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遗恨·第三部 洋务买办
刘鹗初会罗振玉
惜阴堂一场风波过去,铁云想尽办法弥合与若英的感情,虽然依旧生活在一起,面
子上还能过得过去,终不免有了伤痕,再不能如往日的亲密无间了。
铁云守丧期间,少有应酬,也不便公然出入妓院,家中订了一份上海申报,经扬州
运抵淮安,惟以读书阅报品赏碑帖古玩消遣。闲来无事,忽然想到要为书房取了斋名,
因为喜爱收藏古代陶瓦、泥封、碑帖、青铜器,往往残头缺脑,因此将书房取名“抱残
守缺斋”。
是年四月的申报上曾登载甲午恩科会试的消息,这一科的状元是南通张謇,江苏省
又多了一名状元,很使淮安哄动了一阵子。六月以后,报上经常刊登日本军队侵略朝鲜
与驻朝清军交战的新闻。
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于仁川港外袭击我运兵增援的分遣舰队,清军战败,损失
兵舰两艘,淹死士兵一千多人。二十四日,日军又袭击牙山清军,清军败退平壤。中国
朝野愤怒,想不到这个自古以来向中国进贡讨封的蕞尔岛国竟亦敢效法欧美列强,爬到
大清帝国的头上来了,这还了得!民间气愤不平,恨官军不争气,朝廷自皇上载怡及帝
师翁同和、李鸿藻以下的主战派,则磨拳擦掌,逼着李鸿章对日开战,以为北洋海陆军
主力一旦参战,小日本必败无疑。李鸿章洞察北洋海军和淮军没有必胜把握,力劝朝廷
避免战争,与日本谈判解决朝鲜问题,慈禧太后初时也赞同李鸿章的主张,帝后两党相
持不下,中日之间是否会正式开战,成了淮安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
七月初一日,铁云忽然接到毛庆蕃从北京拍来电报,说是朝廷今天下诏对日宣战,
大军已经增援平壤。立秋之后,又传来消息,湖南巡抚吴大澂慷慨请缨,愿率湘军出省
赴朝鲜督战。皇上立时优诏批可,着实把大澂夸奖了一番。大澂爱国心切,热血沸腾,
这一回以书生从戎,又想干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接到朝廷谕旨,立即于七月二十
六日交卸巡抚印信,率军出发。神州大陆充满了雪耻克敌的乐观气氛,总以为自从鸦片
战争以来五十余年间所受外国侵略的耻辱,可以一扫而清了。铁云兄弟也兴奋非凡,铁
云道:“吴中丞此番请缨杀贼,令人耳目一新,上回在河督任内所受的挫折可以洗刷干
净,重新扬眉吐气了。”
孟熊笑道:“这位吴中丞该已是花甲之年了吧,仍然锋芒毕露,可说是古今罕见,
但望他此番一帆风顺,旗开得胜,不致于再弄出大笑话来。”
铁云道:“几年不见中丞,这次请旨出征,确是旷世壮举,该有所表示才对,可惜
路远不能面贺,就写封信去吧,托实君代为转达。”
“很好,君子不忘本,信尾代我附笔问候。”
铁云回到惜阴堂抱残守缺斋,专心致意地写起信来,他引用古来出塞征战的名将来
歌颂慷慨赴敌的大中丞,这些民族英雄,一个个在他脑中闪来晃去,仿佛吴大澂金盔金
甲,跃马挺枪,大呼着一骑当先奔驰在辽阔的战场上,成了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
的薛仁贵。然而另一个悲剧英雄李广也在他的脑中冒了出来,这位毕生与匈奴作战为匈
奴所畏惧的“飞将军”,据说是“数奇”(命不好),屡战无功,至老不曾封侯,被大
将军卫青嫌弃排挤,自杀而死。吴中丞该不会是李广之流吧?他皱了皱眉,想赶走这个
古怪的念头,可是不成,白发将军李广自刎在浩浩沙漠中的悲壮形象,始终盘旋在脑中,
心惊肉跳,挥之不去。他叹了口气,搁下笔,踱到庭院中浓荫蔽日凉风习习的葡萄棚下
徘徊了一会,头脑稍稍清醒了些,方才回进书房将信一气写成,从头看了一遍,还算满
意,封固了托民信局捎往北京。从此又多了一重心思,日日等待前方的捷报,为了国家
雪耻,也为了祈求吴中丞不致于落到汉将李广的下场。
整个七月和八月上旬,中日前线密云不雨,海陆两军平静无事,人们紧张期望的心
情渐渐松弛下来,也许日本政府不愿冒险与中国作战而偃旗息鼓了。这天午后,铁云小
睡起来,天气转凉,换上灰呢夹袍,与若英谈了一会家务,闲闲地步出宅门,李贵跟上
来傻笑着道:“二老爷,多时不曾活动了,带咱出去遛遛腿吧。”
铁云朝他笑着点了点头,于是主人背了手在前走着,李贵穿一身白布短褂裤在后跟
着,煦煦阳光下,两条人影映在青石板大街上,一条是主人的,不高不矮,胖鼓鼓的,
一条是仆人的,高高壮壮,像座塔似地腰挺背直,颇有虎背熊腰的气概,一双大布鞋,
走起路来发出哧哺哧哺的响声,令人想象他那双肉掌一定也和山大王肉呼呼的虎掌一般。
他一边走着一边嘴里不住嘀咕着:“说打又不打了,说打又不打了!”
铁云回头朝他瞪眼道:“谁说不打了?要你瞎起劲!”
“嘻嘻,出出气嘛!”
转了几个弯,来到鲜鱼市口,这是铁云最爱来选购书画碑帖古董闲逛消遣的地方。
他先到古董店浏览了一会,欣赏了几件新上架的青铜器,看中了一座商鼎,铭文一百多
字,字字清晰,造型亦精美,可惜索价二千两,李贵在旁伸了伸舌头,铁云笑了一笑,
只能望而却步,心中却暗暗慨叹:“哪一天我刘铁云才能毫不踌躇地一掷万金,尽买所
喜爱的古董碑帖?”
于是踅到隔壁碑帖店,他也是这里常客,没事常来坐坐,与掌柜熟极了。店堂分成
内外两间,外间长桌上放了平常碑帖,另外两口玻璃柜台内放着一些精品,由一个中年
伙计照应着,至于稀世珍品则藏在内堂,非有资力购买的老主顾是不会拿出来的。铁云
踏进店堂,掌柜便从里间出来招呼道:“二先生好久不曾来了,里面坐吧,正有一件绝
妙的佳品,二先生一定是欢喜的。”
铁云笑道:“好极了,我猜想掌柜近来必有收获。”
掌柜捧出一只锦匣,打了开来说道:“这份碑帖是湖南巡抚吴大澂中丞用篆体书写
的说文部首,可是难得的珍品吧?”
铁云喜道:“我在中丞手下做过事,朝晚亲蒙教诲,知道他对青铜器和古代文字很
有研究,书法也是上品,他曾有一封亲笔书信给我,至今珍藏在家。今天这件篆书碑帖,
浑厚苍劲,力透纸背,更叫我大开眼界,如果刻在青铜器上,几乎可以乱真了。掌柜的,
多谢你,这件碑帖我要了,需要多少银子,回头差伙计到舍间去取。”
掌柜笑道:“时人的拓本,卖不了高价,老主顾图个高兴,就算八十块银元吧。”
铁云听了大喜道:“值得,值得。”
光绪十五年广东开始铸造银元,各省纷纷仿效,市面上银元渐渐多了起来,与白银
同时通用,大笔交易还是以银两为主。
于是铁云细细地逐页揣摩起来,不觉时光之易逝。忽听得外间伙计的声音:“罗先
生,站累了吧?坐着看吧!”铁云抬眼见一人穿着浅蓝色布袍,正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
俯首读帖,听了伙计的话,说声:“多谢!”头也不抬,一手向后摸凳,一边便要坐了
下去,却离凳还远,眼看将要倾跌下去。伙计慌忙扶住道:“罗先生,凳子在这里哩!”
于是将方凳塞到那人腿后,那人也不客气,依然头也不抬地坐了下去,继续翻阅那份碑
帖。因是背影,看不清那人的面目。铁云轻轻笑问道:“掌柜,这位客人不愧是个碑帖
迷,简直雷打不动,入了神了。”
掌柜感慨道:“这位顾客大概是在做学问,常来这里研究碑帖,一站半天,却从不
买,大概家境清寒,手头拮据。我看他精神可嘉,所以关照伙计,但凡他站得太久了,
就搬一张凳子给他歇脚。”
“呵呵,掌柜可算是天下穷读书人的知己了。我也欢喜碑帖,不知这位顾客姓甚名
谁,很愿和他结交。”
掌柜道:“说起此人,府上大先生一定熟悉,他姓罗名振玉,字叔蕴,原籍浙江上
虞,生于淮安……。”
铁云不等掌柜说完,便大笑着快步出内堂,走到振玉面前,这才看清是个瘦瘦的面
容苍白颇为近视的书生,年纪好像三十出头(实际不过二十九岁),捧着碑帖,那鼻尖
几乎钻进帖中去了。于是又大笑着抓住他的肩膀,摇晃了两下,嚷道:“叔蕴,原来是
你在这里,认得我吗?”
振玉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惘然抬起了头,不知是怎么回事,慌忙站起来道:“对不
起,是要凳子吗,你拿去吧。”
铁云又大笑道:“叔蕴,谁要你的凳子了?我是刘鹗,我们神交已久了。”
振玉这才回过神来,苦笑道:“我刚才读帖走神了,竟不知站在面前的就是久已仰
慕的刘府二先生。”说罢放下碑帖,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
铁云连忙还了乱,说道:“别客气,还是称我铁云好。”于是挽住振玉走进内堂,
说道:“掌柜,你不知道这位罗兄虽未见过面,却早已通过信了,今天有幸在这里见面,
打扰了,我们在这里谈一会。”
“尽管请坐,小店内堂本就是文人雅士聚会之所,欢迎还来不及哩。”
说罢捧起水烟袋敬烟,振玉谢却了,铁云接过水烟袋,问道:“叔蕴,你在研究碑
帖吧?”
振玉局促道:“班门弄斧,想搜罗些材料作一篇小小考证,所以到这里来打扰了,
很过意不去。”
掌柜道:“不要紧,罗先生尽管来,刘府二先生是敝店的老主顾了,二先生的朋友
也就是我们的朋友,不必见外。”
振玉道:“多谢掌柜。”
铁云道:“叔蕴,舍间稍稍藏些碑帖,可惜安不下心来研究,你若需要,可以常来
一块儿鉴赏探讨。”
振玉道:“惭愧得很,我常到尊府大先生处借阅书籍,已有多年了,今天见过面,
我也会到府上拜会你的。”
铁云吸着水烟快活地笑道:“那最好了,守孝在家,正愁没人谈心哩。”
正说得高兴,报贩送来刚由上海运到的申报,伙计递进内堂,铁云接过来一眼瞥见
了大字标题,不觉惊呼道:“不好,官军在平壤吃了大败仗了。”于是一条条电文读了
下去,才知日本军队暗暗切断了平壤清军的退路,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清军统帅叶志超
却日日置酒商会,浑然不觉。日军于八月十六日发动猛攻,清军总兵左宝贵阵亡,提督
叶志超率诸将仓皇突围北逃,死伤惨重,平壤陷于日军,所有储存的军械粮饷都拱手留
给了敌人。读完了电文,铁云拍案叹息道:“官军精锐都在平壤,这一仗损失惨重,中
日之战恐怕凶多吉少。”
振玉道:“现在只能指望北洋海军了,如果海军胜利了,战事尚有可为,如果也败
了,恐怕战火就要烧到鸭绿江西边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了。”
众人嗟叹了一会方才散去。铁云回到家中。孟熊也正在读报,两人又为平壤之败叹
息议论了一番,铁云方才说道:
“大哥,今天在碑帖店遇见了罗叔蕴。”
孟熊放了报纸说道:“你也真是,同住一城,直到今天才相识,大概你认为罗叔蕴
不值一交吧。”
“不,不是我傲慢,确是生性疏懒。”
孟熊摇摇头道:“你的脾气瞒得过我?要是你钦佩一个人,会懒于和人结交吗?”
铁云讪讪地笑道:“也许是这样吧,不过今天见了叔蕴那样刻苦做学问的精神,我
完全改变了看法,他买不起昂贵的碑帖,常常在店堂里一站半天地孜孜揣摩,连掌柜和
伙计都受了感动,我是自愧不如。叔蕴假如手头宽裕一些,生活安定一些,他的学问一
定能够蒸蒸日上,大放异采,令世人刮目相看。”
“是这样。不是大哥自夸,十年前我就看出罗叔蕴是个可造之才,经常借书给他,
给他提供读书做学问的方便。”
铁云笑道:“大哥的眼光当然远在兄弟之上。现在我也想为罗君助一笔之力,听说
他仍然在家中办个书塾,教几个顽童,收入甚是菲薄。我家现在请的西席先生有意辞馆,
已经挽留他做到年底,明年何不就请叔蕴接替,束修从丰,也尽我们助人成才的一点心
意。”
“很好,我也有这个意思,过几天征求一下叔蕴的意见,如果他愿意,就这么定下
来吧。”
罗振玉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对甲骨文和青铜器等考古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脱颖而出
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苦学,也由于铁云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帮助。
不料才隔两天,报上又登出北洋海军大败的消息,八月十七日北洋海军主力舰队运
送援军六千人在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后,启锚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海军
袭击,北洋海军指挥不当,损失兵舰五艘,铁甲主力舰定远号等也受重创,狼狈逃入威
海卫军港,从此不敢出港应战。进入九月,日军侵入辽东,清军节节败退,北洋大臣李
鸿章奉旨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职留任。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一八九五年)正月,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海
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清廷见败局已定,而日本陆军尚在凶猛进攻,威胁京津,只得降旨
开复李鸿章的一切处分,派为头等钦差大臣,赴日议和,而以云贵总督王文韶署理直隶
总督。那位请缨赴敌奉派为“帮办军务”的吴大澂率军由山海关出发,进驻营口以北的
田庄台,统率清军各部抵敌西侵的日军。反攻海域。可是大澂指挥不动临时拼凑的六万
乌合之众,连他由湖南带来的湘军将领也多是贪生怕死之徒,大澂本人又不懂军事,海
域未攻下,却被日军偷袭了田庄台东面的牛庄。大澂怕后路被截断,仓皇放弃田庄台,
夜奔锦州,羞愤拔剑自杀,被部下劝阻。朝廷下旨申斥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
皇上念他勇于请战,命他回任湖南巡抚。终因御使们纷纷弹劾,不得不将他开缺罢官,
回转家乡苏州,后来又得了“永不叙用”的谕音。吴大澂光采辉耀而又不无可悲的一生
就这么如秋夜流星般一闪而逝了。至于那位以钦差大臣身份统率关外清军的两江总督刘
坤一却比吴大澂乖巧得多,他常驻天津,不肯临敌,被朝廷严旨催促,才进驻山海关,
始终不曾出关一步,吴大澂倒了楣,他却安然无恙地回任两江。大澂书生本色,全凭一
时报国血气,怎敌得过袖手旁观的官场老手。
新春之后,罗振玉到刘府教书,教授孟熊次子大临,三子大猷,铁云的三子大缙,
四子大绅,以及邻居家的几个孩子,束修每年二百元,从此生活有了改善,课读之余可
以从容研究学问了。
是年三月,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赔款
二万万两,消息传来,举国激愤,纷纷反对割地求和,后来李鸿章利用列强之间矛盾,
请俄国联合法德二国出面干涉,以三千万两代价,逼迫日本交回辽东半岛。中日甲午之
战暴露了清廷的腐败和国家命运的垂危,爱国志士莫不悲愤填胸,有人寄希望于光绪皇
上,要求变法维新,有人则认为惟有推翻腐朽的清廷,才能复兴中华,革命运动从此蓬
勃兴起。这一年正是乙未科会试之年,数千举子集于京师,广东南海举人康有为起草上
皇帝万言书,要求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各省应试举人梁启超等在万言书上签名的达一
千三百余人,呈递给都察院转奏皇上,是谓“公车上书”,可惜都察院不敢转递。革命
党人孙文则联合兴中会志士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满清。李鸿章签约回国后,被
国人所唾骂,成了众矢之的,朝廷给了他面子,命他入阁办事,因为他仍是文华殿大学
士,不过内阁无权无势,他也成了朝中的闲人了。
铁云兄弟嗟叹国事不振,忧愤不已。铁云激动地说道:“鸦片之战,敲响了我中华
民族的警钟,然而醉生梦死者依然故我。以为老大帝国经得住大风大浪。现在甲午一战,
才真正把国人唤醒了,我们退无可退,再长此因循苟安下去,国将不国,人人都当亡国
奴了。我不是朝廷大臣,亦非军人,上书无门,请缨无路,做老百姓的欲求挽救国家于
危亡,惟有投身实业,振兴经济,富国然后可以强兵,仅靠国人自身的力量难以办到,
应该借重洋人的资金技术,开矿、办工厂、造铁路,这才是一条捷径。李中堂早就看到
了这一点,所以是人中英杰,可是仅靠官方的力量还不够,普天下四万万同胞都动起来
了,众志成城,国家才有救。大哥,但等孝满进京,兄弟就要走这条依靠洋人之力办矿
建铁路的光明大道,不管会遭受多少非难,遇到多少困厄,此生不灭,此志不渝!”
虚阁网www.Xuges.com
下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