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我是湖南人 > |
霸蛮和灵泛,湖南人的两个法宝(4) |
|
他哪里知道,粟裕志在全歼他的第七十四师。解放军的炮火越来越猛,攻击越来越激烈。步兵向芦山和孟良崮发动总攻。张灵甫师虽然炮多,却被华野的炮火压制得无法还击。解放军仅用二十分钟就占领了芦山。张灵甫此时才觉得大事不好,握着报话机向各援军苦苦哀求:“向我靠拢!向我靠拢!我顶不住了!” 但是,各路援军都被解放军拖住了。 华野第六纵队特务团直捣崮顶张灵甫的指挥部。张灵甫被击毙。孟良崮守敌顿成无首之龙,纷纷举白旗投降。第七十四师一万多人被全歼。蒋介石被迫放弃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一年后,毛泽东在西柏坡对粟裕说:“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七十四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我毛泽东呀!” 粟裕的大将风度,每每表现在大战时的沉着镇定,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麋鹿兴于左右而目不瞬”。抗日战争中,苏北黄桥战役前夕,粟裕住在溧阳水西村,军务之余,仍然荷锄下地,与农民闲话桑麻。从他身上,根本看不出大战在即。当他率领几千人在黄桥歼敌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时,毛泽东说了一句极有预见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粟裕作战善于示形,以迷惑和调动敌人。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战于鲁中”,就是示形的范例。 粟裕总结自己的战争经验,提出了六条原则:一,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二,不在于消灭敌人多少,而在于消磨敌人;三,支配敌人,掌握主动;四,积极进攻,绝少防御;五,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六,越是在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和望远镜。这四样东西须臾不离身。粟裕善骑马,能倒骑马背,和张果老倒骑毛驴一样。他常在行军途中召开“马背会议”,背朝前,面朝后,在马上和大家交谈。粟裕善打运动战、歼灭战和大兵团作战。有人问他作战体会,他一言以蔽之:“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粟裕又很谦虚,自称“苍海一粟,无足挂齿”。 1948年4月,粟裕建议在华东地区组织一次大会战。毛泽东非常重视,电令陈毅和粟裕来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向中央当面汇报。 见到粟裕,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与他长时间握手,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有十七年不见面了!”十七年前是在井冈山,粟裕设计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毛泽东召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成员开会,以极其郑重的态度专门听取了粟裕的汇报。粟裕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 中央军委完全同意他的方案。 粟裕返回华野司令部之后,率部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胜利。济南战役短短八天,全歼王耀武手下十多万人。粟裕看出蒋军战斗力的迅速下降,认为在中原地区与蒋军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济南战役胜利的当天,他就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 第二天,毛泽东回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蒋介石在华北与山东的军事失利后,加紧策划“徐蚌会战”,正好与中共筹划淮海战役同步。淮海战役也就是“徐蚌会战”。 华野指挥机关侦察得知蒋军动向,发现驻守海州的国民党第四十四军有西撤新镇并归黄百韬兵团指挥的动向。形势的发展表明,淮海战役的发起时间宜早不宜迟。 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两天发起战役。 淮海战役的战场,东西南北纵横几千里,人民解放军投入两个野战军集团,三个军区配合,其中华东野战军十五个纵队,一个特种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总计一线兵力投入六十多万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粟裕指挥华野大军打响了淮海大战的第一枪。 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黄百韬兵团,黄百韬惊恐万状,边打边撤。当主力撤过运河时,突然听见西边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以为援军赶到,喜出望外。殊不知西边来的也是解放军。 黄百韬大惊失色,向徐州的刘峙呼救。 杜聿明飞到徐州,与刘峙磋商,命令邱清泉和李弥两兵团主力援救黄百韬兵团,但为时已晚。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