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卡夫卡传 | 上页 下页
五九


  此外,雅诺施在我于1937年发表的卡夫卡传记中已经首次被提及,当然只不过在比喻中,说得更清楚些:随着他父亲的形象出现,没有提到名字。在第三章中我描述了卡夫卡如何善于同他工作的办公室内的同事们,即工人工伤保险公司的同事们交朋友,包括“同非常普通和思想非常混乱的心灵”。我举例谈到一个监察员,弗兰茨曾将他的记事本转交给我。现在我又找到了那个记事本,在现在这个时刻它正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这个记事本开头写着这么一句话:NOSEXULESFILllEVAEINHACLACRIMARUMVALLE(见上面第三章)。这本记事本的充满幻想和独特思想的编撰人不是别人,正是雅诺施的父亲。我既结识了父亲,稍后也认识了儿子。人们会注意到,雅诺施一书的诠注落款是“阿尔玛·乌尔斯”这个笔名,这便会令人感到与刚才提到的记事本有联系。父亲高雅的形象和他不幸的异族婚姻感人的次要主题,在古斯塔夫·雅诺施的记载中,在卡夫卡形象的主旋律之外清楚地得以表现(这里可对比卡夫卡关于雅诺施父亲的评价,见《致密伦娜书简》第121页)。对卡夫卡来说,他同雅诺施交往的整个时期处于“密伦娜·耶申斯卡一波拉克”这个命运攸关的信号之下。雅诺施于1920年3月底认识了卡夫卡。卡夫卡日记从1920年1月到1921年10月15日这段时间是个空白,与此有关的本子或散页无处可找。1921到10月15日卡夫卡第一次提到,他把他所有的日记都交给了密伦娜。有可能他那时正好将与这一伟大的爱情插曲有关的部分毁掉了。他死后,密伦娜把这些日记带给了我,还有长篇小说《失踪者》和《城堡》的手稿,这些保存在她那里,指定要交给我的。密伦娜在卡夫卡死后写给我的谈及这些事的那封信,我把它作为倒数第二封摘引于下。卡夫卡在日记中以M.标示密伦娜,有关的笔记我在其他地方(在卡夫卡父母的住处,在弗兰茨暂住过的小房间里)找到,可循迹至1922年5月。那种一开始即成为卡夫卡最大幸福的狂热的关系很快出现了悲剧性的转折。我保存着卡夫卡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恳求我阻止密伦娜再去看他。读者在将载入卡夫卡斯有信件的那本书中见到这篇东西。

  这就是雅诺施交给我们的谈话内容之暗淡背景。对当时充满心中的巨大苦恼卡夫卡只是隐隐有所提及,此外,他以客观地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出现,以纵览的方式关心着世界大事、各民族和各阶级以及各宗教间的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卡夫卡在他一生几乎所有情况下持有的巨大的自制力——除非是他坐在日记本前或在与最亲密的朋友谈话时。

  雅诺施转达的卡夫卡的话给人以真实可靠的印象,它具有卡夫卡通常讲话风格那种不会误认的标记,这种风格也许比他写作的风格更简明,更精确,对于卡夫卡来说,要说什么没有意义的话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从未从他嘴里听到过一句不深刻的话。即使在他谈论最日常的普通事情时也同样如此。对他说来(也同样对正在与他谈话的人说来),根本就不存在日常。他从不刻意追求思想深刻的格言,而是一切都自然轻快地从他嘴里涌出,他的话在胚胎状态中就是奇特的,奇特地诞生,根本无须去寻求奇特性。当他没有重要的话可说时,他宁可闭口缄默。在同雅诺施谈话中的素材范围也是我自己在无数与卡夫卡的谈话中所熟悉的,我毫不困难地认出这些话题素材正是卡夫卡关心的核心范围。

  在我的卡夫卡传中我仅以一段简短的解释将雅诺施作证的这一整段时间一笔带过。由于那时密伦娜还活着,我有所保留。在那以后,我们从玛加蕾特·布伯一诺伊曼的书中(《斯大林和希特勒管制下的囚徒》知道了更多关于这位不平凡的女性的事,也知道了她在集中营中的可怕的死亡,还有她感染所接触的所有人的那种神奇的、鼓舞的力量。卡夫卡(192年1月18日日记)曾将她的品质说成“无所畏惧”。现在卡夫卡给她的信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她的手段,此外还有维利·哈斯撰写的跋和密伦娜这个真正了不起的女人的重要的肖像画。在一定意义上,她生存方式的光芒也在雅诺施的记载中反映了出来,尽管她的名字从未被提到过。可是要理解卡夫卡对雅诺施讲过的许多话并找到正确的回音,就必须考虑到,在卡夫卡当时特别用心考虑犹太人问题的时候(如对话所示),他爱上了密伦娜这么一个捷克女基督徒,而且她的两个女友都嫁给了犹太人。密伦娜的丈夫也是犹太人。为了跟他结婚,她与站在政治舞台上的、身为民族主义思想特别强烈的父亲这个捷克人之间爆发了最激烈的冲突。卡夫卡处在这样全新的、激动人心的环境中,面临这样的抉择,使他能更深入地观察犹太人问题。

  在读了雅诺施的《谈话》及《致密伦娜》后我才明白,卡夫卡伟大的长篇小说《城堡》提供了根本性的注脚,这是一首惊人的悲剧叙事诗,写的是一个陌生人,一个无家可归者,他想要在他所选择的家乡扎根,却不成功。

  撇开《城堡》之外的一切更广泛、甚至包罗万象的宗教内容不谈,不可忽视传记住这个前提。推诺施无意中为帮助理解这些内在联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这些内在联系,密伦娜给我的信件(八封信,一部分对卡夫卡作了广泛的分析,谈到了他与她的关系)和我自己关于卡夫卡生命的那个阶段的笔记,以及密伦娜口头对我的叙述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人们可以在长篇小说《城堡》中找到卡夫卡对密伦娜的爱情关系的反映,这些往往是以古怪的疑惑和轻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是所发生事情的强烈的扭曲变形,也许只有用这种手法才能拯救他脱离危机。密伦娜在长篇小说中是以极端漫画化的形象借“弗丽达”之身出现的。她为了搭救卡夫卡(K.),迈出了关键性的步子;她与他结合,与他一起在贫困和放弃享受的情况下建立了家室,然而愉快而坚定,她想永远属于他,并通过这一点引导他回到质朴和直接的真实生活中来。可是就在K.取得进展,抓住伸来的手的同时,对那个女人产生影响的先前的联系又冒了出来(“城堡”、民众、社会,尤其是那位神秘的先生克拉姆,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以夸张的、妖魔化了的吓人形象表现出来的密伦娜内心无法摆脱的合法丈夫),梦想中的幸福很快便告终结,因为K.不愿只获得一半权利,他希望的是独自将弗丽达娶为妻子,而不能让她老是为“城堡”的信使们,那些谜一般的助手,为克拉姆所占有。可是她却背叛了他,回到了她曾经摆脱的“城堡”的势力范围中去。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清楚起来,K.心中整体获救的愿望之火燃烧得远比弗丽达坚决,弗丽达心中的愿望像点燃的稻草般一烧便尽,或者很快就失望了。密伦娜口头告诉我,她的丈夫得知卡夫卡是他的情敌并想要娶她时,他重新开始对地产生兴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