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二十五


  金圣叹评论这一回书,说是张都监把武松引进内宅,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出去了;我的看法,如果矛盾不进一步激化,武松被押走了,事情也许就完了。武松的容忍度,只能到此为止。仅仅栽赃诬陷,张都监等人的性命还能保全;听信了张团练的馊主意,这才是自寻死路。这一下惹怒了武松:在这样的情况下武松如果还不怒,那就不是武松,而是林冲了。他先在飞云浦结果了两个解差和蒋门神的两个徒弟,又返身回到孟州,杀了张都监家大小男女十四五口:一个喂马的马夫、两个厨房里的丫环、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两个亲随、张都监夫人、玉兰和两个"小的",外加两三个妇女;如果加上飞云浦的四个,这一次大开杀戒,一共杀了十八九个人。

  后人分析,武松这一次为报仇杀人,有该杀的,也有不该杀的。冤有头,债有主,飞云浦的四个,蒋门神和两个姓张的,一共七个人,算是在该杀的数儿之内;两个亲随,不但抓过武松,还可能在武松的柳条箱内栽过赃,可以算是"帮凶",可杀可不杀;其余十个,就是滥杀无辜了。报仇杀人,即便不算"英雄行为",至少也是"好汉行径"。因为杀的是贪官,作为囚犯,地位低下,已经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谋求解决,只好自己动手了。所以这一回武松杀人,算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山东快书说这一回书之所以要大肆渲染,就是因为它"大快人心",听众虽然自己不能亲手杀贪官,但也有一种得到宣泄的快感。

  按道理说,武松杀了蒋门神等人之后,就应该返身出来,不再杀那些无怨无仇的妇女。但他在"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的思想指导下,杀了许多不应该杀的人,特别是他曾经喜欢过的玉兰。可以理解,玉兰只是一个"养娘"的身份,地位和当年潘金莲在张大户家里的身份差不了多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主人家要她干什么,她就只得干什么。在都监府内宅大喊"有贼"的时候,这个玉兰慌慌张张地跑出来,说是贼在里面,这有两个可能:一是她听从张都监的吩咐,必须这样跟武松说;二是的确听见内宅喊"有贼",她也不过是随口这样说说而已。在她的内心来说,既不想害武松,也不会害武松,那么武松杀她做甚?--这时候,武松"善杀人者即英雄"的思想已经占了上风,救人苦难的"侠意识"完全消失,只剩下以我为中心的"霸意识"了。

  人性分善恶,这和阶级出身没有太大关系。官员、地主、商贾中有好人;工人、农民、士兵中也有恶人。以前的武松,虽然是个粗鲁的浑人,但是人性不恶;自从在十字坡认了张青做哥哥以后,不知道张青是怎么"开导"他的,善恶的界线模糊了;血溅鸳鸯楼以后,他的人性,就逐渐向"恶"的一面偏移了。

  关于张都监设计陷害武松一节,自古读《水浒》和评《水浒》的人,大致有两种看法:

  第一,张团练要害武松,办法多得很,本来就是争夺地盘的黑社会互斗,依旧可以用黑社会的手段诸如暗杀、下毒、收买之类整垮施恩、收拾武松,何况张团练从职务到势力,本来就比施恩大,而武松只是一个囚徒的身份,没有必要花这样大的力气,先要买通张都监,收用、笼络武松,然后定一条并不高明的计策,栽赃诬陷武松是贼,最后还要贿赂知府和衙门里的人,打算悄悄儿在牢房里整死武松。武松固然是个打虎英雄,可是到了牢营里,实际上已经是一只蚂蚁,张团练要害他,只要把他收到自己或张都监管下,或明或暗地把他弄死,都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何必要费这样大的力气,甚至屈身俯就,竟连夫人、养娘都上阵了?结果如何?他本想以此杀死武松的,却因此连自己及家人的命都断送了。

  这个观点,从道理上说是站得住的。小说中这样写,无非是为了要制造武松一天一夜连杀十九人这样一件"英雄业绩"。此外,张团练不报复不可能,一报复,武松非死不可,下面的一系列武松故事,岂不是没有了?

  第二,武松一口气杀了张都监一家男女十五人,未免太狠毒也太不分好坏了。这有两种原因,一来说明武松对张都监的痛恨,当时的江湖好汉就有"杀你一门良贱"的报复手段,--并不是武松一个人这样做,宋江攻打无为军,也是杀了黄文炳"一家良贱",包括许多家人仆妇在内;二来受作者"善杀人者即英雄"的错误观点支配,《水浒传》中,以善于杀人而被推崇的英雄,数量众多,可不止武松这一个。

  金圣叹评论"血溅鸳鸯楼"这一回书说:"此文妙处,不在写武松心粗手辣,逢人便斫,须要细细看他笔致闲处,笔尖细处,笔法严处,笔力大处,笔路别处。"不说连杀一十九人是否应当,却在那里啧啧有声地称赞施耐庵的笔法、笔力,是不是有些不分轻重、没说到点子上啊?评论太长,这里就不引了。

  武松逃出孟州,来到十字坡,在结义兄弟张青那里穿上了宽大的道袍,打扮成"行者"模样,从此变成了"行者武松"--当然是假冒的。从此,武松无法再在社会上混了,只好接受张青的建议,到二龙山投奔鲁智深和杨志入伙儿当强盗。

  武松本来是不愿意当强盗的。这一回是被逼无奈,成了杀人犯,走投无路了,只好委屈自己,当一回强盗玩玩儿。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脱漏:孟州在河南的西北,二龙山在山东的东北,二者相距两千多里路呢!武松要当强盗,以他的武艺,或者找个山头入伙儿,或者就近随便找个山头,就可以"独坐山岗,自立为王",何必长途跋涉,舍近就远?--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武松的故事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还要让他和宋江在白虎山见面,不把武松"调到"山东去,就无法完成故事的串联;第二,还是施耐庵没有弄明白二龙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前面说二龙山在大名府与开封府之间,那就是说,也在河南,离孟州似乎不算太远;到后来明确二龙山在山东青州附近,已经无法更改了。这也许正是"智取生辰纲"和"血溅鸳鸯楼"的话本原作者不是一个人的缘故。施耐庵进行编纂统稿的时候失察了,没有加以订正。--正确地说,施耐庵是南方人,从来没有到过山东、河北、河南,对于二龙山、桃花山、清风山、白虎山这些"强盗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心中根本就没一个准稿子。结果施耐庵变成了会移山倒海的骊山老母:这些山头一会儿在河南,一会儿在山东,一会儿又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当天夜里,武松经过蜈蚣岭,看见一座坟庵中有个道士搂着个妇女在调笑看月亮。道士不同于和尚,本来就有"火居道士"的名目,是可以娶老婆的。武松却不问青红皂白,就认定这个道士是坏人,于是"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一心想拿这个道士来"试刀"。这又是他"霸意识"恶性发作的具体表现。小道童出来开门,他先把道童一刀杀了,接着又杀了那个道士。最后问那女人,才知道那道士果然是个坏人:正是这个道士杀了女人的父母兄嫂,又把她掳到这里来奸淫的。这样看来,武松杀道士,也算是为民除害。但是事先没有调查清楚,就动手杀人,而且杀人的动机和目的,竟然是"试刀"!--想试试刚从张青那里得来的戒刀是否锋利。这就有些匪夷所思、太不把人命当一回事儿了。后来问清楚了:这个开门的小道童,也是这个道士掳来服侍他的。这样看来,这个小道童是不是误杀了?是不是在"行侠仗义"的名目下,公然又一次滥杀无辜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