。 走进我们童影宿舍楼的院子,我才告诉彬本先生家中还有另一位客人。 “是么?”──他的脚步停住了,沉吟片刻,断然地说:“如果你觉得同时接待两位客人不太方便的话,找可以先回避的。街对面的土岗就是元大都的城墙遗址吧?那么我先去吊古。体会体会中国古诗中‘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的襟怀也不虚此行……” 我说:“没什么不方便的。我的另一位客人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以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熟悉,最多猜三次,准能猜得到。” 果然,他只猜三次,便猜到了是谌容大姐。 “能见到她我太高兴了!我读过她许多作品!” 我说:“她也很高兴见到你啊,否则早就走了,不等在我家里了。” 我和彬本先生和谌容大姐互谈了一个多小时。彬本先生频频为我们拍照,我也频频为他和谌容大姐拍照。 他因还有事先告辞了。我陪谌容大姐又聊了半个多小时。送她走至路口,却又迎头碰见了彬本先生。我以为他将相机忘在我家了。不料他有些窘地对谌容大姐说:“真对不起,我竟将您的扇子带走了。坐上了出租汽车才发现手中的扇子……” 谌客大姐愣了愣说:“不是我的扇子,是晓声家的……” 那是一把旧纸扇。已破了多处。飞机上赠给乘客的。 我望着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嗨,为这么一把破扇子,扔道上都没人捡!……” 谌容大姐几步快走到路边,招手替彬木先生拦住了一辆出租车。 望着出租车载彬本先生驶远,谌容大姐自言自语:“这就叫‘生活细节’啊!彬本达夫,我以后会记住这位日本文人的名字的。”──沉思地望着我又说,“咱们都可以和这个日本人交朋友。他再来北京你一定通知我,我要请他到我家做客!” 我知道谌容大姐的交往原则一向太过严谨。彬本先生显然给她留下了极良好的印象。 于是我说:“我交往的人嘛,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质量是肯定没问题的。” 彬本先生再没来过中国。 但是像池田老先生一样,年年寄贺卡绘我。今年五月,他在执教之余,译毕我的小说《黑钮扣》,依然发表在《中国当代小说季刊》。它是他和几位热爱中国文学的同仁们自费创办的,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他们没稿酬可言。有时还要自己掏腰包补贴印刷费。所以,尽管他已经译了我十余万字的作品,我却从未向他讨过原著费。至今我仅收到过十五美元,还是他主动寄来的…… 日本穷人家的女儿 我见过的第三位日本人是年轻女性。当年外语学院的留学生。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她也没有名片留给我。彼此没什么友情基础,故只能算是见过。 但她印在我记忆中的印象却是较深的。 |
|
|
|
虚阁网(xuges.com)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