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时尚阅读 > 记者 > |
四十五 |
|
第十三章 《第一声问候》 周望长期从事的主业是电视新闻报道,但他更喜欢纸质新闻的写作,他认为电视是视觉艺术,电视新闻必须用画面产生的冲击力感染观众,可在多数时候很难寻找到有这样冲击力的画面;而报纸则不同,只要新闻有由头、视角好,记者便用一支笔就可在白纸上自由驰骋,报道事件,剖析问题,发表评述,这对于深度报道来说更是有益。以前,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了不少深度报道的稿子,如果真要按影响力大小来划分的话,这些稿子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发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的。 担任党报总编后,几个月来周望广泛考察、认真研究,对于像《海山日报》这类地方党报该何去何从的问题思考得越加成熟。首先,报纸的定位便是这张报纸的名片,而党报也需要这样的名片。比如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用一句话表达的定位是“用事实说话”,而《东方时空》是“电视新闻杂志”,著名的《南方都市报》是以“传播消息,提供资讯,主打经济,引导消费,服务生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为自己定位的,即使是一些省城的党报比如《南京日报》、《四川日报》等,也明确找到各自的定位。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党报应该成为党和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最直接面对老百姓生活的,是每天最早和老百姓见面的,所以,“第一声问候”几个字豁然跃进他的大脑时,他为这既是报纸的定位也可以作为专刊名字而感到喜悦和高兴。至于作为一份地方性具有党报性质的报纸究竟该怎么办,他继续思索着。一般来说,因为财力及信息资源有限,大多数地市级报纸在基本版数和信息资源方面不可能与省级媒体比肩,所以要“薄报厚办”,追求新闻的必读质量和服务质量,通过强化本地特色、拓展新闻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用亲和力凸现阵地优势。同时,还要树立“小报大办”理念,既要彰显区域特色,又要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地方性报纸实现两个结合:一是选稿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的结合;二是外派记者采访实现影响力的扩张与外地媒体构建新闻联动平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的结合。更要重视为读者办报、坚持开门办报、热线先行的原则,广泛挖掘新闻源。当然,这些举措都只能在解决了体制弊端之后才能实行。要解决长期以来遗留的体制问题,就必须把党报也推向市场,简而言之实行“四全机制”,即经济上完全独立,经营上完全自主,用工上全员聘用,分配上全额浮动,而要实现“四全机制”,必须有一块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试验田”,这便是他心目中隶属于日报社、具有晚报性质的报纸,也是实现扩版目的的根本所在。 值得庆幸的是,周望的设想得到了省上有关部门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省上在同意海山日报社扩版的同时,还把他们报社定为省新闻出版局报业改革的试点单位,将会在多个方面得到全力扶持。根据批复的方案,《海山日报》前四个版继续保留现有的版面设置和特色,以A1、A2、A3、A4版号出现,而后面的十二个版则分别用B1、B2、B3、B4、C1、C2、C3、C4和D1、D2、D3、D4版号出现,围绕着和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如公共安全与健康、物价、教育、科技、生态和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名人故事等两个层次,分为时政、社会、娱乐和综合四大板块,A、B、C、D每叠报都有一个“小头版”和头条,如《人民日报》第五版的“视点新闻”那样的深度报道作为“头版”。A版报纸继续以《海山日报》的报头出现,后三叠报纸以《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的面孔出现,既然属于报中报,《第一声问候》也要出现《海山日报》字样,但两刊的联系紧密,两报统一进行征订而在出报时间上有所不同。《第一声问候》具有晨报性质,所以每天清晨开印,早晨首先发送上市,即使是机关单位也将在上班前走进办公室。“晨报”发送后正刊开始截稿印刷,这样可以补遗深夜至凌晨突发新闻的空缺。这套改版发行办法,目前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而省新闻出版局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力图通过《海山日报》的改革,给党报找到一条既具有鲜明党报特色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一枝独秀的双赢之路。 报业改革就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从体制设置上来说,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设置,行政上全部服从社委会的领导,正刊在基本维持原有模式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半人员,全部充实到晨报的采编和经营队伍中。《第一声问候》设立三个中心,即新闻采编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和报社经营中心,采编中心下设记者部、编报部、综合部,管理全体编采人员,负责报纸所有稿件的采编及筛选,对工作人员进行效能和绩能考核,实行工资保底和奖金上不封顶的考分制,切实把考分和工资挂钩;网络信息中心创建“海山新闻网”,作为接收外埠新闻和发送本地新闻的平台,主要下载国际、国内和外埠新闻稿件,每天更新和发布本报所有稿件以及进行选题策划,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经营中心顾名思义,下设广告部、发行部、图片社和机动部,全面负责报社所有的经营活动。另外,设置了财务总监和报纸总监,两总监直接对周望负责。 报业大战,说到底是人才的大战。而人才战略中,管理人才是更为重要的人才。周望知道,报社从业人员在总体上来说素质不错,要比电视台记者高许多,通过报社内部新的调整、培训,加上部分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完全可以实现选聘一流的优秀的编辑、记者。而对于优秀管理人才,周望也成竹在胸早有打算。正报交给韩水平继续负责,暂时是要他维持目前的局面,但肯定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大的变革,绝对不能四平八稳、依然如旧的样子。就目前而言,正报首先要切实转变办报作风,努力实现“三贴近”,在传媒思路上进行大胆的变革,把长期形成的通知式新闻内容变为读者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头版一定要体现出“领导形象平民化,中心工作新闻化,百姓大事重点化”三个原则,图片报道上,把领导报出个性,多用大幅照片和特写等等。当然这种变革需要一个时间表,需要一到两年的过程。 作为报中报的《第一声问候》是海山日报社新闻改革的试验田,是实现“四全机制”的地方,必须要由年富力强、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精、尖的同志担任领导职务。在现有的人员中,怎么说来总编是非余震莫属,凭借着周望对余震人品和水平的了解,他一定能挑起这副“试验田”的重担。而执行总编应该由头脑清晰、工作有魄力、出手利落、文笔干练、特别擅长深度报道的既大胆又细腻的女记者左韵担任最为合适。办公室主任沈太平出任了报纸总监,统管报纸质量、稿件投诉、协调部门关系等,至于财务总监的责任更为重大,周望是从会计事务所聘请来的,正刊和专刊除了广告合一外,其余财务相对独立,但所有涉及财务事宜都归总监全权负责。 报社的机构改革方案的力度可谓空前绝后。可行家感到蹊跷的是,设立的三个中心主任,不仅行政级别和待遇显然高于其他部门主任,而且明显属于多余的环节,一点儿也不符合新闻媒体需要快捷、新颖、程序简化、直通车的特点,特别是这三个主任都是担任过报社部主任、属于提拔对象而一直未提拔的保守型人士。他们在报社是有些影响力的,但习惯于用传统思维办报,属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无能力进取的人,要说难听的话,他们这些人可以说是改革的绊脚石。这场很有前瞻性的改革,竟然使用这么几个顽固分子进入主任序列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当人事方案一宣布,好似给热血沸腾的大家当头浇了冷水,许多人像是一个个泄气的皮球,有些透心凉了。 |
虚阁网(Xuges.com)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