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中国式房奴 > |
序言 |
|
/高海燕 “房奴”一词是深圳制造,作为工作在深圳的一个房地产观察者,我见证了这个词汇产生的过程以及了解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性公共话语的更为宏大的时代背景。 当然,众所周知的是,人们会把“房奴”看成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使用它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情绪的愤懑和人生的无奈,而我却更愿意用娱乐化的心态待之,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不是一个公共学者应有的姿态。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与房子有关:一个美国妇人和一个中国妇人在天堂相遇,美国妇人满足的说,我来天堂之前,终于把我供的那套房子所欠的钱还清了。中国妇人也很骄傲,她说,我来天堂之前,终于攒够了买房子的钱买了一套房子。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房奴”,但却又是迥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观。如果做“房奴”不可避免,换了是你,你更愿意是她们中的哪一个? 应该说“房奴”是一个经济现象。其实,在任何国家,不动产都是最为稀缺的,也是相对昂贵的,它并不能为所有人拥有。中国人有太强的不动产情结,“买地、置业、讨老婆、生儿子”曾经是几乎所有中国人一辈子必须要干的“大事”。这种传统价值观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是商业上重要的需求动力。2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以年10%的增速发展,其中80%转化成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中的40%又转化为储蓄,形成金融资产,并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都转化成了不动产,全民置业的现实让人多地少的中国充满负荷。 在某种程度上,“房奴”还是个人口问题。随着60、70年代的人成为社会中坚,受到良好教育的80年代的人也开始提前登场。三个时代的人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比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格外热闹。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生活的愿望,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找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迫切,房子作为一种生活意义集成者很自然的就成了“不可承受之重”,中国人的置业周期被空前缩短和提前了。一代人一代人的梯度置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历史,三代人一起在通过“房子”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 《中国式房奴》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中国式的背景之下,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几乎与每一个人都存在关联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房奴”的时代,《中国式房奴》却有了更为普世的意义和提示价值。 《中国式房奴》是一部关于爱情,关于异乡生存,关于购房指导,关于70、80年代的青年男女住房观的写实小说。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的小说叙事版本来阅读。作为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经济学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素材,事实上我在这里找到了我所需要的一种现实观照。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还在《中国式房奴》一书中看到了我身边很多人的影子,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沉浮…… 人生本来不容易,可是生活却还要继续。 如果做“房奴”不可避免,我们宁愿做一个快乐的“房奴”。 尚洪洲先生委托我为他的新作作序,我读了他的小说后也确实感慨良多,在此先和诸君分享。 是为序。 高海燕简介 高海燕 男 36岁 中国知名房地产研究专家、行业意见领袖之一,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国民城市开发研究所特邀所长和首席专家,2005深圳市房地产行业十大风云人物之一,《中国房地产业大全》全国编委。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