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我是湖南人 > |
湖南人的血性造就了大批的人才(4) |
|
这个时期来到湖南的人当中,有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作品对湖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就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他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怀王听信谗言,把他贬到沅湘。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后人司马迁高度称赞屈原和他的作品。1696年,湖南人吴楚材、吴调侯在浙江绍兴编辑了一本供全国各地私塾学习的课本《古文观止》,其中收录了湖湘文化的名篇佳句,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古文观止》收录了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和屈原的《怀沙之赋》。许多学者认为,培育湖南人精神的湖湘文化,就是起源于屈原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的文人,而湖湘文化的发展,也将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贯穿了始终。 秦朝一统四海之后,凿灵渠,置桂林郡,无数中原百姓被迫迁徙到五岭两侧,大批罪犯被流放到了荆湘一带,而不得志的文人骚客,也被罢官流放到这里。湖南以它博大的胸怀一概接纳。于是,大量的汉人开始与三苗部落的后裔聚居在湖南,而湖南人的血统和文化,也由此而变得复杂起来。 可以设想,无论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是牢骚满腹的文人和怨气冲天的罪犯,来到了湖南,都必须辛勤地劳作,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一方面,他们必须不畏艰难,应对命运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心里对压迫者始终充满反抗的情绪。他们当中有些人,也会由自己的命运而联想到要改变国家的命运。可以肯定,在湖南的汨罗江投江自尽的屈原遭到贬谪的身世,和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容易触动他们的心。这样,湖南人霸蛮的血性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而他们也给湖南原有的居民们带来了要在逆境中奋起的顽强意志,和对命运、对天下大事的关怀与思考。 汉代以来,继续有不得志的中原人来到湖南。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来到湖南的文人们,因为他们是文化的推动者和代言人。贾谊不得志,屈居在长沙;李白浪迹天涯,流踪于湘水;柳宗元被贬谪,任官于永州;范仲淹忧心忡忡,叹怀于巴陵……这些迁徙、流放、浪游而来的外省人士,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推动了湖南的发展。 在中原人看来,湖南山高路远,地老天荒,历来是“化外之地”,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处的地方。明朝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后,大批的江西人迁移湖南,史称“江西填湖广”。元朝初年,又有大批江西人来到湖南。韶山毛氏先祖毛太华就是移民湖南的江西吉安人。湖南人与江西人从此结下了解不脱的渊源,而江西人对湖南的钟爱,大概就是起源于此。山民本有刻苦强悍的习性,移民则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都要筚路蓝缕、忍辱负重,也就是都得“霸蛮”。不“霸蛮”,叫人怎么活下去! 中国历史上,因战争而发生人口迁移的大规模“填湖南”的事件多达七次。由此可以推想,湖南人的血统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懂得了湖南人的历史变迁,也就找到了湖南人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根源。三苗给湖南人留下了好斗的种子和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开垦蛮荒之地的艰辛锻炼了湖南人霸蛮的意志,屈原为湖南人提供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从屈原那里遗传下来的贬官文化,经过历代贬官的继承和发展,在湖南形成了一种催动人们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湖南人为什么自近代以来会将霸蛮的性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糅合在了一起,构成湖南人所具有的血性,成为驱动大批湖南人成材的动力。 湖南人的血性不是说说而已。湖南的省会长沙,是一个充满着血腥的城市。翻开中国的历史,任何一次大的震荡,都没缺少长沙这个角色。但长沙在血雨腥风中始终昂扬着头,长沙不承认自己的悲壮,喜欢别人恭维它的顽强。在这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狂言:中国幸亏有个湖南,湖南幸亏有个长沙!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长沙》,使长沙声名远扬。 长沙的顽强,数不胜数。 1179年,辛弃疾任长沙知府,时值金军大举南犯,山河破碎。辛弃疾发出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呼声。长沙人用陌生的眼光疑惑地注视着这位文人——他能守住长沙吗?事实说明,他率领“飞虎军”抵抗金军,成为维护南宋政权的重要军事支柱。 1275年,元军围攻长沙。潭州军民在李市的率领下,展开了一场悲壮的保卫战。三千长沙的守军大战数万元军,百分之百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坚守了好几个月,盼不到援兵,城池危在旦夕。李市端坐熊湘阁,令部将沈忠将他的全家老少集中在一起,积薪焚尸,然后自刎而死。元军虽然恼怒于长沙的顽强,但也慑于湖南人的勇猛,城破后,悉心安抚,约束士兵,不许滥杀无辜。 长沙之所以顽强,之所以不畏强暴,不怕流血,因为它是湖湘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地。有屈原,就会有贾谊,就会有王船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构成湖湘文化的基石。中国近代以谭嗣同和陈天华为代表的大批湖南志士或引颈就义,或投水自尽,就是三闾大夫的风范遗传。 岳麓书院进一步丰富了湖湘文化,这座千年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就是清华、北大也难望其项背。几乎三分之二的近代湖南志士从岳麓书院毕业,或参加革命以后来此系统进修,或流连于它的边缘受到熏陶。岳麓书院北宋时就是中国的四大书院之一。四川绵阳人张轼在这里执教,还专门跑到福建武夷山将他的好友朱熹请来,朱、张会讲,一时轰动;朱张渡,爱晚亭,诗意盎然。最后朱熹也爱上潇湘大地了,六十三岁还奔长沙而来,出任荆南路安抚使兼潭州知府。 有人说长沙的岳麓山上尽是一些坟墓。而这座山之所以声名远播,就是因为这些坟墓。这些坟墓是国宝,其中安息的人物,是近代史上湖南所有的精英:黄兴、蔡锷、焦达峰、陈开新…… 这里不仅仅是革命者的归宿,也是湖湘人物的出发点。“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一支支湘军、一批批挽救清朝的中兴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他们从岳麓山下出发,将九州搅得天翻地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