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 > |
十 |
|
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大虫见掀他不著,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翦。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翦;三般捉不著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老虎捕人,蹿起来,扑过来,想把人抓到自己爪下,都能够理解;这一掀、一翦,可就不好理解了。许多说书人和山东快书表演者,说这一段书,都说不清楚。 高元钧的《武松传》说这一节,是按照《水浒传》的原文发挥的,老虎一扑没扑着之后:"只见老虎的腰呼地一声往上扬--'咵'地一声打过来,武松又闪身躲一旁。'咵嗒'!这只虎用胯打没打着武老二,'哞儿!'把尾巴一拧像杆枪,兜着个地皮往上扫,又奔那好汉武二郎……"他把"一掀"解释成"用胯打","胯"是臀部,也就是"老虎屁股",怎么用来"打人"?可见连他自己也没弄明白。 王丽堂的评话就没有按照《水浒传》的原文走,而是改为:虎有三威,第一威是虎啸,第二威是虎扑,第三威是用虎尾扫。她也知道这"一掀"不好讲,给"虚化"了。 这"一掀",从字面理解,似乎是把腰拱起来。可这只是"发威",结合吼叫声,可以震慑人心,是吓唬人的行径,并不是老虎"拿人"的本事。至于用尾巴"翦",大概就是"抽打"的意思,这一老虎捕人的"招数",只见于《水浒传》,在别的书中,都不见有相同或近似的描写。而且人在老虎身后,即便这一翦力道很大,准确性是很差的,不相信这一翦就能置人于死地。何况老虎的身子相当灵活,人在老虎背后,它不但可以回过头来看,只要一扭腰,就可以转过身子来,发起第二次攻击。"老虎背后看人最难"之说,无非也是想象。我家以前养过猫,看见猫和小狗斗的时候,那猫确确实实先是一扑,扑不到对手,就把背拱起来,发出"呼呼"的怒吼声,最后发觉自己不敌,这时候急忙转身,竖起尾巴一翦,接着就逃之夭夭了。看起来,《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老虎捕人,其实是从猫狗相斗中"领悟"出来的。有画家"比猫画虎",也就有作家去"比猫写虎",其实都是骗人的招数,并不高明。--反正你不能去检验真假。 不但老虎捕人的描写虚构,下面的一段描写,就更加不合乎情理了: (武松)一棒劈不著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 这里关键的一句是"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而时间正是"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正是武松"性命交关"的时候,如果手中没有家伙,还想找一根木棍或者石头来当武器呢,手中拿着"半截儿哨棒",他舍得扔掉?他傻呀?真不要命了么?尽管武松的拳头"有铁锤般大小"(此话也不准确,铁锤有大也有小;这里应该说"铁锤般坚硬"),而且是"尽平生之力"打的,但是拳头终究不如木棒打起来有力道吧?他为什么要把"半截儿哨棒丢在一边",却用拳头去打?显得英雄?要试试自己的拳头有多厉害?最后,都已经快把老虎打死了,武松却"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可见他也认为用半截儿哨棒打,还是比用拳头打厉害。 总之,武松如果不是傻子,就不会在这关键时刻把半截儿哨棒扔掉而用拳头打;如果一只手按不住老虎,还可以踏上一只脚或用膝盖顶住嘛;打的部位,应该是老虎的要害处--软肋,而不应该是脑袋。--脑袋被手按住,已经无法击打了;再说,用拳头打老虎脑袋,那是很坚硬的部位,不但自己的拳头硬碰硬吃不消,也打不死它呀! 说穿了,武松打虎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旁观者。因此,他究竟是怎样把老虎打死的?用拳头还是哨棒?这老虎是饿晕了?还是病重了?都没人知道,只能事后听武松自己说。--王丽堂说的评话《水浒》,就说是这只老虎刚交配回来,又渴又乏。这是她个人的发挥,可能是给老虎没力气找个台阶儿下吧。所以,武松究竟怎么打的老虎,这是一笔糊涂账,根本就说不清楚的! 武松打虎之后,一共给人家叙述了三次打虎的经过。第一次第一遍是他打死老虎以后,走下景阳冈来,遇见了两个猎户,猎户问他可曾看见大虫,他轻松地说:"刚才在冈子上乱树林旁边,正撞见那大虫,被我一顿拳脚打死了。"只说"一顿拳脚",没具体描述身段、招数。两个猎户不相信,武松才把那"打虎的本事再说一遍"。这一遍,当然要具体一些了。但是猎户似乎仍不相信。一会儿十几个乡民聚拢来,两个猎户让武松把打虎的经过再说一遍。这一回,当然说得更详细了。但是乡民们似乎仍不相信。 第二次是在"本处大户的家里",武松"再把那打虎的身段拳脚细说了一遍"。不但是"细说"了,而且加上"身段拳脚",自然是有声有色的了。 第三次是在阳谷县的大堂上。知县问他怎么打的大虫,"武松在厅前把打虎的本事再说了一遍,厅上厅下众多人等都听得呆了"。--这一回施耐庵没有"明写",而是"侧写",不写武松的原话,而写听众们的反映:这一回,听众们不仅仅是"不相信",而是"听得呆了"。可见他是越说越神,神到把大家都"听呆了"。 可以这样理解:武松在县大堂上的精彩演说,曾被许多人听到,于是流传四方,于是越传越神,于是流传到了说书人的耳朵里,于是编出了一段打虎的大书,于是镇住了许多听众,于是最后被施耐庵抄进了《水浒传》中,于是形成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文字。 穷本溯源,"武松究竟是怎么打死老虎的",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大家也只能听他一个人演说。后人的许多描绘,都是根据武松自己的叙述演绎的。 这样形成的文字,其中有水份,难道还值得怀疑么? 不过话还是要说回来:即便武松就是用半截儿哨棒打死了老虎,也仍不失为英雄。第一是他的神力和胆量;第二是他打死的老虎,是一只吃了好多过路人的"危害百姓"的老虎,以至于景阳冈上都断绝交通了。打死这样一只"恶虎",为民除害,称他为英雄,难道还不应该?难道还过份吗? 问题在于:拥有"英雄"称号的武松,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在他一生的事迹中,是不是能够保持他这个"英雄"的称号。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