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失踪的上清寺 >
十二


  (八)

  "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一句来自鲁迅的诗,是为被国民党枪杀的五个文学青年而作,中学语文课上背过,我不禁念出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写的年代也应该在30年代初,军阀混战最厉害的时候,老曾你看看,这应该是指的哪里?"我把字条递给老曾。

  ""城头变幻大王旗",在重庆那一定是通远门了!"老曾一边教小敏烫毛肚,一边不紧不慢地分析着。

  "军阀混战时期,几路军阀争夺重庆城,都是攻打通远门。打进来的,就插上自己的旗帜。通远门周围的小店主,经常都备着交战两方的旗子,每天枪声一停,就派丘儿出门看看城门上插的是谁家的旗帜,就把店门口换上一样的。"

  战乱时期的重庆商人,就那么坚强而灵活地承受着政局的变幻。

  "通远门经过很多次翻修,最近这一次动得很大啊,那处箭楼应该是指哪里?"我问。

  老曾给我倒了杯啤酒,说道:"通远门的箭楼,那可不一般,好多国外的军事历史和建筑学家都来研究过,所以几次翻修通远门,都没有动那个箭楼的基础。"

  "那个箭楼有什么特殊性?"小敏跟着问。

  "一般箭楼,是在城墙上突出的一个方形的小雕堡,有些也修成半圆形的,但这个箭楼,是菱形的平面,突出在城墙上。方形和半圆形的平面,需要三个守卫才能看清敌军的情况,菱形平面,只需要两个守卫就行了。而且在放置狙击手时,更好布置。"老曾用筷子蘸了些酒水,在桌上画出两种箭楼的差异。

  菱形箭楼:--◆--

  传统箭楼:--■--  --○--

  "中国古城墙很多,但象这样设计的箭楼非常少,所以是珍贵的遗迹。重庆十七座古城门,只有通远门有特殊的箭楼,而且也拆得差不多了,如果这首诗是线索,应该在这里。"老曾拿杯子找我碰了一下,一口饮尽。

  已经60岁左右的老曾,长相非常年轻,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才40左右。听驴友讲他从小习武,没有人敢和他比酒量。

  ""上清道人何处寻,登高轻敲打火机",这两句应该是指约见的暗号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对吧?"我问老曾。

  "上清道人,道家的人经常都这么自称,说不定就是小敏的叔叔;打火机,应该是约会的信物。"

  小敏辣得大口大口吹气,还是不断地把锅里的东西向嘴里放,一边说:"太好了,我们快吃吧,吃完就去那个箭楼。"

  老曾安慰着:"这里从抗建堂旁边出去,就是观音岩车站的天桥,向下走就是通远门,很近,我带你们去。不要急,慢慢吃。"

  "曾先生,遇到您真是太幸运了!"小敏说话象个日本姑娘。

  "别那么见外,把我当成你家长辈就好。"老曾从来不讲客套。

  老曾结过帐,我们一起向通远门走去。凌晨三点多的街道上,已经有清洁工在扫地,偶而有出租车迅速经过,整个七星岗的干道上,很少的行人。

  快到通远门洞口时,老曾指着靠皇嘉大酒店一侧的城墙,"那边就是箭楼,但被新修的女墙挡住了,还有些树,看不清楚,我们去上面。"

  穿过明代的古城墙,踏上06年铺的青石板,来到一小时前经过的通远门上广场。广场依旧一望无人,尽头处的茶社,门口的招牌灯还孤单地亮着。

  老曾带我们向茶社方向的角落走去,上几步阶梯,树木掩隐处,路灯下模糊看见一个四方形的小平台,"那就是箭楼,在上面看,感觉是四方形的。"

  小敏拿出那个打火机,脚步快起来,我也快步跟上,箭楼平台的黑暗中,隐约有一个人影向我们转过身来。

  (九)

  "蹦"的一声响,那个身影手中一团火亮起来,映出一个老年人的面孔。一个沙哑的声音说到:"你们的打火机呢?"

  小敏在自己那把打火机身上也敲了一下,"蹦"的一声,却没有火焰。迟疑地说道:"你是……叔叔?"

  "请把打火机给我看看。"老人要求。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