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梅朝荣品诸葛亮 >
三十


  第 四 编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春秋毂梁传》

  后主刘禅都声称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注引《魏略》

  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台湾军事史家李震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

  投机取巧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把这个人的战略思想带出来。在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名造一时的还有他跟刘备讲的"隆中对"。草堂之中的这番话语,可非同寻常,"隆中对"中包含着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往后看,整个三国演义中,蜀国从始至终都是按照它里面所讲述的步骤去做,尽管有时没有全部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走,但是大体上没有脱离主线。那么"隆中对"是否真真像人们所想像那样,高深莫测呢?诸葛亮为什么向刘备抛出"隆中对"?"隆中对"是否真是一个完整的战略指导纲领呢?如果是为什么蜀国没有统一华夏,反而是三国之中最先灭亡的。如果不对,那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怎么就欣然应允了呢?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在自己隐居的隆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式作出了细致的分析,摘自"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对话如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隆中对》在千百年中看来确实是极伟大的战略构想,不仅将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但《隆中对》的确也存在缺陷。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一条是从汉中出兵关中,指向陈仓(今宝鸡)与长安。另一条是从荆州北部出兵中原,指向南阳与洛阳。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毛泽东作战的战略讲究集中优势兵力,"一个拳头打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这种办法是上上策。中国兵法上也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二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诸葛亮这二分兵力作战思想理论上就是不可取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偏差,一是曹操来得太快,不等刘备吞下荆州就来了;二是孙刘联合抗曹,荆州成了孙刘联盟的软肋,最终导致关羽被杀,刘备托孤白帝的悲惨结局。

  诸葛亮在给刘备的战略图上轻描淡写加了一笔,看似不经意,却对刘备起了非同寻常的影响,这一笔写的是:按照我的思想做,等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时然后寻找机会,就可一统中原。这段话可说是一颗惊雷,刘备要的就是得天下,不为这还不求贤呢。可是就是最后这句话,最能打动刘备的心。刘备想做刘秀第二,诸葛亮恰恰正好看懂刘备心思,当然不能说诸葛亮包藏祸心,毕竟《隆中对》是他精心研究出来的,只不过是把他卖给了最应该得到的买主。

  诸葛亮制定这个"隆中对"为的就是等一买家高价卖出。他跟刘表有亲戚为什么不把它献给他。他哥哥在东吴谋职,为什么不送给吴主。偏偏等刘备来了,才拿出来。因为诸葛亮一直在观察时局,观察刘备,他必须找一个适合他的主子。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