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天朝落日 >
一零三


  试举几例:

  王莽欲代汉自立,便假借天命,征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万人齐集京师,上书皇太后要求重赏王莽。一夜之间,“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天书就应运而生。王莽代汉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汉皇朝的腐败无能所造成的整个社会对改朝换代的期盼。除了刘崇、翟义的叛乱外,王莽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王莽大奸似忠,善于收买人心,也使他几乎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王莽做大司马时,大封汉宗室及汉初以来的功臣子孙,又大封王莽亲信数百人为各级贵族,得到了刘派王派两种上层豪强的拥护;又在劳动人民中制造影响,其子王获杀死奴隶,王莽令其自尽偿命。郡国发生旱灾,王莽献钱百万,献地百顷分配给贫民。因此,王莽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拥护。王莽之所以能够代汉自主,除了王莽利用西汉本身的社会矛盾之外,另一点就是西汉时期,谶纬大盛,一切归于天命,当时的王莽也算是名至实归。王莽篡位之时,汉家吏官与贵戚十万人余人,敢于抗争的不过刘崇、翟义二人,“由是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又短命的朝代。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也为大唐帝国的辉煌盛世奠定了基础。而隋朝又如此的短命,有人将隋与秦相比较,认为这两个朝代有诸多相似之处。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历史贡献,是继往开来的朝代又是具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朝代。那么,历史真的存在周期律吗? 中国人在历史的暗礁上,一次次地沉没,却难以反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崇祯皇帝为了对农民军展开更大规模的镇压,向臣下筹措白银百万两充作军费,而却舍不得动用国库,其吝啬如此。上行下效,他岳父周奎(封嘉定伯)硬是软磨硬抗勉强交了两万两银子;到了李自成进了北京,对他严加拷打,结果他不仅交出52万两银子,还交了许多的珍宝……而大明王朝的国库尽归农民军所有,真是莫大的讽刺。但崇祯皇帝至死不悟,与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缢前。在他的衣襟上写着:“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真是可悲可叹!

  帝国的垮掉不是一天二天就可以摧毁的,任何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由衰至亡也都不是朝夕间事,都是有迹可循的。自有其过程,尽管是缓慢的痛苦的,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他总希望自己不会死掉,因而抗争,但也仅仅是延缓其衰亡而已。也有过度耗尽自己多余的精力,从而使自己过早的虚亏。即如所谓的清平盛世,也同样潜伏着危机,只不过被表面的繁华所掩盖,社会承平愈久,其衰危之心愈益懈怠,统治阶层更不愿甚至不敢去面对了,仍然我行我素。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黄金帝国,不仅有非常强烈的外向冲动,如对邻国乃至更远方的扬威征伐,同时也有十分强烈的内向扩张欲望--如不计赀财大建宫室陵寝。而后者往往成为引发帝国大衰退的原因之一。帝国的强大,往往统治者过于自信,容易形成病态的人格,从而产生幻觉性的判断失误。正如以上所叙,《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针对不同王朝的灭亡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其实,越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问,但严谨并不等于高深莫测,通俗也不等于庸俗。除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外,还应该有符合当前人们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传达正确历史知识的通俗作品。《天朝落日》,由于它是由众多史学专家撰写的,面向普通大众的读本,不但为通俗历史读物的创作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将使普通读者能够从历史的阅读中读出更新的东西,从而有所得,有所体悟。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之所以在同类书籍中出类拔萃,我以为有以下几个要件:本书集众多学者的智慧于一体,这些年轻的学者思想活跃,“对历史上许多存在阙疑的问题,都有最接近史学研究前沿的解答。在史料上,引用广博,既有基本史书,又有今人著作,并能考证扎实,分析透彻,在可信而又充足的史料辨析中让读者去体验历史的真实;书中的许多分析角度和观点,是对史学界长期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总结,也纠正了许多对历史的曲解和误解。既有道德思想的梳理,也有对个性人物成败的历史解读;既有对乱世的刻画,又有对历史大趣势发展的描述。”

  在体例格式方面,本书试图去努力贴近当前最流行的文化时尚。遍布全书的彩色插图,使全书大气厚重,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卷首推荐的导语提纲挈领,了然于目;而阅读目录,则更是别出心裁,抓住王朝覆亡的核心,全部用最凝练的四字作出高度的概括……这一切,无不体现出编者和作者的匠心所在。也因之使《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书,成为今年图书市场上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这也是它畅销的外在原因之一。  

  《天朝落日》视角新颖,在历史写作方法上是一种突破,甚至是一种体例的创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解读,也有对社会规律的宏观分析;故事性强,可读性强,它完全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观点,对于过去的历史事件给予独特的令人信服的叙述和评述,绝非炒剩饭,蹈前人窠臼。比如,对于晋武帝选择继承人的决定问题、北魏大臣崔浩的被杀问题、东晋门阀制度的认识问题、南唐李后主亡国的原因以及南宋高官大吏们的政治操守等等问题,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独到的论述,让人不得不信服,激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反省历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方向,这是每一个治史者、治国济民者和关心国计民生的华夏子孙共同的期盼。这种以史寄实的观点,美国历史学家爱默生在《历史》一书中很早就有所表述:“无论什么人,如果他认为远古驰名人物做的一切比他今天所做的事更有意义,我不相信他能正确理解历史。” 因此,要深刻地了解现实,面向未来,就应当自觉地学习历史,追溯历史。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知人论世,观古今兴衰之变。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一样有着如此丰赡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文明。是惟一拥有最为连续、不间断历史的国家。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重重劫难之中,中华文明也没有因此沉沦,相反,却表现出不屈的姿态和顽强的精神。整部中国历史,无不充盈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汲取智慧,形成个人不同凡响的历史见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史籍阅读和史学训练,而好的读本更能激发人们的读史热情,《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一书,教给你的正是这些关于黑暗和黎明的历史哲学的思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