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生于70年代 >
儿时书籍——小人书



  记得自己看小人书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校门口有个大叔摆的小摊,两分钱看一本。每天傍晚我就窝在他的小板凳上,看得如痴如醉。什么《九色鹿》、《杨门女将》、《山乡巨变》、《福尔摩斯探案集》,简洁优美的画面和同样简洁优美的文字,一本接一本,捧在手里比捧着美味的糕饼感觉还要好。那样明亮柔和的光线照着那一个凌乱而清静的角落,小小的心就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这样的情景多少年来一直给我以温暖的回忆。
  过去的小人书内容干净温馨,现在小孩看的动漫书总觉得太商业化了,夹杂了许多不纯净的东西。也许,是时代变了,谁能说得清呢。
  李蓉生于1977年
  过去小人书有一形象美称:文艺界的轻骑兵,时下则叫:大众通俗读物。称谓不同了,小人书讲故事的本质特征并未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可以说,没有哪本小人书是不讲故事的,没有故事性就没有小人书辉煌灿烂的昨天。而我的成长,更离不开童年时小人书对我的熏陶和启迪。记得就那么长方的薄薄一本,翻开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和生动的简短语句,就那么一页一页地翻啊翻啊,全然不觉得累。留在记忆深处的那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它给了我们多少美丽的梦想和神奇的渴望: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这可能是当时最不可思议的读物,同时也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科幻迷。
  俞彦生于1978年
  书,是用来品的。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如果说后者是一种舒适的享受的话,前者令我享受之余更多了美好的记忆。我在↑以《三国演义》、《聊斋故事》为代表的蓝底白字封面系列古代故事小人书。
  ↑革命题材也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从解放前打鬼子到解放后捉间谍,有勇有谋的小英雄都是我们崇拜的对象。
  大字也不识几个的年纪,很自然地深深爱上了小人书。有人会说看连环画没有思想深度,看不到作者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底蕴,内容平淡无奇,只有毫无血肉的故事框架。但它让我这个当时尚幼小的,未有多少想象力的人儿,从画中认识了为爱而生的美人鱼(《海的女儿》)、为虚荣而光屁股的皇帝(《皇帝的新装》),以及吝啬鬼阿尔巴贡那吝啬又贪婪的眼神(《吝啬鬼》)、伽西莫多的第一次出场的笑脸就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直白(《巴黎圣母院》)、与羊脂球同车的人的可怕嘴脸(《羊脂球》)……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能一直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多亏了连环画,使得那些经典的人物能跃然纸上,
  栩如生。
  蛋蛋生于1979年
  我小时候管小人书叫“娃娃书”,而看小人书是我童年最大的爱好。那时候,所有的小人书都被我当宝贝似地捧着,藏着。那时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所以我的“藏书”也是相当丰富的,像经典的“聊斋”、“西游”、“三国”差不多都集了一套。记得我最爱的一本是“聊斋”系列中的《娇娜》,因为我一遍遍地翻看都变得破破烂烂的。
  后来上了中学,这些书几乎不再被允许看了,都送给了表弟表妹们,而现在,这些当年的收藏早已失去了踪影。年岁更迭,世事沧桑,虽然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仍然难以忘记以前看小人书时的那种单纯快乐的时光,难以忘记那些包含着大世界的小人书……
  张涛生于1976年
  ↑《杨门女将》、《白蛇传》等都是当时很著名的小人书,我们都是从这些书上知道这些传说故事的。
  ↑科学家的故事和外国名著从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我们的文学修养,要知道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内是没有外国名著出版的。
  儿时书籍——童话故事小时候看过的童话书很多,像《365夜故事》和《意大利童话》,还有《红色童话》、《蓝色童话》等一系列的彩色童话集。不过说起童话,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那些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仙女与巫婆,个个都是活灵活现,令人赞叹。小时候天真的我还以为童话故事都是真实的,从小就做着“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美梦。那时虽然不懂爱情,不过也已经明白公主就是幸福女生的代名词,她总是很漂亮,而最后也总能赢得英俊王子的青睐,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长大了,知道自己做不成公主,但儿时的公主情结总还是挥之不去。那时的我们深受外国童话的熏陶,与此同时,本土的童话故事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提起国内童话,就不能不提郑渊洁,他曾经写过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等童话故事,都是当时我们非常喜欢的。而由他创办的《童话大王》,在我们这一代中的知名度就相当于《奥特曼》对当今的孩子一样。长大后的我们,知道童话故事都发生在想象中的虚拟世界,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童话故事是真正发生过的。武侠、言情等描述的其实都是另类的童话,这种种营造出来的意境,满足了我们的童话情结。所以,在这个已过了看童话故事的年龄,我们的心中还是存有一个成人的童话。因为心中有童话,生活就不会寂寞。
  刑洁生于1979年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